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病新进展心得

精神病新进展心得

2012精神疾病医学新进展研讨会2013年03月12日 16:30我有问题要问医生>>访问次数:166由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和中华精神科杂志联合主办、成都安定医院协办2012精神疾病医学新进展研讨会,近日在成都召开。

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省)的25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共收编206篇论文,其中抗精神病药的研究论文有56篇,抗抑郁药的研究论文有50篇,这两方面的治疗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其他内容78篇。

大会交流20篇,评出18篇优秀论文。

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应用传统精神药物的同时,许多新一代精神药物已较普遍地应用于临床,并且对于中、西医现代结合特色疗法治疗精神疾病效果和临床应用。

对此,代表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主要交流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的问世,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讨某些治疗精神疾病药物可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或避免传统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如锥体外系及心血管方面等),同时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进而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有关中、西现代医学结合特色疗法,对精神疾病治疗权威认可和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心理疏导是传统的治疗方法,长期药物刺激,存在副作用。

进而采用综合治疗、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精神疾病。

最后:精彩的报告内容获得了全体参会代表的欢迎和好评。

成都安定医院袁德基教授进行了总结。

2012精神疾病医学新进展研讨会圆满成功,是我省精神学学科发展的一件大事。

青年医师是学科发展的骨干和今后的领军人物,省内同行之间以及与国内高水平专家之间的精神病治疗30年进展摘要:30年前,可供精神科医生选择的抗精神病药物很少,目前称这些药物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或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可致严重的EPS。

而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改善精神病性症状,同时还能改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旨在就近30年来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简要回顾。

考虑到经济原因,在贫困地区,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由于EPS 较少,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精神病。

可以预见,针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或情感症状其中之一的独特的治疗策略将会出现。

概述2005年是临床药物与治疗杂志创刊30周年。

这期间临床医学取得了突出成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之一当数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

30年前,可供精神科医生选择的抗精神病药物很少。

这些药物都是化合物,现在称为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会导致EPS。

目前的新治疗药物不但能改善精神病性症状,且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功能。

本文就7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诊断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至到70年代早期,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还存在争议。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不统一,致使精神分裂症的相对发病率差异较大,如英国美国联合在纽约和伦敦举行的一项研究就表明了这一点。

最近用统一的诊断标准进行研究发现,大西洋周边地区的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是相似的。

DSM-III诊断标准要求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

依据这一标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的严重疾病,很难痊愈。

目前全世界广泛应用的是DSM-IV,这就使得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得到统一,让我们能够比较不同的研究。

神经影像学研究和遗传研究进展使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了解大大改善。

30年前,应用脑景象技术可以安全地研究活体人脑,让我们了解了症状与大脑结构的关系。

1980年,Crow把精神分裂分为I和II型,I型精神分裂症DA2受体增加,以阳性症状为主。

II型精神分裂症以阴性症状为主,伴有脑室扩大,白质减少。

阳性症状包括:异常知觉(幻听)和固定的错误的非理性的信念(妄想)。

阴性症状主要指通常的精神活动的缺失如思维贫乏和动机缺乏。

MRI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主要是前额叶和颞叶,大多数在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起病时就已经存在。

由此,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上,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精神症状首次出现与精神病首次治疗期间的长短与预后的关系。

Perkins等人研究发现未治疗时间越长则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越差,阴性症状越严重。

另一个研究热点是用MRI监测来确定是否患者对药物存在部分或全部抵抗。

已经证实几个大脑结构的改变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关。

最近分子遗传学研究已经找出了几个强有力的易感候选基因,如DTNBP1,是NRG1的基因,位于G72/G30。

这些发现还难以应用于临床,多数基因也缺乏诊断特异性,但这些研究为我们进行神经生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比较自1950代氯丙嗪发现以来,已经研究制出了大量的典型的/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

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及相关精神病的治疗,也用于预防复发,实践证明有效。

但这些药物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25-60%的病人经治疗仍然有症状,阴性症状和认识功能改善甚微,存在各种副反应,急性的如EPS,慢性的如TD。

这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缺点。

然而人们对此临床认识的科学研究兴趣延后了足足20年。

临床认识到这些副反应20年后,人们“大跃进”似的开始研究这些副反应及其原因。

这期间的研究多是非干预性的临床描述性研究。

80年代中期,由于方法学的限制导致科学研究不完善的因素已经不存在,科学家们能够做较完善的研究了。

一个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所有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的药物都会导致EPS,人们甚至创造了“神经阻滞剂(neuroleptic)”一词来描述这一反应。

