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建筑材料总结

学习建筑材料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学习建筑材料总结篇一:建筑材料课程总结课程学习总结---作为一名建筑师对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姓名:胡超一、学习过程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行业对于实用性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

作为一名建筑学学生,也是有必要对建筑材料有一定的了解的。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建筑材料可以算是一个建筑物的细节。

所以本学期的建筑材料课程学习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材料课程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建筑材料进行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包括材料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地位,材料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材料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

但是这些都是笼统的初步了解,建筑学毕竟是作为工科专业,具体到材料的一些技术指标还是有必要进行了解和掌握的。

老师也带着我们学习了解了目前主要材料如水泥、钢筋、砂石等的试验过程以及取样方法。

紧接着我们进入到更加具体的学习中,首先学习的是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包括材料的体积,密度,吸水性,抗渗性等等。

学习过程中老师也有所选择,没有让我们学习和计算具体的物理公式。

而是强调需要了解到一些在建筑工程中一些材料选用的规范。

如土木工程中将软化系数≥0.85的材料成为耐水材料。

在设计长期处于水中或潮湿环境中的重要结构时,必须选用>0.85的材料,用于受潮较轻或次要结构物的材料,其值也不宜<0.75等等。

在材料的力学性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性质的受力,也制定不同的指标检测方法。

如抗压、抗拉、抗剪、抗弯等等。

材料不是单纯的放在真空的环境中来使用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来使用的,所以我们也需要了解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构造也是影响材料性质的一方面。

如化学组成,宏观、微观结构等。

具体到某一特定的材料,首先接触到的是天然的材料(天然石材、土)。

作为天然的材料,只需要经过切割、破碎等物理加工就可以得到。

其也因为很多优点,自古至今都还在使用,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赵州桥等建筑都是使用天然石材建造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沧桑变化,现在也成为了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但是天然石材自重大,性脆,加工及建设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和较长的时间,随着现代社会的建筑向高层、大跨度结构发展和建设速度加快。

天然石材的使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就是钢材和混凝土。

所以老师在本章的学习中也只是以介绍为主。

既然现在社会的建筑使用最多的材料是钢材和混凝土,那我们在建筑材料的学习中自然对这些材料需要有更多的了解。

然而在了解混凝土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什么叫做胶凝材。

胶凝材料大体分为有机胶凝材料和无机胶凝材料(气硬性胶凝材料和水硬性胶凝材料)。

两者都可以将其他材料胶结成整体,并具有一定的强度。

最常用的有石灰、石膏、水玻璃和各种水泥。

其中石灰和石膏还作为建筑墙面的抹面使用。

在这些胶凝材料中,水泥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水泥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广泛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交通、水利电力、海港和国防工程。

水泥与骨料及增强材料科制成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等。

我国目前也是作为世界水泥产量第一的国家。

水泥的品种繁多,按其性能和用途不同,水泥可分为通用硅酸盐水泥,如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等;专用水泥。

如道路硅酸盐水泥、砌筑水泥、油井水泥等;特性水泥,如快硬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抗硫硅酸盐水泥、膨胀水泥等。

认识水泥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我们记住水泥的代号及强度包括如何最快的通过字体颜色来识别水泥种类。

如p·1、p·2代表硅酸盐水泥,p·o代表普通硅酸盐水泥。

以上两者都是通过红色字体书写的。

p·s·A、p·s·b代表矿渣硅酸盐水泥,使用绿色字体书写。

p·p代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p·F代表粉煤灰硅酸盐水泥、p·c代表复合硅酸盐水泥。

而这些都是以黑色或者蓝色字体书写的。

而概括地讲,硅酸盐水泥主要生产过程为“两磨”(磨细生料、磨细水泥)、“一烧”(生料煅烧成熟料)。

具体的化学反应过程也没有进行详细了解,但是在水泥的水化和硬化过程中影响的因素却有如细度、用水量、养护条件、龄期等。

硅酸盐水泥的具体技术指标中,细度上,gb175-20XX规定:硅酸盐水泥比表面积应不小于300千克每立方米。

凝结时间上,gb175-20XX规定: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不小于45分钟,终凝时间不大于390分钟。

体积安定性上,严格规定体积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为不合格品,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了解完了水泥之后,我们开始学习混凝土部分的内容,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骨料和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经搅拌振捣成型,在一定条件下养护而成的人造石材,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

在普通混凝土中,粗细骨料约占总体积的70%,水泥石约占30%。

在水泥石中,水泥和水约占10%和15%,还有5%的气孔。

之前对水泥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学习,接下来的学习中,具体到混凝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粗细骨料、水、以及一些掺合料、外加剂都进行了细致的学习。

在混凝土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指的是混凝土拌合物能保持其组成成分均匀,不发生分层离析、泌水等现象,适用于运输、浇筑、捣实成型等施工作业,并能获得质量均匀、密实的混凝土的性能。

