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章 直接探测系统

第9章 直接探测系统



某一波长的光强因大气分子吸收衰减而表现出的 透过率与距离的关系可表示为
I ( ) (吸)= e k ( ) I 0 ( )
nL

式中,I0(λ)为射入大气的光强度,I(λ)为经距离L 后透射的光强度。k(λ)是每个分子的吸收系数,μ 为吸收总分子数,n为单位截面、单位距离内的分 子数。
3)按接收系统分,可分为点探测系统和面探测系统
4)从调制方式和信号处理电路的类型分,也可分为模拟 系统和数字系统
5)从光波对信息信号(或被测未知量)的携带方式分,可 分为直接探测系统和相干探测系统
目 标
大 气
光 学 系 统
调 制 器
光 电 探 测 器
电 子 学 系 统
接收系统 光 学 系 统 光 学 系 统 传 输 介 质
N p信

2hf
s

此为直接探测在理论上的极限信噪比,也称为直接探测系 统的量子极限。在量子极限下,直接探测系统理论上可测 量的最小功率为
( NEP)量
2hf


假定探测器的量子效率为1,测量带宽为1Hz,则最小可探 测功率为2hν,此结果己接近单个光子的能量。
但在实际直接探测系统中,很难达到量子极限探测:因为 实际系统的视场不能是衍射极限对应的小视场,于是背景 噪声不可能为零;任何实际的光探测器总会有噪声存在; 光探测器本身具有电阻以及负载电阻等都会产生热噪声; 放大器也不可能没有噪声。 —般地,在直接探测中,光电倍增管、雪崩管的探测能力 高于光电导器件。采用有内部高增益的探测器是直接探测 系统可能趋近探测极限的唯一途径。但由于增益过程将同 时使噪声增加,故存在一个最佳增益系数。
2
e 2 SP RL PS h
2
e 2 NP RL (2PS Pn Pn ) h
2

则输出功率信噪比为:

讨论:
( PS Pn ) 2 SP SNR N P 1 2( PS Pn )
1)若PS/Pn<<1,SNR=(Ps/Pn)2 ,直接探测系统不适于微 弱光的探测。
信 息 源
调 制 器
光 源
光 学 系 统
光 电 探 测 器 接收系统
电 子 学 系 统
光 源
调 制 器
信 息 源
发射系统
二、光电系统评价指标

光电系统最终都是以电信号形式输出,其输出量是模拟电 信号或者是数字电信号。从最终输出要求来看,它们有一 个公共的指标,这就是信号的输出信噪比。 P信号功率 SNR P噪声功率 (方差) 对于模拟系统来说,人们所关心的是光所传输的信息经过 光电探测系统检出以后其波形是否畸变。在系统中影响波 形畸变的因素可能有许多,但是实际上许多因素可以通过 精心设计各个环节而得到解决,影响信息信号畸变的最根 本的因素是噪声。
入射光线 二次散射 一次散射
接收器 三次散射

大气散射作用对入射光强的衰减也符合指数衰减规律。散射 作用表现出大气的透过率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也可表示为
光电信号检测
第九章 直接探测系统
§9-1 光电探测系统的类型与指标
一、光电系统分类

光电探测系统的类型是很多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 把系统进行分类。 分类的目的是可以突出同类系统的特点和共性,以便 掌握其规律性的内容。


分类 1)按携带信息的光源分,可分为主动系统和被动系统 2)按光谱范围分,可分为可,即被一种散射颗粒所 散射的辐射还可能再一次被另一散射颗粒所散射。 散射的结果是大气本身像一个发光体,有自身的辐 亮度。 大气朝下散射使地球表面增加了一个漫射照射的分 量,降低了地面景物的对比度;大气朝上的散射可 以直接进入遥感器。大气散射导致景物的对比度在 到达空间遥感器时有显著的降低。
2


光探测器对光的响应特性包含两层含意,一是光电流 正比于光场振幅的平方,即光的强度;二是电输出功 率正比于入射光功率的平方。 如果入射信号光为强度调制(IM)光,调制信号为d(t), 则光探测器输出的光电流为
e IP P[1 d (t )] h

式中第一项为直流项,若光探测器输出有隔交流电容, 则输出光电流只包含第一项,这就是直接探测的基本 物理过程;
S p e / h 2 Ps2 S 2 4kTf / R N p热 i NT

当散粒噪声远大于热噪声时,热噪声可以忽略,则直接探测 系统受散粒噪声限制,这时的信噪比为
Sp e / h 2 Ps2 S 2 2 2 2 2 2 N p散 i NS i NB i ND i NS i NB i ND
分别为信号光、背景光、暗 电流引起的噪声以及负载电 阻和放大器热噪声之和。
e / h P S 2 N p N p i NS i 2 i 2 i 2 NB ND NT
Sp
2 2 s

当热噪声是直接探测系统的主要噪声源,而其它噪声可以忽 略时,则直接探测系统受热噪声限制,这时的信噪比为
散射):当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如水蒸汽、气溶胶等而能见 度恶化时,就会发生以米氏散射为主的散射现象。
(3)无选择性散射(散射颗粒较辐射波长大)当粒子比波长
大得多时(如漂浮尘埃、水珠、雨等),散射仅取决于粒子 的几何形状,这样就失去了波长的选择性。全部色光均等 同地散射。云看上去为白色就是这个道理。

