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川办发[2007]17号【发布部门】四川省政府【发布日期】2007.01.26【实施日期】2007.01.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07]17号)《四川省“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一月二十六日四川省“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四川的宏伟目标对我省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社会事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认真规划未来5年我省社会事业的发展,对“十一五”期间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涵盖了教育、卫生、文化、人口、民政、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的重点领域,是引领我省未来5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一)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全省有159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普通高校达到72所,本专科在校生达到77.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民办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步伐加快。

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加强,幼儿教育入园率和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明显提高。

《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和“两基攻坚”顺利实施,民族地区全面实现“扫盲”,29个县实现“普九”。

2.卫生事业跨上新台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初步成效,试点县达70多个,覆盖农村人口1081万人。

以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两个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全省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提高,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取得较好成效。

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加快。

基本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卫生执法监督网络,卫生综合执法初步形成。

“十五”末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78.4/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7.9‰。

3.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得到加强,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立。

艺术创作、生产持续繁荣,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

农村电影“2131”工程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文物保护和抢救工作成绩显著。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市场持续繁荣。

4.体育事业稳步推进。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35%。

竞技体育成绩突出,我省运动健儿在国际国内赛事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体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成功举办第九届省运会。

体育市场逐步兴起,一批体育产业经营机构应运而生。

5.新闻出版(版权)业呈现新面貌。

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等成绩斐然。

印刷业、发行业快速发展,版权贸易日趋活跃,版权产业发展迅速,网络游戏、动漫研发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出版物市场有序发展。

“十五”期间全省新闻出版(版权)业实现销售收入396亿元,实现利润39亿元,资产规模总量达到192亿元。

6.广播电视事业迈出新步伐。

全省已基本形成多层次、综合性的广播电视传输有效覆盖网络。

“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000万户,完成了14310个行政村通广播电视任务。

7.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成效显著。

人口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省总人口控制在8750万,人口出生率由“十五”初期的12.1‰下降到9.7‰,人口自然增长率由5.1‰下降到2.9‰。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实现了依法管理,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生育文化建设、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等工程取得了良好开端。

8.民政事业取得新进展。

救灾应急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一步规范。

城乡医疗救助稳步推进。

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福利社会化和城市流浪救助、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加强,社区建设由中心城市向小城市推进。

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拥军优属活动深入开展。

行政区划调整稳妥推进。

9.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深入。

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公共财政政策不断完善,多种所有制兴办社会公共服务的格局逐步形成。

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省社会事业基础仍然薄弱,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仍然不相适应,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社会事业领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基础教育还较薄弱,推进“普九”进程、巩固“普九”成果、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任务仍相当繁重;职业教育滞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还有待增强。

卫生服务体系尤其是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医疗费用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还较普遍,疾病预防控制形势依然严峻。

民政保障对象覆盖面还比较窄,保障标准偏低,部分救济对象、优抚对象生活相对困难,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设施和设备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完善,慈善事业发展滞后。

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人口素质总体不高,人口结构矛盾日益显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从总体上看,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十一五”发展的机遇。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期间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将全面推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其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必将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

2.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是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国家必将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四川作为西部地区人口大省,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争取国家的更多支持,将成为“十一五”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3.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到“十一五”末,预计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1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00元以上,经济总量显著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十一五”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享受良好就学、就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进入旺盛期,获得多样化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发展空间。

4.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在社会事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必将深刻触动和转变传统的社会事业发展观念,极大地激发社会事业改革动力,推动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拓宽发展途径创造积极条件。

5.社会事业制度保障更加有力。

随着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各级人民政府将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社会事业领域的法制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日趋完善,发展环境更加有利。

专栏1 “十五”社会事业发展情况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以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重点,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提升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统筹。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把以公益性为主体的社会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妥善处理好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促进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事业发展需求。

2.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

坚持政府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发展,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事业发展机制。

3.坚持公平与效益统一。

坚持社会事业发展公平性,促进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社会权益,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科学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努力提高社会事业投资效益。

4.坚持重点与一般兼顾。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指导,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事业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贫困地区的发展,积极促进社会事业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城乡和区域间享受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明显缩小,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基本建立起与我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事业服务体系,全省社会事业发展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中等水平,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事业发展需求。

1.教育。

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职业教育比重明显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