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建筑上创造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系和风格。
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单体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木构架体系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
作为木构架单体建筑大致可分为下、中、上三个部分。
所谓下部就是台基部分,包括直接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基座四周的栏杆和可供上下的台阶。
一般房屋用单层台基,隆重的殿堂则用二层或三层台基。
承托木构建筑的基座,大都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座壁外观根据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要求,常加工成平整笔直的光滑表面、带壁柱的表面或须弥座形式。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复杂而华美,多用于宫殿、坛庙等高级建筑上。
基座四周的栏杆最初为木制,后来才成为石造的。
它是由望柱、寻杖、撮项(瘿项)、云拱、盆唇、大华板、束腰、地霞、小华板、地栿等构成。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瓜楞)等形式;柱头有莲、狮、卷云、盘龙等式样。
栏杆既是一种保护性设施,也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般地说,房屋下部的台基各部尺寸大小,是受屋顶出檐深度和檐柱径等制约的,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供上下的踏道,常见用阶梯形踏道、斜坡道和蹉三种:蹉即是在斜坡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而成的一种防滑作用较好的特殊斜坡道。
但不论使用哪种踏道也必须与整个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要保持协调一致。
木构建筑的中部,即指柱、梁部分。
它是木构建筑的核心部分,由柱、梁、枋、檩、椽和斗拱等基本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连同木构屋顶统称为“大木构架”。
中国木构架体系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主要的有两大类:一是“叠梁式”构架体系,一是“穿斗式”构架体系。
“穿斗式”构架体系,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若干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穿斗架的大小和形式,视穿枋多少而定。
常用的有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七檩七柱三穿,九檩九柱四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几种。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南方的民居上采用较普遍。
“叠梁式”构架体系,即是在建筑基座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柱上再置短梁,短梁上又立短柱,如此叠架,甚至屋脊;并在梁端架檩,檩间架椽,形成叠梁式构架。
构架的大小以檩的根数或椽跨即步架的多少为标准,如最小的两坡屋顶,它的构架大小可以用三檩或两步架来表示;最大的两坡屋顶,它的构架大小可以用多至十一檩或十步架来表示。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的建筑大多采用这种形式。
榫卯和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具有最显著特征的部分。
所谓榫卯,就是小于构件断面的凸出部分;所谓卯,就是构件上的开口或穿眼。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构件就是利用这种榫卯严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斗拱是用短小的木块、木枋组成的悬挑结构,它主要起支撑屋顶出檐和减少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
一般地说,方形的木块叫做斗,短形的短木叫做拱,斜置的长木枋叫做昂。
斗是用以固定上下两层或拱昂的构件。
拱起前后悬挑和左右拉接的作用。
昂起前后悬挑的杠杆作用。
斗、拱、昂因在整组斗拱中所处的部位不同,它们的名称也不一样。
一般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两大部分。
其中,位于柱头上的称为柱头科或柱头铺作;位于两柱之间枋上的称做平身科或补间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的称为角科或转角铺作。
斗拱的大小和出跳的层数成正比,层数越多,斗拱越大,等级也越高。
斗拱从形状到组合经过艺术处理之后,不仅成为从屋顶向檐柱过渡的重要形式,而且使整个建筑增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木构建筑的上部,主要指屋顶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冠冕。
很早以来,为防止雨水淋湿版筑墙,屋顶多采用较大出檐。
但因出檐过深,妨碍室内的采光,所以从汉代起屋檐多做成反曲状。
后来,又采用屋角反翅和屋面举折的结构做法,因而屋顶出现了式样繁多的艺术形象。
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和攒尖等形式,后来又陆续出现了丁字脊、十字脊、拱卷顶、盔顶、盘顶、圆顶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演化而成的各种复杂的艺术形体。
庑殿,宋代称四阿顶,是中国古建筑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多用于皇宫、庙宇中的最主要的大殿,其形制有单檐、重檐之分。
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为五条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宋代称九脊殿,它是两坡顶加周围廊构成的。
歇山仅次于庑殿。
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构成,所以称九脊殿。
如加上边的两条搏脊,则共有十一条脊。
它有单檐、重檐两种形式。
在清故宫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还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式。
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之外,所以又称挑山或出山顶。
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无正脊的卷棚。
山墙的山尖常做成五花山墙,也有做成三花山墙的。
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伸出山墙之外。
山墙多用砖石承重墙,并高出屋面。
墙头有各种形式。
悬山和硬山式在中国普通民居中使用最广。
攒尖顶宋代称斗尖,多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
