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第八讲心境障碍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第八讲心境障碍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第八讲心境障碍
2020/11/26 1
课堂回顾
心境障碍的定义 心境障碍的分类 正常的抑郁 VS 抑郁症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躁狂症 VS 轻躁狂发作 双相障碍的症状与分类
✓ 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征的一组心境障碍
✓ 持续时间、产生原因、严重程度 ✓ 心境低落、丧失兴趣、无价值感和内疚感、食欲紊乱、
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 响。
如何区分抑郁症和恶劣心境障碍?
抑郁症VS恶劣心境
病因不同 病程差异
抑郁症 以内因为主,家庭遗传史较明显 多为自限性病程,有明显的间歇期
恶劣心境
发病以心因为主,存在性格基础,往往有精 神因素诱发,家庭遗传史不明显
认知理论的观点
• 个体的想法和信念是引发和影响情绪状态的关键因素 • Beck的理论
认知理论的观点
• 习得性无助理论 – 个体的消极状态和无法有所行动、无法控制自己的生命的感觉来自于个体的不成功的控制浓度 的经历和心理创伤
各类心境障碍的诊断要点
• 临床诊断特征 – 躁狂症和抑郁症分别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要表现。躁狂发作时,在情感高涨 的背景上,伴有思维奔逸及意志活动的增多; 抑郁发作时,在情感低落的背景上,伴有思维 迟缓和意志活动减少。 – 可伴有躯体不适症状。躁狂发作时,常伴有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抑郁发作时 ,躯体症状更为多见,若出现早醒、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有助于诊断 。
抑郁和焦虑是否确实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
症状标准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 睡眠紊乱 警觉性提高 预感到有某种坏事情发生 无价值感
脑子空白 疲劳 无望感 自卑 无力
病程标准 严重程度标准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烦躁不安至少1个月 存在显著的社交、职业或其他功能性损害
排除标准
症状直接由物质依赖或觉见的内科疾病引起 具有抑郁症、惊恐障碍、心境恶劣、广泛性焦虑等轴Ⅰ诊断史 处于部分缓解期的某种焦虑或抑郁障碍
行为主义观点
• 解释主要强调外界的强化,关注人际关系的过程。
• 消退 – 抑郁者正是缺乏获得强化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 回避型社会行为 – 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对他们接触的人作出负性的反应 – 人际关系较差是抑郁症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 强化 – 强化物的减少会明显增加抑郁行为 – 低估强化物的数量,也会增加抑郁行为
睡眠紊乱、思维迟缓、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自杀的 想法 ✓ 以持续的(至少一周)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 症状,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
✓ Ⅰ 型双相障碍、Ⅱ型双相障碍
第八讲: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 心境障碍的病因 心境障碍的治疗 自杀
恶劣心境障碍 • 或称心境恶劣,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
• 神经生化改变 •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 脑电生理变化
抑郁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 心理动力学观点 •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 • 行为主义观点 • 认知理论的观点 • 社会因素
心理动力学观点
• 对丧失的反应:自我惩罚 – 抑郁是对丧失(显义的和象征的)的反应 – 抑郁则是对自我的一种惩罚形式
• 当一个人具有矛盾(正性的和负性的)感情对象时,抑郁便产生了 • 对丧失的补偿
精神运动性抑制不明显,上述表现均不明显
病前有抑郁性格,多愁善感,郁郁寡欢,较 内向
抑郁症的自知力受损严重,病人往往社会 有主动治疗要求,自知力存在,社会功能受
功能受损明显,往往不会主动治疗
损不明显,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
环形心境障碍
• 环性心境障碍是双相障碍的一种缓和形式,特点是情绪从轻、中度抑郁到轻度躁狂反复波动。患者 可以在数年之内一直处于轻躁狂或抑郁状态中,症状和恶劣心境一样较轻微,以至其成为了一种生 存方式。 – 环性心境障碍的确诊中,必须有轻度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交替出现,且至少持续两年。环性心 境障碍发展成双相障碍的风险是33%,这比正常人群的患病率高33倍。
• 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障碍都会在青少年期逐渐发生并可能持续终生。 • 大约有10%恶劣心境病人会发展为重度抑郁症 • 15%-50%的环性心境障碍病人会发展成双相心境障碍
焦虑与抑郁
• 焦虑与抑郁的共病 – 临床调查表明,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共病率近50% – 在抑郁症所伴发的焦虑障碍中,以社交恐怖和单纯恐怖为最多 – 约有42%的广泛性焦虑的病人至少有一次抑郁发作 – 有35%-70%的社交恐怖症病人伴有抑郁障碍 – 31.7%的强迫症病人同时伴有抑郁症状 – 66%的焦虑障碍病人在一生中有过一次抑郁发作
• 病程特点大多都具有发作性病程、而在发作间歇期精神状态可恢复病前水平。 • 家族中特别是一级亲属有较高的同类疾病的阳性家族史
第八讲: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与环性心境 心境障碍的病因 心境障碍的治疗 自杀
心境障碍的病因学
• 遗传因素 – 家系研究:心境障碍患者中,有家族史者为30%-41.8% – 双生子研究与寄养子研究:患有心境障碍的寄养子,其亲生父母患病率为31%,而其养父母中 只有12%,进一步说明心境障碍发病中遗传因素的影响远甚于环境因素 – 分子遗传学研究:染色体的基因定位
病期冗长,至少持续2年,以往没有发作间歇, 即使有间歇期,往往亦较短
精神病性症状 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
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生物性症状
病前性格不同 社会功能差异
临床上精神运动性迟缓症状明显,有明显 的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食欲减退、体重 下降、性欲降低、早醒及晨重夜轻的生物 节律改变
病前可为循环格或不一定,
– 通过提示目前抑郁的童年期根源来提示对先前和目前失去的东西的矛盾心理 – 针对4个核心的问题进行治疗:悲伤、人际关系的纠纷、角色转换(如退休)和缺乏社交技能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
• 抑郁是源于未能完整和真实地生活而产生的一种非存在感 • 抑郁者常常是高度的情感依赖者,可能对孤独非常恐惧 • 自杀是非真实感达到极致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