一、直接探测的基本物理过程

直接探测:是将待检测的光信号直接入射到光探测器的光敏面上,由光探 测器将光强信号直接转化为相应的电流或电压,根据不同系统的要求,再 经后续电路处理(如放大、滤波或各种信号变换电路),最后获得有用的 信号。 信号光场可表示为 E (t ) A cos(t ) ,式中,A是信号光电场振幅,ω 是信号光的频率,则其平均光功率P为


e / h Ps2 M 2 S 2 2 2 2 N p i NS i NB i ND M 2 i NT

2

§9-3 直接光电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

作用距离:对于点目标,当目标的张角小于系统的 瞬时视场时,光电系统所接收到的目标辐射能量与 其间的距离有关,与接收到的最小可用能量相应的 距离叫系统的作用距离。 通常希望作用距离越大越好。提高系统作用距离与 提高系统输出信噪比有相同的意义。 分析直接探测系统各环节对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 (主动、被动)
如空气分子和空气中的含碳气体分子等,就产生瑞利散射。 它的散射力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例如,0.45μm蓝光的散射力为0.7μm红光的六倍,来 自太阳的蓝光则全向散射。因此,从侧面看太阳光呈蓝色, 而迎着太阳光看则为红色。同理,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看 上去呈红色。
(2)米氏散射(散射颗粒与辐射波长相近似,也叫气溶胶

A2 P E s2 (t ) 2

由光电转换的基本规律可知,光探测器输出的光电流为
e e 2 IP P A h 2 h

若光探测器的负载电阻为RL,则光探测器输出的电功率为

e 2 2 S P I P RL P RL h 光探测器输出的电功率正比于入射光功率的平方。
§9-2

直接光电探测系统
光波携带信息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光波的强度变化、频 率变化、相位变化及偏振变化等。在多数场合中,常常用 光波的强度变化来携带信息,这就需要用直接探测的方法 将光波的强度变化所包含的信息检测出来。
然而,光的频率和相位的变化必需采用光外差探测(相干探 测)方法。


与光外差探测方法相比,直接探测是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 探测方法,在工业、航空、航天、军事、医疗等领域得到 广泛的应用。

当背景噪声是直接探测系统的主要噪声源,而其它噪声可以 忽略时,则直接探测系统受背景噪声限制,这时的信噪比为
Sp e / h 2 Ps2 Ps2 S 2 N p背 i NB 2ef ( e P ) 2hf PB B h

当入射的信号光波所引起的散粒噪声是直接探测系统的主 要噪声源,而其它噪声可以忽略时,则直接探测系统受信 号噪声限制, 这时的信噪比为: P S

2)若PS/Pn>>1, SNR=Ps/2Pn
3)直接探测方法不能改善输入信噪比;但方法简单、可 靠性高、成本低。
三、直接探测系统的探测极限及趋近方法

如果考虑直接探测系统存在的所有噪声,则输出噪声 总功率为
Np i

2 NS
i
2 NB
i
2 ND
i
2 NT
R
L

则输出信号噪声比为:


一、发射系统

对于主动系统来说,所接收到的功率与光源发射功率有关。 若光源是一个点光源,其辐射功率为P(t),并向四周发射球 面波。则Ar面接收到的功率为
Ar Ps (t ) P (t ) 2 4L



要充分利用发射源的能量必须提高单位立体角辐射功率。所 以,一般发射系统都由光源和发射光学系统组成,用光学系 统来提高单位立体角发射的能量。 最简单的点光源放在球面反射镜的球心,发射光束的立体角 变为Ωa,得到功率增益为 P(t ) / a 4 Ga P(t ) / 4 a 实际光源不都是向4π立体角辐射的点光源,而是有一确定的 发散角Ω0 。所以功率增益的一般式为




在2.7和6.3μm附近以及21~100μm之间,有水汽的强振转吸收带; 在2.7、4.3和14.7μm附近有二氧化碳的强振转吸收带; 而在可见光区和8~13μm红外区,吸收不明显,是两个对遥感 探测和大气辐射十分重要的大气窗区。若接收辐射的高度由海 平面移至高空,如移至11公里高空,则由于水汽等大量减少, 大气吸收也大为减少。 太阳辐射的紫外部分,波长在0.2μm以下,主要被大气中原子态 或分子态的氧和氮所吸收,完全不能到达地面。 波长短于0.34μm的太阳紫外辐射,由臭氧的哈特莱(Hartley)吸 收带(0.2~0.3μm)和哈根斯(Huggins) 吸收带(0.32~0.36μm)的 共同作用,在到达地面之前, 也绝大部分被吸收。 在可见光窗区,大气吸收较少,这里主要有臭氧的夏普伊 (Chappuis)吸收带(0.43~0.75μm),氧在0.54μm和0.76μm附 近的吸收,以及水汽在0.69μm附近的吸收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