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文件技术文件包括基础资料汇编、说明书、技术图纸和公众参与报告;专题研究收录于技术文件中。
1)基础资料汇编:(1)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已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和相关规划对编制区的规划要求,以及相邻地区已批准规划的情况。
(2)自然条件编制区的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特征等自然条件。
(3)人口及居住状况编制区的人口空间分布、人口结构及居住状况等情况。
(4)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及征地权属情况(以“现状用地平衡表表”和“现状用地权属表”的形式汇总)。
a、用地结构及各类用地布局现状。
b、已划拨或出让用地的征地权属情况。
c、已批准的设计要点情况。
(5)建筑物状况编制区的建筑物状况,包括建筑物的用途、面积、建设年代、建筑质量、建筑权属、建筑层数和合法性等情况。
(6)道路交通现状现状道路的等级体系、功能划分、红线及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交通设施的分布与规模。
(7)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
(8)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的分布、规模、用地面积以及管网等级和分布情况。
(9)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编制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情况)、建筑特色及环境特征等资料。
(10)环境保护现状编制区主要污染源、污染类型及污染指标。
(11)其它2)说明书:(1)前言说明规划编制的背景及主要过程,包括规划的委托和编制过程等。
(2)规划依据与原则说明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包括已审批的上层次规划及专项规划,适用的法规、规范和其它依据,规划编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等。
(3)现状概况与问题分析简述编制区自然、历史和现状特点,分析评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并提出相应规划对策。
(4)规划目标根据上层次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制区的发展条件,确定编制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并预测编制区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开发建设规模。
(5)用地布局分析影响编制区用地布局结构与功能组织的重大因素;阐述用地布局与功能组织的基本思路及规划方案;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规模及规划要求;列出“规划用地平衡表”。
(6)地块划分与细分评价影响编制区地块划分与细分的要素,明确地块划分与细分的依据和原则,确定地块划分与细分的方法。
a、结合道路和自然界线,在编制区内进行地块划分,并确定分地块编码。
b、结合道路界线、自然界线、土地权属情况和出让要求,在地块内进行地块细分,并确定细分地块编码。
(7)地块控制按照规划控制的要求及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编制区的各地块及细分地块的建设用地性质和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指标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论证。
a、建设用地性质:确定地块土地使用性质。
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原则上分至中、小类;确定地块和细分地块土地使用性质的兼容范围或适宜建设要求。
b、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确定各地块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等控制指标。
(8)道路交通规划评价道路交通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制定交通组织原则和交通发展对策,合理组织内外交通系统;确定各类交通设施的布局和用地范围。
(9)竖向规划评价自然地形现状;结合城市道路、交通运输和防洪排涝的要求,确定道路控制点标高及地块控制标高。
(10)绿地系统规划评价绿地系统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阐明绿地系统规划原则;确定绿地的种类和规模,明确其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
(1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论证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数量、分布和规模,编制“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明确其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应按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控制。
(12)市政公用设施规划a、给水工程规划评价给水设施现状;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预测用水量;确定给水系统的形式及其与上层次规划的衔接方式;确定给水设施的规模,明确其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
b、雨水、防洪工程规划评价雨水、防洪设施现状;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确定排水体制、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和防洪标准;确定雨水、防洪系统的形式及其与上层次规划的衔接方式;确定雨水、防洪设施的规模,明确其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
c、污水工程规划评价排污设施现状;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预测污水量;确定污水系统的形式及其与上层次规划的衔接方式;确定排污设施的规模,明确其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
d、供电工程规划评价供电设施现状;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确定用电指标,预测电力负荷;确定供电电源容量、数量、位置及用地面积;确定变电所、开关站的容量和位置;确定中、高压配电网线路的路径和电缆通道的宽度控制要求。
