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水力学选择题1. 液体某点的绝对压强为58kN/m 2 ,则该点的相对压强为( B )• A. 159.3kN/m 2• B. 43.3kN/m 2• C. -58kN/m 2• D. -43.3kN/m 2 .2. 恒定流就是( B )• A. 同一断面各点的流速均相等的流动• B. 任一点的运动要素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流动• C. 流态沿流程不变的流动• D. 运动要素沿流程不变的流动3. 伯努利方程中 表示( C )• A. 单位重量流体的势能• B. 单位重量流体的动能• C. 单位重量流体的机械能• D. 单位质量流体的机械能4. 明渠均匀流的特征是( A )。
• A. 断面面积、壁面粗糙度沿流程不变• B. 流量不变的长直渠道• C. 底坡不变、粗糙度不变的长渠• D. 水力坡度、水面坡度、河底坡度皆相等5. 一垂直立于水中的矩形平板闸门,门宽4m ,门前水深2m ,该闸门所受静水总压力为(),压力中心距自由液面的铅直距离为( B )。
• A. 60kPa ,1m• B. 78.4kN ,• C. 85kN ,1.2m• D. 70kN ,1m6. 当动能校正系数α=1.0意味着过水断面上( A )• A. 点流速均相等• B. 流速分布呈抛物线分布• C. 流速分布呈对数分布• D. 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大小不等7. 在紊流中( C )• A. 液体质点作有秩序的运动• B. 一层液体在另一层液体上滑动• C. 液体质点作不规则运动• D. 粘滞性的作用比动量交换的作用更大8. 平衡液体中的等压面必为 ( D )• A. 水平面• B. 斜平面• C. 旋转抛物面22p v z g αγ++• D. 与质量力相正交的面9. 在同一管流断面上,动能校正系数α与动量校正系数β的比较是( A )• A. α>β• B. α=β• C. α<β• D. 不定10. 恒定流液体质点的运动轨迹线与流线( A )• A. 重合• B. 不重合• C. 在某瞬时于某空间点相切• D. 正交11. 边界层是指( B )• A. 流速分布均匀的液层• B. 粘滞底层• C. 受粘滞性影响的液层• D. 粘滞性不起作用的液层12. 管流的负压区是指测管水头线( C )• A. 在基准面以下的部分• B. 在下游自由水面以下的部分• C. 在管轴线以下的部分• D. 在基准面以上的部分13. 在恒定流中( D )• A. 流线一定互相平行• B. 断面平均流速必定沿程不变• C. 不同瞬时流线有可能相交• D. 同一点处不同时刻的动水压强相等14. 一元(维)流是指( D )• A. 运动要素不随时间变化的水流• B. 流速矢量沿流线不变的水流• C. 质点轨迹互相平行的水流• D. 运动要素只与一个坐标有关的水流15. 对管径沿程变化的管道( A )• A. 测压管水头线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 B. 测压管水头线总是与总水头线相平行• C. 测压管水头线沿程永远不会上升• D. 测压管水头线不可能低于管轴线16. 紊流过渡粗糙区的沿程水头损失系数λ( D )• A. 只与雷诺数有关• B. 只与相对粗糙度有关• C. 只与绝对粗糙度有关• D. 与相对粗糙度和雷诺数有关17. 有两根管道,管1输油,管2输水,均作层流运动。
两管的管径、管长、绝对粗糙度及流速均相等,且运动粘滞系数ν1 >ν2 ,则两管道沿程水头损失h f的关系为( B )• A. h f1=h f2• B. h f1>h f2• C. h f1<h f2• D. 无法确定18.有压管道的测管水头线( C )• A. 只能沿流上升• B. 只能沿流下降• C. 可以沿流上升,也可以沿流下降• D. 只能沿流不变19. 均匀流是指(A )的流动• A. 当地加速度为零• B. 合加速度为零• C. 流线为平行直线•D、流线为平行曲线20. 层流的沿程损失与平均流速的( C )成正比。
• A. 二次方•B.1.75次方• C. 一次方• D. 1.85次方21. 管轴线水平,管径逐渐增大的管道有压流,通过的流量不变,其总水头线沿流向应( B )• A. 逐渐升高• B. 逐渐降低• C. 与管轴线平行• D. 无法确定22. 压力中心是( C )• A. 淹没面积的中心• B. 压力体的中心• C. 总压力的作用点• D. 受压面的形心23. 适用于方程v 1 A 1=v 2 A 2的条件是( C )• A. 恒定元流• B. 非恒定元流• C. 恒定总流• D. 非恒定总流24. 雷诺数的物理意义是( D )• A. 重力与惯性力之比• B. 重力与粘滞力之比• C. 粘滞力与惯性力之比• D. 惯性力与粘滞力之比25. 对于并联长管道,若要求每根管道的水力坡度J相等,则必须每根管道的( A )• A .流量相等• B. 糙率相等• C. 管长相等• D. 管径相等26. 陡坡明渠中的均匀流( C )• A. 只能是急流• B. 只能是缓流• C. 可以是急流或缓流• D. 可以是层流或紊流27. 临界底坡是( A )• A. 正常水深等于临界水深时的底坡• B. 与渠道实际底坡有关的物理量• C. 不随流量变化的正底坡• D. 与明渠断面尺寸及糙率无关的物理量28. 平底渠道中平面闸门的闸孔出流,其闸下收缩断面水深h c 小于临界水深,下游水深ht大于临界水跃跃后水深h c02,则下游发生( C )• A. 远离式水跃• B. 临界式水跃• C. 淹没式水跃• D. 无水跃的急流29. 已知水流某处的绝对压强值为2.94N/cm2,当地大气压强为10米水柱高,则该处真空度是( A )• A. 3m• B. 7m• C. 2.94m• D. 没有真空30. 