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2006年经济工作的第一位的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仅仅20个字,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含义。
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既鲜明而具体地指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
一、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变化
1、粮食种植而积下降,单产提奇:
2、商品粮需求上升:
3、作物进出口量加大;
二、农业结构的变化
1、种植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形成:长江流域和东北三省水稻占比达;冀、鲁、豫小麦占比大;东北玉米,西北棉花:
2、作物品种品质优化:
3、规模化饲养成为畜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
4、渔业以养殖为主,海洋养殖发展迅速:
三、农民收入增长来源的变化
农业收入的增长空间缩小,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成为增收的主要部分
四、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格局的变化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从“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既过剩,又不足”,''过剩”指劳动力仍然是供大于求:“不足”指有技能的年轻的劳动力供不应求。
五、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关联度的变化
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迅猛,进出口双向增长,但占全部进岀口贸易总量的比重逐年降低六、农村消费方式的变化
农村居民消费向注重追求生活便利、提髙质量、健康方向发展;主副食消费合理搭配, 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副食消费迅速增加:
七、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
1、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力量正在减弱;
2、农村信用社成为贷款最主要的渠道
3、农户的生活性借贷占有重要地位;
4、民间借贷成为借款的主要途径:
八、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变化
1、上地制度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核心;
2、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大调整:
3、保障农民权益时新时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焦点;
九、农业、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
1、农业产值比重阶段性下降,农村经济支撑近半壁江山:
2、农业二、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建筑业、乡镇企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或餐饮业等):
3、农村消费从六成比重下降到三成比重;
1、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农业现代化、富裕农民创造基本条件;
近半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的程度提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促进因地而异:
提髙农民和农民工就业能力;
2、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政策
加速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I、加速城镇化有利干农业的现代化:2、加速城镇化冇利干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和乡村建设的发展:3、加速城镇化右利干减少农IE的数杲,提髙农民的素质:
3、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
丄地在当前经济増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上地成为快速匸业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助推器:2、上地及其相关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3、I:地成为播动银行资金、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融资的重要工具:
1、政府过度依赖上地经营和融资:
2、对农民的上地财产权利缺乏尊重和保护:
3、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土地功能上的目标差异加大:
4、新农村建设与优化村庄布局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特征:1、村庄建设用地总城继续上升;2、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 规模偏小:3、宅基地占地面积大,上地浪费严重:4、公共设施落后,基础设施难以配套;
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做法:1、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小区:2、引导农民进小城镇居住;3、建设中心村;
5、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农村减贫
基础设施建设会对中国农村减贫产生积极影响:
6、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义务教冇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1、农村义务教冇发展直接关系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2、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直接关系农民收入;3、农村义务教冇发展还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
进一步推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建议:1、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投入体制:2、加快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冇方式改革:3、完善教育体系的组织和学习管理方式:4、完善其他相关体制,形成合理制度衔接
7、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
1、发展农村职业教疗及农民技术培训,是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客观需要:
2、加强农村职业教冇和农民培训有利于培疔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有利于我国二、三产业发展:
8、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公共服务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2、农民生活条件落后:
3、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社会事业成为一条“短腿”;
1、用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实现:
2、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投资的力度,
明确个各级政府的觀权范国,根据其拥有的财权合理分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责任;3、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使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充分体现民愿,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提供最急需解决的公共服务项目:
9、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健康保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对于农民增收、农村扶贫具有重要惫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龙;形成了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为基木组织依托、“赤脚保生”为上要卫生队伍的比较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0、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与同地区城市居民完全统一的农村居民嚴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中心,简化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其他保障方式的有机结合:
11、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12、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
13、农村金融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农信社是止规借贷的卞体,占据垄断地位;
14、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综合改革
乡镇机构改革难,改革前景不明朗;农村公共晶供给水平低,农村公益爭业投入缺乏稳定渠道;县乡政府财政困难,财政体制尚未理顺:农民减负增收缺乏机制保障:
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农民自主决策的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机制:完善县乡财政管理财政体制:
15、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城乡市场规模差距也呈扩大趋势;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逐步提升但仍然较为落后:
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枳极培育农村流通主体; 加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
16、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信用合
作社、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现状:发展已初具规模、广泛分布、多类型并存;顺应中国农村发展形势的需要,已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运行机制第具待色: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不统一,多数属于非营利性实体;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出现新趋势和新动向;
促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2、坚持吧农民自愿、农民受益作为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发点;3、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垂实效:5、坚持合作社的基本精神,创新合作社的形式:
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探制度;加强教育与培训、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能力和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发展合作组织的经验;
17、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结构转型
1、农村人口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强:
2、农村人口和家庭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3、农村处于快速社会分化阶段:
4、农村治理方式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5、农民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形成了多元化并存的格局:
一、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变化
<-)粮食产销的基础发生变化
一是种植面积较十年前下降1.5亿亩;粮食单产提高但不稳泄,总产量与10年前的产量水平大体相当;人均粮食产量相比下降15公斤以上。
二是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商品流通增加,商品粮需求上升。
三是主要粮食的进岀口关系和贸易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大豆和大麦进口量增加,小麦和玉米有进有出有弹性。
同时粮食物流有所改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进行,购销全面市场化,但统一市场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全而形成。
四是对粮食的之处和调控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10年前我国对于粮食发展的政策主要还局限在提高收购价格和调控粮食企业的购销存上。
现在,从支持流通正在转向支持生产,从间接支持正在转向直接收入支持,形成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的政策新框架,对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进口棉花冲击国内棉花市场
一是全国棉花生产布局发生重大变化。
二是受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影响,全国棉花消费大幅上升。
(三〉油料生产稳建,进口汕籽和成品汕大量占领市场
今年来国内推行“双低”油菜和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布局,在推进产业化发展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和支持措施,但总体进展不大,难以与玉米、小麦等作物种植竞争,也难以与国际油料发达国家竞争。
目前,我国油料生产虽然有所发展,但在总体上产不足需。
汕料市场的特点是需求量增长很快,市场空间大,国外汕籽和成品汕大举进入中国,成为中国油料市场的重要力量,造成国内油料市场供给充裕,食用植物汕供大于求。
(四)蔬菜和水果产销两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