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误区(1)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应该严格控制饮食,应该吃糠、吃菜、吃豆腐渣。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糖尿病人本来就缺乏营养,再严格控制饮食,病人的营养就更加缺乏,糖尿病怎么能治好。
(2)还有的病人认为糖尿病人不应该忌口,应该什么都吃。
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糖尿病人体内血糖本来就高,再多吃,血糖就更高,这样就会更增加了胰腺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更加重了糖尿病。
(3)还有的糖尿病人认为自己经常害饿,是因为营养不够,所以应该多吃。
这种观点也是错误。
糖尿病人害饿的原因是体内胰岛素缺乏,营养利用不了,其实体内并不缺乏营养。
所以,糖尿病人应该合理饮食、科学饮食。
(4)有的患者认为小米不含糖,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食物的含糖量在后面的食物成分表中有详细的记述,小米的含糖量和大米和面粉相差无几。
(5)有的患者喜欢吃肉食,认为肉里面含糖很少,可以多吃一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肉虽然含糖很少,但肉和脂肪的代谢也要依靠人体分泌的胰岛素,多吃肉同样也会加重胰腺的负担。
还有很多患者饮食习惯不合理,很少吃肉食,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不论是患者还是健康人,都应当适当的吃肉食,应当科学饮食,营养要均衡,不能偏重某一种食品,营养要全面才行。
(6)有的患者认为某些公司卖的“无糖食品”不含糖,可以放心的吃,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象“无糖月饼、饼干”之类的“无糖食品”只是不含葡萄糖,但跟馒头是一样的,是由淀粉构成的,吃进去后会转化成葡萄糖,这样的食品不是不可以吃,正确的做法是将他们跟馒头等主食同等对待,每天进食一顶的量,少吃1两馒头就可以换成吃一两“无糖饼干”。
(7)有的患者认为冬瓜南瓜属于降糖食品,可以治疗糖尿病,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冬瓜南瓜不是药物,是不能起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的,而且大量食用后还会升高血糖。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隔一周以上可以吃一次。
而且量一定要少,一次不要超过3两。
(8)有的患者认为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在糖尿病控制良好的前提下,每天可以吃两次水果,时间最好在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3点左右的两餐之间,水果的量要控制在苹果、梨、桃每次吃1/8,桔子每次吃3-5瓣,香蕉每次吃半个,西瓜每次吃半叶,每次只能吃一种水果。
7种糖尿病治疗中常见的误区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4%。
我国糖尿病高危人群约有1.5亿人,18岁以上居民对于糖尿病知晓率却仅为36.1%。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也有不少患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存在错误的认识,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造成不良的影响。
下面介绍7种糖尿病治疗中常见的误区。
误区1:空腹血糖很重要,平时只查空腹血糖就可以了。
临床上许多患者只重视早上监测空腹血糖,而忽视了监测餐后两小时血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人的血糖在一天中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单纯一点的血糖不足以反映人的血糖水平。
近年的研究证实,餐后血糖的意义甚至比空腹血糖的意义更大。
所以,为了更全面地掌握血糖状况,以便更合理地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该进行多个时间段的血糖监测。
当然,患者也不必每天都需要监测多个时间段的血糖,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病情确定合理的监测方式。
误区2: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有人认为血糖降得越快说明治疗效果越好,这是错误的。
血糖降得太快,人体内环境是无法马上适应的,患者会有不适感,甚至发生低血糖,所以应该平稳降糖才是最佳的治疗。
误区3: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出现低血糖也不要紧。
过分降低血糖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主要是会引起各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健康,不过高血糖的危害通常都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会威胁生命。
而低血糖的危害却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引起脑中风,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并使患者原有的视网膜病变加剧。
所以血糖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该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并且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误区4:血糖控制正常,表示糖尿病已治愈。
糖尿病是慢性的、终身性的疾病,到目前为止,糖尿病可以控制但不能根治。
患者在经过不断的常规治疗后,许多症状完全消失,血糖也降至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误区5:吃了降糖药,饮食就不用控制了。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必须伴随糖尿病患者治疗终身。
如果单纯依赖降糖药物而不进行饮食控制,降糖效果肯定不理想,而且降糖药物服用过量会造成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误区6:降糖药会损害肝肾功能,不能长期服用。
口服降糖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并不大,只要严格按医嘱服用是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的。
相反如果长期高血糖而不服药,那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会更大。
糖尿病人口服降糖药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每半年检查一次生化指标。
误区7: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表示血糖控制理想。
