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绿色建筑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一,已经被很多国家广泛重视。
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切实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量对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土地、水资源等得不到有效保护,雾霾、气候异常等现象已严重影响人们生活。
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成为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房屋建设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土地、钢材、水等资源,建筑材料的生产、房屋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
节能、低碳、环保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方向,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一、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
适性和健康性,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建筑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本着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原则,统筹规划,设计合理,建设低碳、环保、绿色建筑。
二、绿色建筑的保障措施
(一)节能与能源利用
发展绿色建筑就是要降低能耗,提高用能效率,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潮汐能以及通过热泵等先进技术取自自然环境(如大气、地表水、污水、浅层地下水、土壤等)的能量。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从房屋规划、设计、施工全面执行新建建筑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要大力推广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如:煤矸石多孔砖夹芯墙、CL结构、FS外模板现浇混凝土复合保温系统等,实现建筑墙体保温与结构的同寿命。
同时,提高节能工程质量和安全,突出抓好工程现场和施工环节监管,认真落实节能信息公示、节能认定评审、外墙外保温工程专项施工资质等制度,切实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
二是采用用能调控和计量系统。
对现有热源进行节能改造,提高热源效率,进一步优化系统调节能力,改善管网热平衡,如:采用高效锅炉、工业废热利用等供热技术,积极推动新热源建设,提高集中供热管网的输送能力。
三是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要因地制宜,积极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
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从规划、设计、建造、验收等各个环节,将太阳能光热系统、地源热泵等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与建筑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二)节地与室外环境
一是深入推进建筑集约用地。
科学规划和布局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居住、就业、公共服务区就近配套,降低城市交通能耗。
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能,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因地制宜,合理制定绿色建筑人均用地指标,如:淄博市规定:居住建筑人均用地指标要达到低层不高于43平方米,多层不高于28平方米,中高层不高于24平方米,高层不高于15平方米。
建设用地要优先利用城乡废弃地,在符合人防、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结合城市广场、大型建筑等建设地下停车场、商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地下停车场和附属用房、统筹推进缆线隧道、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设集约式立体停车库。
二是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采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的植物,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应对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并起到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绿地配置合理,达到局部环境内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音的目的。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项目在方案、规划设计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配套建设节水设施,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民用建筑应采用陶瓷阀芯水龙头等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
要合理设计供水压力,提倡选用性能高的阀门、零泄漏阀门等,大力推广管网检漏防渗技术,加快漏损管网改造,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积极推广耐旱性树种、节水型植物群落和微灌、滴灌、渗灌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绿化。
开展废水综合利用,鼓励引导再生水、雨水、河湖水在园林绿化、洗车、环卫等行业中的使用。
提倡应用透水路面工程技术。
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充分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废旧资源,积极发展煤矸石多孔砖、加气混凝土等新型建材。
在新建工程中禁止使用粘土砖,积极推广使用断桥隔热门窗、煤矸石多孔砖夹芯墙、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高强钢筋、钢结构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广住宅全装修,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二是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选用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采用工业化生产的装配式成品,减少现场作业;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减少施工废料;充分利用材料性能,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筋。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资源短缺,人口数量巨大的条件下
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之路非常关键。
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自然资源,积极引导采用光热利用、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技术。
倡导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用,合理规划水环境是走绿色建筑之路。
大力提倡使用绿色建筑材料。
如充分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废旧资源,变废为宝,因地制宜,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建筑。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生概念,政府部门要积极倡导,群众要积极参与发展绿色建筑,通过评定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运营标识,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由点及面地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综上,绿色建筑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一,已经被很多国家广泛重视。
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切实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绿色施工导则》编制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3]《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实行)》编制单位:建设部科学技术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