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创业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为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今年以来,我省加快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推动步伐,自201X 年初至今,已连续召开了XX省脱贫攻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推进会,并结合实际制定了“转、扶、搬、保、救”的具体措施。
“转”即转移就业脱贫,“扶”即产业扶持脱贫,“搬”即易地搬迁脱贫,“保”即社会保障脱贫,“救”即特殊救助脱贫。
详细而务实的脱贫工作方针即考虑到特殊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又为一般贫困群体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据《201X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增速继续回落,跨省流动农民工数量继续减少,我省情况亦然。
新常态以来,返乡创业就业已经成为常态,我省农民工就业已由“孔雀东南飞”转为“春暖燕归来”,这即反映出新常态下外出就业难度的不断加大,又折射出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成为主流的重大现实。
因此,把握住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重要时机,即是解决全省就业问题的重点所在,又是新常态下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活力的关键点。
截止今年3月底,我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达81.42万人,创办企业41.77万个,带动就业389.81万人,这种“归雁经济”无论从规模还是带动能力都已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
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仍
然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只有进一步把握好方向,优化好环境,才能使返乡创业就业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剂良方。
近几年来我省加大返乡创业政策支持力度,201X 年共开展返乡人员创业培训4.8万人,发放创业贷款34.6亿元,取得一定成绩,但培训人数与创业人数总量相比还很小,创业服务机构和市场中介机构无论从数量、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来讲,还都不能满足当前返乡创业的需要,应进一步加快载体建设,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
其次,应加强创业就业与脱贫攻坚的紧密联系,鼓励村集体和贫困户参与到创业就业中来,合理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房屋、闲置用地,将现有资源有效利用,这样既能发挥村集体的协调引导作用,又能为贫困户就业增收创造条件。
除此之外,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优势在于脑子活、点子多、观念新、对市场相对敏感,劣势在于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
因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才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扩大创业对就业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更好的助力脱贫攻坚。
当前区域性贫困问题浅析
贫困与贫困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贫困依然是困扰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
现代化和贫困化共生共存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尽管在上个世纪,人类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缓解与消除贫困仍然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贫困治理成效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贫困治理战略,贫困人口数已从1978年的2.5亿降至2014年的7017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30.7%降至7.2%,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
此前大规模减贫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是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一系列农业和农村改革措施推动下,相关人力和物质资本持续积累、农业技术不断进步,辅以有针对性的开发式扶贫,我国减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镇化过半,原先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下降,剩下未脱贫人口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高寒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区域性贫困问题凸显。
加快贫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贫困区域和类型的多样性、差异性。
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六盘山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