糖基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以往2―3个月的平均血糖。
一次血糖高,而HbA1c正常,表示平时血糖控制良好;血糖和HbA1c都高则表明一段时期血糖控制都不好;单次血糖正常而HbA1c明显增高说明此次抽血前较注意了控制血糖,但最近2―3月血糖控制是不满意的。
所以,同时测定血糖和HbA1c可帮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慢性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误区1、吃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医生说,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到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
如果家中有一级亲属,比如父母、兄妹,有糖尿病,这都是会遗传的;生了巨大胎儿的孕妇,也容易患糖尿病,包括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肥胖的,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如果这些高危人群吃糖吃多了,是很容易患糖尿病的。
比如八月十五过完后,很多患者发现自己瘦了,出现口干和三多一少的症状,跑到医院来检查原来是糖尿病。
所以高危人群过量吃甜食,可能引发血糖高,诱发糖尿病。
”那正常人吃糖过多会患糖尿病吗?“多吃糖对身体肯定没好处,因为多吃糖会发胖,肥胖就易诱发糖尿病。
” 医生表示,目前青少年患病率很高,她在就诊的时候了解到,很多孩子从小喜欢喝饮料不喝水,甜味剂摄入太多,因此诱发了糖尿病。
2、自我检测能够替代专业检测?“有些人认为,身体不舒服时,在家自我测量一下血糖,以此来分析病情,这是非常片面的。
” 医生表示,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进行检测,“至少每个月有一天要检测早晨的空腹血糖。
”中国人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还有一个说法是“水涨船高”,如果早晨的空腹血糖比较高,每顿饭的餐后血糖也会跟着升高。
“所以早晨空腹血糖的检测一定要达到医生的标准,同时我们还要检测三餐后两小时的血糖,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少患者只测餐前血糖,这都是自欺欺人的。
”如果早餐后的血糖没有达标,患者容易得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等并发症。
所以一定要重视餐后两小时的血糖达标。
医生说:“如果患者有时间有能力的话,可以测一日7次血糖,也就是三餐前后和睡前血糖。
”医生说,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值,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最终控制的好不好,要看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近两三个月整体血糖控制水平,不受抽血时间等因素干扰,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
”3、南瓜可以降血糖?“吃南瓜可以降血糖”这一说法在民间流传了十来年,导致许多糖尿病患者将南瓜视为每餐必备食物,甚至当药吃,以为吃得越多血糖降得越快。
医生表示,曾经有人提出南瓜里有种成分,可能会降血糖,但到现在,都没有人从南瓜里提取出降血糖的成分。
医生表示,如果在饮食中选择南瓜,可以相应扣除一部分主食,获得南瓜中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同时,还能增加饱腹感,不失为糖尿病患者一个可行的选择。
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南瓜固然含有很多营养物质,具有一定食疗功效,但绝不能代替药物的治疗,它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可喧宾夺主。
“和南瓜一样,红薯、玉米等食品的含糖量都是很高的,所以这些东西吃多了,反而会升高血糖。
” 医生告诉记者,土豆、长山药这些食品是可以当主食来吃的,但将南瓜、红薯、玉米当成主食来吃,就是很大的错误。
4、治疗糖尿病就是为了降血糖?“这个认识是极为错误的。
” 医生表示,很多人认为只要吃药将血糖降下来,就是万事大吉,甚至有些人认为医院以外买的降糖药比医院开的还管用,这是不对的。
“比如肥胖的人,我们不建议他过早地使用胰岛素,还有,有些外面宣传的降糖中药经常加有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比如格列苯脲,这种药虽然能控制血糖,但容易增加体重,是不适合肥胖患者的。
” 医生认为,不是说血糖能降下来就是好药,有些假中药会掺此类药物,虽然降了血糖,但有可能造成肾脏受损或者体重增加,“尤其很多老年人,乱吃降糖药后有可能造成低血压或者肾脏受损,是很危险的。
”5、血糖稳定了,就可以不吃药?“血糖值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正常人空腹时血糖一般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不超过7.8mmol/L。
” 医生说,在门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当他血糖稳定以后,自行将药停掉了,这肯定是不对的。
医生表示,之所以血糖会稳定,是因为药物产生了作用,将血糖控制住了,比如吃药或者打胰岛素,“如果一旦停药,血糖马上就会波动,血糖有可能会因此升高,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患者认为药物有副作用,而且血糖比较稳定,医生说,这种情况可以去医院向医生进行专业咨询,根据医生的建议减药,但绝对不能停药,“有些初发的患者可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减药,到最后可能能停口服药,甚至是胰岛素。
但一定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切不可自己盲目判断,因此影响病情。
”6、“胰岛素是鸦片,我坚决不打!”对Ⅰ型糖尿病病友来说,因为口服药物对他们没有效果,因此他们别无选择,为了生存下去只得接受胰岛素治疗。
对于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的Ⅱ型糖尿病病友,要说服他们接受胰岛素治疗,往往是一件让许多医生都很头疼的事。
原因就在于这些病友心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但却非常错误的观念:胰岛素是鸦片,打上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
这种观点之所以根深蒂固主要就在于我们曾经给两种糖尿病起了非常容易让人误解的名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两个不恰当的名称已渐渐被医学界废弃不用。
另外,许多非专业医生的错误讲解和宣传也是造成这一错误观念的重要原因。
关于胰岛素,在此我要为它鸣以下不平:胰岛素是体内的正常激素,因为需要,正常人每天要产生并分泌大量的胰岛素。
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是相对不足,因此起先可用口服药物促进人体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但其中半数以上终因长期药物刺激使人体胰岛功能衰竭,而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