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美国民族政策的转变及启示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美国民族政策的转变及启示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美国民族政策的转变及启示摘要: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民族政策的变化非常明显。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美国很好的处理了国内的民族关系,它把国内民族关系的发展纳入了制度框架。

美国经验表明,坚持依法治国,是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在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上,坚持“一体”与“多元”的动态平衡,非常必要。

关键词:美国;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多元一体;依法治国;肯定性行动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62-04一、美国的人口成份概况(一)美国的民族人口构成情况1997年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将美国的种族分为五大类:白人、非洲裔美国人、亚洲裔美国人、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夏威夷及其他太平洋岛居民。

另外,美国人口普查局还设立了一个特别的分类“其他种族”,2000年的人口普查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允许答卷者选择一个以上的种族归属。

到2006年10月,美国的人口突破3亿,成为世界上第三大人口大国。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少数族裔已占美国总人口的35%,逾1.07亿人。

其中,西班牙语裔人口达4,840万,占人口比例15.8%;亚裔人口达1,370万,占美国人口4.5%;非洲裔人口达3770万,占美国人口12.3%。

而白人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约一亿九千九百多万人。

(二)美国的民族人口构成特点1、不存在多数民族,虽然人口最多的是白种人,但白人也是由许多民族构成的,其中人数最多的英格兰人和德国人也各仅占总人口的21%,爱尔兰人仅占总人口的17%,他们在总人口中都不居多数。

2、存在着种族等级观念。

美国历史上实行过野蛮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现在虽已废黜,但种族歧视现象在社会中还随处可见。

3、各民族分散居住,没有较大的聚居区域,但有以街道为基础的民族社区。

4、随着新移民的不断增加,美国民族成份也在不断变化。

现在每年进入美国的合法新移民有80余万,其中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移民数量增长最快。

其中,亚太移民数量每隔十年翻一番,联邦人口普查局预计,到2050年,白人人口将低于50%而成为少数种族。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研究美国民族,就像在研究全世界的人,移民将世界各国的种族和文化带到美国,在这里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1]可以说,美国是人类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能否和睦相处的试验场,其中,美国民族政策的调整起到了关键作用。

纵观美国历史,20世纪六十年代是其民族政策调整的分水岭。

之前,种族灭绝、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种族偏见是美国社会难以医治的顽疾。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少数族裔掀起了大规模的民权运动,强烈冲击了美国歧视性民族政策体系,在国内外压力下,美国民族政策不断调整、完善,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步改进,进而走向成熟。

二、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的民族问题及其政策演变(一)黑人问题及其政策演变1619年,第一批20个非洲黑人被运送到弗吉尼亚。

到17世纪中期,当地有300名黑人。

当时,他们的地位与白人契约奴一样,工作到一定期限后就可获得自由。

后来,殖民地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奴隶制被带到美洲。

1661年,弗吉尼亚州制定法律,确定了黑人的奴隶身份。

1750年,奴隶制在美国13个州实行。

到18世纪,大约有近43万黑奴被贩卖到北美。

1776年,美国独立后,围绕着废奴问题,美国社会各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1808年,国会废止了奴隶买卖,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同年,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废除了奴隶制。

1866年,美国给予了黑人公民权。

1868年,黑人享有了选举权。

奴隶制废除后,产生了新的压迫制度,即种族隔离制。

1896年由州法律规定的种族隔离获得了正式合法地位,在法律层面认为,种族之间“平等的隔离”是合乎宪法的。

一些州法律还规定黑人和白人不能在同一个房子里工作、白人和黑人的孩子不能在一个学校里上学,黑人不能与白人通婚,等等。

为此,黑人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955年——1964年的非暴力维权运动、1964年的平权运动,都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二)印第安人问题及其政策演变印第安人是美洲的主人,在白人到来之前,他们在美洲生活了2万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之时,美国有100万印第安人,约400个部落,他们当时大体处于新石器文化阶段。

白人掠夺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屠杀了大量的印第安人。

到19世纪末,美国大约还有25万印第安人。

1820年到1850年间,美国政府又强迫印第安人从密西西比河向西迁徙,1830年,制定了《印第安人迁徙法案》。

在以后的西部大开发中,白人又进一步侵占了印第安人的土地。

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土地总分配法》即《道威斯法案》,取消保留土地公有制,保留地由州管辖,迫使印第安人同化。

当这些政策遭到抵制且收效不大时,1934年通过了《印第安人重新组织法》,承认印第安人拥有土地,让印第安人管理自己事务。

由于保留地内生活贫困,失业率较高,1953年政府实施了《自愿移居计划》,对志愿迁出保留地的,给予迁移费,帮助在城市找工作。

但是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保护区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印第安人的处境并无太大改观。

1961年,美国印第安人提出了“红色权利”口号,在联邦政府面前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

(三)亚裔人问题及其政策演变华人移居美国始于1820年,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淘金。