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主要通过坍落度作为指标,其实测试混凝土拌合物在自重作用下产生流动能力,是使用最悠久和最广泛的测试混凝土和易性的方法。

了解到了混凝土的各组成以及前期的测试之后,我们对成型的混凝土试块性能进行学习。

包括强度、变形性能、耐久性、质量波动与控制等。

主要也是以了解定义及相关的规范为主。

最后接触到的是真正的设计工作——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作为建筑学的学生是不需要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设计的,但是作为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师觉得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

认识到配合比设计前的准备工作,配合比设计的基本知识、配合比设计的步骤等。

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建筑材料中的砂浆进行了学习和了解,砂浆主要还是作为装饰材料进行使用,但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使用的也越来越少了。

紧接着学习的便是我们建筑材料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就是钢材,随着现在钢结构的使用越来越多,钢材也是建筑师必须要了解的一种建筑材料。

在钢材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钢材的主要分类和代号。

如Z代表镇静钢,F代表沸腾钢,b代表半镇静钢,TZ表示特殊镇静钢。

钢材的技术性质主要包括力学性质和工艺性能等。

通过对这些性质,如抗拉性能,冷弯性能等的了解,才能做到正确、经济、合理的选用钢材。

而现在,国家对于钢材也有相应的标准,根据这些标准我们才能做到正确的选用。

如现在主要钢种有普通碳素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而现在常用的建筑钢材又分为热轧光圆钢筋和带肋钢筋以及冷轧带肋钢筋等等。

在课程的最后,我们也要对墙体及屋面材料、木材等其他材料进行了解和学习。

二、学习总结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是水泥,混凝土和钢材。

这三者是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量很大的材料,但同时不能忽略其他的一些建筑材料。

对其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这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把握细节,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

三、体会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但是正如老师所说的,这门课程的知识点非常多,内容繁杂,上课可能听懂了,但是考试又是都不会。

学习土木工程材料需要长久的记忆,以及实验来提高自己的认知。

学好这门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计划土木工程材料需要长久的学习,但是学校的课程又无法满足,所以在今后的学习设计过程中不能将材料抛之不顾,要时常拿起来看一看。

多走进工地、试验室去了解最基本的原理,这些都将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认知范围。

建筑师是要求有很丰富的学识的,需要大量知识的积累,所以我觉得长久的学习土木工程材料是很有必要的。

篇二:建筑材料教学心得体会总结《建筑材料》教学总结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为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施工管理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加之是建筑专业的基础学科,我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把握这两点,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课程上,我全身心的投入,希望能给才进入大学并选择建筑专业的学生奠定一定的基础知识,构建专业基础知识,为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好准备。

从开始执教12级建筑班开始,拿到教材后,我提前通览全书(之前也曾学科)按照学校要求,我编写了教学计划,并按照计划按时按质准备教案上课,为学生讲解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及要求,每节的课程内容,及重点难点都详细做了充分准备。

首先,是每章节的教学目的及要求。

我都是提前做好准备,把每章节的课程都先阅览一遍,对该做强调的地方做好注释,因为《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是一门专业理论课,所以有时候理解起来不是很通俗易懂,我自身的学习,再查阅相关资料,我把不容易理解的地方给学生指出来并加以解释,这个过程,我对每节课的内容更加熟悉,每章节的教学目的及要求都了然于心,知识的传达就更加容易接受,这样这个过程做到了老师要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的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其次,是课程内容。

前面讲了我在上课前都做了充分准备,对课程内容烂熟于心,自然讲解渐渐由前面的不连贯变得循序渐进了,学生对课程内容更加容易接受。

由于每章节的课程内容不尽相同,且内容理解不相同,我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制作ppT课件,下载相关视频给学生观看,从效果来看,我相信学生容易接受,并掌握了,同时也提高了其兴趣。

再次,是课程的重点难点。

对于书中每章节必然有相应的重点难点内容,课前我都做了准备,遇到重点时,我都会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勾画,并提高自己的音量来吸引学生重视,遇到难点时,我一是让大家注意跟着我的节奏学习,多次讲解,多次提示,直到学生能理解,有时我会停下来,让学生提问并解答,以便他们能理解难点问题,同时我会在课前准备一定的例题给学生讲解,以实例帮助他们理解这部分内容。

最后,是布置一定的作业和试题练习。

几乎在每章结束后我都会给学生分发自己准备的试卷或习题,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做好,他们会反过来在书中找答案,这样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并在这过程对重点难点加以消化吸收,最后把答案给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错误认识的地方,达到了课后巩固知识的作用。

教学方法:把教育的重点从以“传授知识”向“能力培养”转变的要求,课堂讲解与分组实践交叉进行,实现交互式教学;教师指导下学生轮流发言讲述,实现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现场教学、实验、现场教学等接触实践的教学方式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电教化、多媒体等)来提高教学效果等等,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以增长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