其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再覆以宝顶。
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式。
一般单檐为数较多,二重檐已少,三重檐更少,但塔是例外。
屋顶所使用的材料采用琉璃瓦和布瓦(青瓦)两种品式。
琉璃瓦又可分为上釉和不上釉两种(不上釉的叫削割瓦)。
因此从材料看,中国古建筑屋顶又可分为琉璃屋顶(包括剪边作法)和布瓦屋顶两大类。
剪边屋顶就是用布瓦或削割瓦做心,四边或檐头用琉璃瓦。
或者用一种颜色的琉璃瓦做心,四边或檐头用另一种颜色的琉璃瓦。
在封建社会中,普通人民只能使用布板瓦盖房。
即使一般贵族、地主,也只能使用布筒瓦。
亲王、世子、郡王只能用绿色琉璃瓦或绿剪边。
黄色琉璃瓦或黄剪边只有皇室和庙宇才能使用。
屋脊的形式和装饰也是建筑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志。
正脊两端像龙一样的正吻,在宋以前是鱼尾的形式。
据传说汉武帝时“柏梁台”失火,有巫师说大海里有一种鱼,叫做鸱(chī),以尾激浪降雨,可以灭火。
从此,建筑物上便有了鸱尾。
垂脊和戗脊上也有各种兽形瓦件的处置。
垂脊上的叫垂兽;戗脊上的叫戗兽。
戗脊尽端处的那些小动物,叫走兽。
走兽的数量按房屋建筑的等级的不同而不同。
但不论怎样不同,都必须使用单数。
最前边的仙人骑鸡,最后边的是猴子。
中间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
这些动物都是些所谓吉祥或天神的象征,屋顶装饰这些东西就使整个建筑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其实,这些兽形瓦饰都有着功能上的作用。
正吻主要是用来保护固定正脊两端的木栓,以防止木栓遭雨水腐蚀。
垂兽、戗兽和仙人骑鸡的下边都有防止屋脊走动滑落的大铁钉或木栓。
屋面筒瓦脊上成排的帽钉下面,也有防止筒瓦滑动的铁钉。
因此,屋顶上的这些装饰瓦件不仅给人以华美动人的艺术形象,而且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是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又一表现。
富于变化的建筑群组布局中国木构建筑由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作“间”,它是中国古建筑空间组合的基本单元。
“间”按照纵横拼合可以形成多种建筑形式。
“间”的正面叫做“开间”或面阔,“间”的纵深叫做进深。
几个开间并联在一起,它的总宽度叫做“通面阔”,几个进深的总深度叫做“通进深”。
民间建筑常用三、五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多用五、七开间,十分隆重的建筑用九开间。
用十一开间的极少。
只有北京清故宫的太和殿和西安唐大明宫的含元殿、麟德殿遗址有这种实例,其他尚未见到。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因所在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正中一间称明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开间以上的增加次间数。
在建筑设计中,一般是采取明间略大的方式,目的是既要满足功能上的需要,又可以使建筑外观达到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就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来说的。
而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则随着组群的性质与规模大小采取各种不同的布局方式。
较多的布局手法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纵轴线与横轴线布局。
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形式最多,但也有纵横二轴线并重的,只有局部有轴线或者完全没有轴线的也有。
庭院的布局基本采取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纵轴线上先配置主要建筑,再在主要建筑的两侧或对面布置若干座次要建筑,组合成封闭性的空间,称为四合院。
这种布局方式通过庭院的数量、形状、大小及木构建筑的形体、式样、材料、色彩等的变化,可以达到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
所以,长期以来在全国各地无论宫殿、坛庙、衙署或民居都广泛的采用这种四合院式的布局方法。
另一种庭院布局是“廊院式”。
这种布局的方法就是在纵轴线上建立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再于院子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若干个单体建筑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称为“廊院”式。
这种用回廊与殿堂等建筑相结合的做法,在空间上可以收到高低错落、变化万千的艺术效果。
唐宋时期的宫殿、祠庙、寺观多用这种群体组合方式。
现存的元代北京东岳庙和明代清海乐都瞿昙寺,其平面总体布局还保留这种廊院式的传统形式。
较大的组群建筑如宫殿、坛庙等建筑,多用各种附属建筑来衬托主体建筑。
衬托性建筑,早在春秋时已有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汉代除了宫殿和陵寝之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前也都有使用。
汉时阙的形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双阙,其间无门。
阙上为单檐或重檐屋顶。
在其外侧带有子阙,子阙有时与围墙相连接。
这种形式的阙,在唐宋时只用于陵墓,后代没有再用。
另一种是门、阙合而为一的阙,这种阙与前一种阙差别不大,只是在二阙之间连以单层或双层的门。
北魏壁画上的宫殿正门,在城垣上建三层门楼,左右配以两观,在城垣向前转折处与双曲阙接,形成形平面。
唐大明宫含元殿左右两阙仍很突出,到明清时才演变成午门的形式。
在桥前两端建华表,是东晋以后的做法,到元代才开始用于宫城正门承天门前,到明清时则置于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前后。
而用牌坊、照壁、石狮等作为寺庙和大型衙署建筑组群的序幕,是明清以来的做法。
为加强建筑的巍峨气势,组群建筑的宫殿正门一般采用巨大的形体,并建于高台或城垣之上。
正门以内,沿着纵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若干庭院。
而每个庭院的形状、大小和围绕庭院的门、殿、廊庑及其组合形式构成一峰高过一峰的形势,再加上地平标高的逐步加高和建筑形体的逐步加大,遂使建筑组群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变化达到高潮。
如北京故宫以天安门为序幕,前三殿为高潮,景山作收尾,就是这种布局手法的最好范例。
典雅优美的木装修在中国古建筑中,用以分割室内室外空间的木建筑构件,称为装修。
其中用以分割室内空间的木构件,称作内檐装修;用以分割室外空间的木构件,称为外檐装修。
外檐装修如走廊的栏干、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
常用的门有板门和隔扇门。
板门常用于城门和宫殿、衙署、庙宇、住宅的大门,一般多为两扇。
每扇板门的宽和高之比为1∶2,高级的板门上装饰有门钉和铺首。
隔扇门一般作建筑的外门或内部隔断,每间可用四、六、八扇。
每扇宽与高之比为1∶3至1∶4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