均匀流断面和缓变流断面上的动水压强( A )• A. 均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 B. 前者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后者不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 C. 前者不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后者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 D. 均不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31. 在恒定流中( D )• A. 流线一定互相平行• B. 断面平均流速必定沿程不变• C. 不同瞬时流线有可能相交• D. 同一点处不同时刻的动水压强相等32. 若管道水流处于阻力平方区,当管中流量增大时,沿程水头损失系数λ( C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定33. 渐变流可以是( C )• A. 恒定均匀流• B. 非恒定均匀流• C. 恒定非均匀流• D. 恒定急变流34. 判别明渠水流是缓流还是急流可用( D )• A. 牛顿数• B. 雷诺数• C. 欧拉数• D. 弗劳德数35. 在棱柱体渠道中,当水流为急流时,断面单位能量( C )• A. 必沿程减小• B. 随水深增大而增大• C. 沿程不变• D. 随水深增大而减小36. 计算消力池池深和池长的设计流量一般选择( A )• A. 使池深和池长最大的流量• B. 使池深和池长最小的流量• C. 使池深最大而池长最小的流量• D. 使池深最小而池长最大的流量37. 已知水中某点绝对压强为p=49000N/m2,如当地大气压强为98kN/m2,其真空高度(以水柱高度计)为( C )• A. -5m• B. 0.5m• C. 5m• D. 不存在真空38. 恒定均匀流的正确实例为( C )• A. 湖面船行后所形成的流动• B. 绕过桥墩处河流的流动• C. 流量不变的等直径长直管道中的水流• D. 暴雨后河中的水流39. 液体运动总是从( B )• A. 高处向低处流动• B. 单位总机械能大处向单位总机械能小处流动• C. 压力大处向压力小处流动• D. 流速大处向流速小处流动40. 对于并联长管道,每根管道的( C )• A. 流量相等• B. 切应力相等• C. 沿程水头损失相等• D. 水力坡度相等41. 缓坡明渠中的均匀流属于( C )• A. 缓流• B. 急变流• C. 急流• D. 渐变流42. 发生水跃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 A. 从层流过渡到紊流• B. 从陡坡过渡到缓坡• C. 从缓流过渡到急流• D. 从急流过渡到缓流43. 作用在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的压力中心( D )• A. 通过受压面的形心• B. 通过压力体的重心• C. 高于受压面的形心• D. 通常低于受压面的形心44. 非均匀流就是( C )• A. 断面流速分布不均匀的液流• B. 断面压强分布不均匀的液流• C. 流速沿程变化的液流• D. 压强沿程变化的液流45. 6×12cm2的矩形断面有压管流的水力半径为( C )• A. 2.4cm• B. 3cm• C. 2cm• D. 4cm46. 有压短管是指( C )• A. 管道很短• B. 只计算h f• C. 要计算h f、h j和流速水头• D. 计算时令h w=047. 棱柱体渠道中,当通过的流量一定时,临界水深h c值随底坡i的增大而( C )• A. 减小• B. 增大• C. 不变• D. 不定48. 矩形断面明渠中的均匀流水深h0=3.5m,临界水深h c=2m。
如流量不变,糙率n增大,则弗劳德数Fr的变化是( B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定49. 有一溢流堰,堰顶厚度为2m,堰上水头为2m,则该堰流属于( C )• A. 薄壁堰流• B. 宽顶堰流• C. 实用堰流• D. 明渠水流50. 多年平均海洋输入陆地的水汽( B ) 陆地输入海洋的径流。
• A. 小于• B. 等于• C. 大于• D. 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 D. 100m2蒸发池51. 产流阶段相对于汇流阶段( C )。
• A. 出现早得多• B. 出现晚得多• C. 几乎同时发生• D. 以上答案都不对52. 已知P(X>x1)=0.5,P(X>x2)=0.6,则x1( A )x2。
•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53. 等流时线法主要缺陷是未考虑( A )。
• A. 流域调蓄作用• B. 降雨的分布• C. 流域流量资料• D. 流域特性54. 水文循环的四要素是( D ) 。
• A. 海洋、陆地、大气、河流• B. 水量、水质、水能、水量• C. 蒸发、截留、填洼、下渗• D. 降雨、蒸发、下渗、径流55. 水位观测读数精确到( B ) 。
• A. 0.1mm• B. 1cm• C. 0.1m3/s• D. 三位有效数56. 一个流域填湖造田后,洪峰流量( A )。
• A. 增加• B. 不变• C. 减小• D. 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57. 如果设计洪峰流量为25 m 3/s,则其发生的重现期为(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