21.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①褪:掉落。
②柳绵:柳絮。
③天涯句:指芳草长到天边。
【今译】红色的花瓣儿飘落了,青青的小杏已在枝头生长。
紫燕轻飞的时候,碧澄的溪水,在人家屋前屋后环绕。
春风徐徐地吹,柳絮越吹越少。
芳草长到天边,到处都是青青小草。
墙里秋千高荡,佳人笑声飞扬。
墙外正是行人道,墙外行人神怡心荡。
笑声渐渐消逝,荡秋千的姑娘走开了,四处一片岑寂,有谁知墙外行人,满腔的惆怅和烦恼。
【赏析】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
而这首词,代表了他清新婉约的词风,表现词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
这首词借“佳人”以抒发胸中郁结之情,表达的还是意欲匡世济时的丈夫之气。
借惜春伤春,抒写词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态──词人暗喻自己在仕途上是个失意的匆匆过客。
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词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入词中,不是一般的无聊伤春之作,而是寄寓着自己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恼恨心情。
艺术构思新颖,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
22.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此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当太守。
②达旦:一直到天亮。
③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④把酒问青天:拿着酒杯问一问青天。
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拿着。
⑤又:一作“惟”,或作“只”。
⑥乘风归去:乘风回归天上。
作者自喻天上仙人,被谪人间,故此言“归去”。
又暗暗含有忘掉一切的意思。
⑦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
⑧高处不胜寒:不胜,禁受不住。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记八月十五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嘱明皇穿皮裘;至月宫,果然“寒凛时异,上不能禁”。
此处运用这个典故。
⑨起舞弄清影:影月下跳舞,清影随人。
⑩何似在人间:作者“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三者纠葛当中。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有时认为天上(暗喻朝廷)寂寞寒冷,不像在人间情味欢洽,胜似神仙。
【今译】“月亮什么时间有的?为什么普照人间?”我端起酒杯,仰首问青天。
“请告诉我吧,天上的仙宫,今天晚上该是何月何年?”我真想驾着长风,飞回月宫里面。
但恐天上的玉宇琼楼,高耸云端,袭人冷寒。
还是在月下翩翩起舞吧,也令人感到这清朗的影子,随人舞动,游移缭乱,天上虽然美好,可是,哪里比得上人间的浓情温暖。
月光轻盈移转到彩色的阁楼,慢慢沉落到西天;贴近雕花的门窗,斜射着那失眠的愁人。
月儿哟!你自升自落,难道和人间有什么恨怨?为什么在人们离别的时候,你偏偏总是又亮又圆?人间有的是: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喜;月亮也会有:阴伏的亏损,晴出的团圆,这样的事自古就难以周全。
我衷心地祝愿──大家珍重,健康长寿,千里万里共享美好的月色。
【赏析】这首词于熙宁九年(丙辰,1076年)作于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县)。
苏轼政治上与变法派意见每有不合,便请外调,遂官密州,自然怀有失意感。
加上长达七年之久未能与其弟苏辙(子由)相见。
时值中秋佳节,更是倍思亲人。
因此在这佳节明月酒前,不由得千头万绪萦绕心间,进而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这千古名篇。
这首词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之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出世与热爱人间生活这两种思想的矛盾。
上阕写中秋之夜赏月饮酒,下阕感人生离合无常。
上阕可分三层:首四句为一层,用“几时”、“何年”等疑问口气,热情赞美宇宙。
次三句,由热爱自然转入超尘思想,玉宇清虚,却高寒堪虑。
末二句,由超尘思想回复现实生活。
下阕亦可分三层,落到暗怀子由上,将月与人夹写,说人天总不免有所缺陷,是作者处理空间、时间、人事三者所持的人生乐观态度。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可见其评价极高。
23.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①赤壁:山名,在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
三国时,曹操率领大军,顺长江而下进攻吴国。
吴帅周瑜,火烧曹操的战舰于赤壁山的对岸。
苏轼游览的赤壁,在湖北黄冈县,其实并不是周瑜破曹操的地方。
②大江:即长江。
③风流人物:杰出的英雄人物。
④故垒:旧时的营垒。
⑤周郎:周瑜,字公瑾。
东吴名将,指挥吴、蜀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
二十四岁做吴国的中郎将,人称周郎。
⑥穿空:穿入天空,一本作“崩云”。
⑦拍岸:拍击两岸,一本作“裂岸”。
⑧千堆雪:形容浪花如堆堆白雪。
李煜《渔父词》:“浪花有意千重雪”化用其意。
⑨小乔:周瑜夫人,乔,本作桥。
乔公有两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皆为美女。
见《三国志》。
⑩英发:言论见解卓越不凡,神采焕发。
【今译】啊,长江!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千百年来英雄人物的业绩,都在波淘冲浪中消逝了。
那被遗弃的旧营盘西边,正是当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山崖,高高耸入云宵,波涛拍岸,发出了惊心动魄的声响;那腾跃翻滚的茫茫浪花,活像卷起千堆万堆白雪。
江山如图,景色似画,多少英雄豪杰在相互较量!想当年,周郎正青春年少,姿态英俊,风流倜傥;那美妙的小乔也刚刚嫁给他。
头戴青丝巾,手执白羽扇,临战时多么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雍容儒雅,谈笑间,曹军的战舰被烧得精光。
当年的英雄业绩,至今多么令人神往。
不要笑我怀古善感多情,但自己的头发早已变成花白,人生在世犹如春梦一场,还是让我们高举酒杯,奠祭永恒的江水和月华。
【赏析】这首词是苏词中具有豪雄风格的代表作,也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
当时,由于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为变法新派贬谪到黄州。
这首词就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作者以赤壁怀古为主题,将奔腾浩荡的大江波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千古而来的风流人物,酣畅淋漓地泼墨挥写于大笔之下,抒发了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作者缅怀古人古事,对照自己,感伤年纪老大,而功业无成,不由得发出深深慨叹,这慨叹中寓有对建功立业的极度渴望和对不公平命运的愤激情绪,发人深省。
词中流露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非失望和颓废。
它向人们揭示:千古风流人物身名俱灭,但江山长在,江月长留,当举酒相酹。
当然在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时,不免流露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嗟叹。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盛赞此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偏见,其中不无微词,但也说明,这首词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
他的作品清新雄健,意象恢宏,风格豪放,特别是扩大了词的思想内容,创造出一种高远、清新的意境及其豪迈奔放的风格,对于词的发展起到极为有益的推动作用。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有《东坡居士词》。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24. 《清平乐•晚春》──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①无行路:没有留下回去的行踪。
②问取:问询。
③黄鹂:即黄莺。
黄莺啼叫于春夏之交,该知春去何处,故问。
④因风:趁着风势。
【今译】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
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
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
【赏析】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悼惜。
上阕写惜春。
“春归”二句,写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获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归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若有”二句,写词人的奇想。
它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此时词人已进入到纯幻觉的艺术境界。
下阕写寻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