这一观点持续了好多年。

但是运动障碍和镇静这样的副反应就与药物的疗效并不同步,这是让人疑惑的。

阳性症状较阴性症状更多出现在疾病急性期。

阴性症状更可能致残,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阴性症状效果差。

阳性症状包括妄想,幻觉和思维障碍等;阴性症状包括言语贫乏,动机缺乏,情感淡漠和情绪表达不能。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同,有效治疗剂量下前者更少导致EPS和TD。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作用机制上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同,各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

多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改善认知功能,就疗效来说,这可能是其最重要的优势。

氯氮平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原型,研究发现它可以改善其它抗精神药物治疗无效的精神病人的妄想和幻觉,并且能够降低自杀风险。

研究发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够增加皮质DA和乙酰胆碱的释放,同时对谷胺酸能系统也存在各种作用,这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具备的。

另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神经元的存活及可塑性也有作用,降低了神经毒性,可能是其临床效果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原因。

“非典型(atypical)”一词最开始是用来描述氯氮平的,因其特性与老的,传统的或者说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不同。

此后人们用非典型来描述新研制的具有共性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1、无高催乳素血症;2、治疗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瓦解症状更有效;3、缓慢加药没有TD或肌张力障碍。

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只有氯氮平符合所有条件。

如果放宽“非典型”的标准,把至少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相当,没有或很少产生EPS的药物纳入其中,则有几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满足条件(如利培酮,奥氮平,齐拉西酮,喹硫平和阿立哌唑)。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因非典型一词意义不太明确,致使其使用特别混乱。

尽管如此,其使用频率却特别高,找不到更科学的可靠的词来代替它,这提示非典型一词还是传达了有价值的信息。

至少在临床上大多数医生还是承认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赛庭多、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和氨磺必利属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尽管上述药物并不都满足非典型药物的定义。

既然如此,那根据什么把这些药物归为一类药物呢?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更少出现EPS,更少合并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甚至在常规的高剂量的氟哌啶醇的对照研究中也是如此。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另一个特征是没有或者只是一过性的泌乳素升高。

按照这两个标准,利培酮和氨磺必利又不满足了。

现在已经知道这可能源于这两种药物有更高的外周/中枢分布比,进而导致位于血脑屏障外的垂体DA过度阻滞。

“非典型”广泛用于描述某些抗精神病药物的特定属性,如急性和慢性运动障碍发生风险减小、更少镇静作用。

尽管还没有足够的证据,但人们相信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更有效。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阴性症状可能具有的疗效研究是常规进行的。

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疗效研究(CATIE)显示,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耐受性更好,但因为无效或者副反应而脱落的病人更多。

此研究还显示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与喹硫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因EPS而终止治疗的病人更多。

下文将分专题简要回顾氯氮平和新近的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赛庭多和阿立哌唑)。

抗精神病药物的受体药理学1976年两项抗精神病药物受体药理学的重要研究公布于众。

研究提示神经阻滞剂改变了DA循环,进而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

30年来该假说引导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以5-HT受体为基础的作用机制则在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药理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

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APDs)如氟哌啶醇相比,5-HT受体作用机制能使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保持相同疗效时发生更少的EPS。

Meltzer认为有力的5-HT­2A受体拮抗作用和较弱的D2受体拮抗作用是区别氯氮平和其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药理特征。

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都具有这一药理特征。

目前,在美国和许多其它国家,上述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最常用的药物。

在发展的各个阶段还有许多的化合物也具有这些特征。

研究还表明5-HT2A受体拮抗的一个重要结果是5-HT1A激动。

这样,以5-HT1A激动替代5-HT2A拮抗,同时具有较弱的D2拮抗也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特征。

最近研制出来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是D2受体部分激动剂,使其具有非典型特征的则是其较弱的D2受体拮抗作用,5-HT2A拮抗作用和5-HT1A激动作用。

Kaper和Seeman的“激动关闭”假说只适用于氯氮平和喹硫平,而不适用于多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多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是以“阻滞关闭”为其作用机制的。

5-HT2A和5-HT1A受体分布于皮质和海马的谷胺酸能锥体神经细胞元,5-HT2A 受体分布在腹侧被盖核和基底核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体以及皮质和海马GABA能中间神经元。

脊核也可能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重要作用部位,这里分布着5-HT1A受体。

大量证据提示5-HT2C和5-HT6受体也参与了部分APDs疗效的重要调节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