1882年,移民人数达10.7万,1865——1869年,有万名华工参加了美国西部铁路的修建,为美国西部开发做出了贡献。

然而,美国政府以肤色、生活方式、习惯等差异为由,在1852——1880年制定了20多项排华法律和禁令。

187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限制华人移民》的议案。

1885年5月6日,签署了《执行有关华人的某些条约规定的法案》,限制华人10年之内不准入关,禁止华人眷属入美。

此后,不准华工入籍。

1888年,禁止华工入美20年。

1924年的移民法把中国列入无资格区。

1943年,在美华人仅剩7.8万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因中国地位的提高,罗斯福总统签署了《马格纳森提案》,废除了以前的排华法案,移民每年限定为105人。

1868年,有148名日本人到达檀香山,到1990年,美国有日本人6万余,之后,陆续移居美国的日本人逐渐增多。

1900年,加州掀起了排日浪潮,单是1931年,加州就制定了40项歧视日本人的法律,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总统在1942年2月19日发布命令,把居住在西海岸的12万日本人强行迁入内地。

给每个日本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亚裔美国人长期以来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经济上,究其原因,跟美国政府的政治压迫有密切关系。

此外,美国历史上,还存在对天主教徒的歧视、对爱尔兰人的歧视、对犹太人的歧视、对东南欧人的歧视。

央格鲁萨克逊人认为,这些民族是劣等人民,难以同化,不符合美国人的理想。

三、20世纪60年代后的美国民族政策及其演变(一)文化构筑问题及其政策演变1、美国文化构筑观念的历史发展进程美国在文化构筑问题上的认识,有明显的历史进程。

最初,“央格鲁遵从”是美国文化构筑的核心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熔炉”文化观、“多元文化”观、“文化生成”观和“撞击——一体化”观也相继出现于美国文化构筑的历史舞台。

“央格鲁遵从”的文化观产生于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系统化和社会化。

这种文化观强调,央格鲁——萨克逊民族是“优秀种族”,其文化为社会主流文化,亚民族和亚文化必须接受和服从主流文化及其生活方式。

但随着东南欧百万移民大军进入美国和美国进入工业化阶段,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在新环境下,“央格鲁遵从”文化观,被“熔炉”文化观所取代。

“文化多元论”的文化观,源于约翰·杜威的“民主多元”思想,霍勒斯·卡伦于1915年第一次完整的对“文化多元”思想进行了阐述。

卡伦指出,民主是一切文化生存必不可少的前提。

考察《独立宣言》的平等观和自然权利,卡伦认为,每一种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均为美国社会做出了其独特、积极的贡献。

[2]卡伦的“文化多元主义”虽对主流文化提出了挑战,但在思想深处,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移民后代的族裔意识的复苏,美国传统文化构筑观无法解释日渐复杂的族裔集团的关系以及族裔集团在美国的认同和同化。

“文化生成”论和“撞击——一体化”论在扬弃和改造“熔炉”论和“文化多元”论的基础上,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得到美国社会的认可。

2、美国文化政策的演变美国政府通过构建公民国家,逐渐实现了公民权利与民族权利的分离。

1795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归化法》,规定移民必须放弃对原籍贯国的效忠。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战前后出现的“美国化”运动。

但美国政府同时又允许任何一个民族集团在忠于美国的前提下,保持自身独特的宗教信仰,出版本民族语言的语文报刊、书籍,创建本民族学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外来文化的保持和延续,从而使美国呈现出“一体多元”的文化景象。

美国构筑统一的国族文化认同,并非通过禁止或削弱各少数民族的内部忠诚来实现的,而是将他们的诉求理性化、均等化,将其纳入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整体之中。

美国文化并非英国文化模式的翻版,而是英国文化与其他外来移民文化不断互动的产物。

通过保护、发展多元的民族文化,使得构筑一体的美国文化得到了新源泉。

在这方面,美国政府致力于推行双语教育。

20世纪60年代,为了让墨西哥裔选民的子女更好的受到教育,德克萨斯州的参议员亚伯勒提出了《双语教育法案》,该法案于1967年获国会通过。

此后,非英语教育迅速遍及美国各地,甚至出现在已通过立法规定英语为唯一教学用语的7个州内。

2001年,美国国会为双语教育拨款4.46亿美元,各州也拨了大量的经费。

在推行双语教育过程中,各学校同时也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其来源国的传统文化教育。

1972年,一个联邦地方法院裁决,根据法律上的平等保护条款,新墨西哥州的学生应得到其母语和原有文化的教育。

1974年,《双语教育法》的修正案规定,允许在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必要范围内,向他们提供母语和原有文化的教学。

在具体实践中,少数民族学生原有的教学包括语文、艺术、音乐、文学和历史等。

虽然如今双语教育在美国一些州仍受到一些非议,但不可否认,它对保护、发展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体的美国文化也正是因为其多元的民族文化才得以充满活力。

(二)歧视问题与“肯定性行动”政策的产生该政策是美国政府为了消除就业和教育等领域的种族和性别歧视,改善少数民族和妇女的社会、经济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所实施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它主要是为那些在历史上或实际生活中基于民族或性别等因素而被剥夺了发展机会,实际上完全有能力的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并且制止将来歧视行为的再次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