e、电信工程规划评价电信设施现状;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确定预测指标,预测各类通信量需求;确定电信机房、无线基站等的容量、规模及用地面积;确定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等通信传输线路和接入网管线的布设要求;阐述微波通道的宽度控制和建筑限高要求;确定邮政局所的位置和用地面积。
f、燃气工程规划评价燃气设施现状;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确定气源类型、用气量指标、供气方式,预测用气量;确定燃气储备站、调压站的位置、规模及用地面积;确定高、中压燃气管网压力级制及布设和安全要求;阐述防火安全间距的要求。
g、环保环卫设施规划评价环保环卫设施现状;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确定各类环保环卫设施的项目的种类和规模,并明确其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
h、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评价工程管线综合的现状,统筹安排编制区城市道路上各类工程管线的布设方式和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道路两侧建(构)筑物之间的关系。
i、编制“市政公用设施一览表”。
(13)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特定地区,落实、深化上层次规划中有关城市设计内容对编制区的控制要求,分析和研究编制区的环境特征、景观特色要素及空间关系,建立编制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景观框架,明确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和控制要求。
(14)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建议明确规划管理措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规划分期实施的策略。
3)技术图纸(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1)区域位置图标示编制区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及交通联系。
(2)土地利用现状图标示现状用地的种类和界线。
(3)现状用地权属图标示各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利用性质和界线。
(4)土地利用规划图标示规划用地的性质和界线。
(5)地块划分编码图标明地块划分(包括细分地块)的界线及编码。
(6)开发建设密度分区图标明地块开发建设密度分区等级和范围。
分别绘制“建设用地使用强度分区图”和“高度控制分区图”。
(7)道路系统规划图标明城市各级道路的平面、断面;标明各级道路交叉口及控制点坐标;标明主要交叉口形式以及道路出入口方位;标明铁路、公路、港口、空港、客运站、货运站等对外交通设施的位置与用地范围;标明城市轨道交通站场、公交站场、广场、公共停车场、加油站等城市重要交通设施的位置及用地范围。
(8)竖向规划图标明城市各级道路交叉口及控制点标高;标明各级道路坡向及坡度;标明地块控制标高。
(9)绿地系统规划图标明各类绿地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标明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与用地范围。
(11)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图a、给水工程规划图标明给水干管走向、管径及管长;标明与上层次规划给水管网连接点的位置并标注水量及水压;标明给水设施的位置、规模和用地范围。
b、雨水、防洪工程规划图标明雨水及排洪管(渠)的走向、排水方向、规格、管长、坡度、控制点标高和出水口位置;标明与上层次规划确定的雨水管网连接点的位置并标注汇水面积;标明雨水、防洪设施的位置、规模和用地范围。
c、污水工程规划图标明污水干管的走向、排水方向、管径、管长、坡度和控制点标高;标明与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污水管网连接点的位置并标注污水流量;标明污水设施的位置、规模和用地范围。
d、供电工程规划图标明电源来源、地块电力负荷;标明变电站的位置、名称、容量、电压等级、用地范围和开关站的位置、容量;标明高压走廊平面位置和控制宽度;标明高、中压供配电线路及电缆沟的路径。
e、电信工程规划图标明电信来源、地块电信需求量;标明电信机楼、无线基站的位置、名称、容量和用地范围;标明邮政局、所的位置及用地范围;标明各类通信系统线路管道走向、管孔数和管径;标明微波通道位置、控制宽度。
f、燃气工程规划图标明地块高峰小时用气量;标明燃气储气配站、调压站的位置、用地范围和容量规模、防火间距;标明高、中压燃气干管的走向、管径及燃气管道控制宽度。
g、环保环卫设施规划图划定环保控制区;标明各类环保、环卫设施的位置、规模和用地范围。
h、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图包括各种断面道路的管线综合横剖面图。
标明各种工程管线的安装位置和工程管线之间的竖向关系。
(12)城市设计导引图对特定地区编制城市设计导引图。
标明轴线、节点、地标、开放空间、视觉走廊等空间结构元素的位置以及建议的建筑高度分区。
(13)总图图则:用表格形式标出各地块编号、地块面积、用地性质、主要出入口方位、建筑密度、容积率及地块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控制指标。
4)公众参与报告:(1)公众参与的阶段及基本情况说明本规划公众参与的基本情况,并列出“公众参与情况一览表”,详细列出公众参与时间、信息公开方式、意见收集方式、参与的公众人数、收集的意见数量以及意见处理和反馈情况等。
(2)公众意见摘要说明公众对本规划的主要意见。
列出“公众意见摘要及回应一览表”,详细列出意见提交人(单位)、意见提交时间、主要意见摘要等。
(3)规划回应概要说明本规划对公众主要意见的处理情况。
对未获采纳的公众意见,应说明原因。
在“公众意见摘要及回应一览表”中,详细列出是否采纳、相关回应内容、意见未获采纳的原因、备注等。
5)专题报告(1)物流与交通研究专题报告在规划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规划区的主要产业为物流产业。
内容包括城市物流发展现状、上层次规划对物流的布局分析、国内物流发展实例比较分析、物流的发展定位、物流的空间布局、物流建设的道路交通疏理与支撑、发展策略研究等。
(2)生态景观专题报告考虑规划内容的份量,在说明书中融入到“用地布局”章节。
(二)法定文件法定文件包括文本和图则两部份。
1)文本:(1)总则以条文方式阐明规划编制依据、规划范围、规划生效日期、规划修改权限以及规划解释权。
(2)规划区发展目标主要阐明规划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空间结构、人口规模以及建设用地规模。
(3)土地使用规划主要阐明土地使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村建设用地规划以及非建设用地规划四个方面的规划内容和要求,并要列出规划用地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