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5060
40
30
20
①
②③
④
⑤
⑥
图1
地球与地图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读图1回答1-4题:
1、①地位于⑥地的 ( )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2、②地北侧和南侧分别是 ( )
A 、北温带、热带
B 、南温带、热带
C 、中纬度、低纬度
D 、低纬度、中纬度 3、若④⑥之间的图上距离为5.5㎝,则该图的比例尺为 ( )
A 、1:20000000
B 、1:40000000
C 、1:200000
D 、1:400000
4、从①地出发,沿经线或纬线前进到达⑥地,最近的一种走法是 ( )
A 、①→②→③→⑥
B 、①→④→⑤→⑥
C 、①→②→⑤→⑥
D 、沿图中箭头前进 读图2完成5~6题。
5、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
A 、0.05 km 2
B 、 0.5km 2
C 、5 km 2
D 、50km 2
图4
350
150
④
③
②
①
400
450
400
等高线/m 500
550
600 650
700
读图3完成7—10题。
图3
7.对图中地理事物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 )
A.菜地位于稻田正北方 B.果园位于菜地正西方向 C.菜地位于河流北岸 D.果园位于铁路线北侧
8.若图中铁路线长6cm,则该段铁路的实际长度为 ( )
A.300m B.1200m C.3km D.12km 9.若将该图的比例尺改变成1:10000,则图中铁路线的长度为 ( )
A.1.5cm B.3cm C.12cm D.24cm 10.该图的比例尺改变成1:10000后,则新图的面积将是原图的 ( ) A.0.5倍 B.1倍 C.2倍 D.4倍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下面11-13题。
11.图中主要河流干流的流向为( )
A.从东北流向西南
B.从西南流向东北
C.从北流向南
D.从南流向北
12.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
有A线和B线两个方案,B线方案与A线方
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坡度较平缓
C.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大D.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13.图示区域的开发,有以下四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
A.山上建设水源林,山下种麦棉
B.山上修梯田,种经济林,山下种蔬菜、花卉,养奶牛
C.山上植茶树,山下种稻棉
D.山上修梯田,建水库,山下发展种植园农业
B
45°W
C
50° A
2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A 、B 两点的地理坐标为:
A B ; (2)A 、B 两幅图中,比例尺较大的是 图,
表示实地范围较大的是 图;
(3)A 、B 两点之间,经度相差 度,纬度相差 度;
(4)A 在 半球(东或西),B 在 半球(南或北),B 在A 的 方向。
21.读图回答:(6分 )
(1)C 点的地理坐标为 ,
C 点关于地心对称点的地理坐标 为 。
(2)沿A 向B 沿直线运动,运动方向
为 (3)A 在B 的 方向;B 在C 的 方向。
(4)BC 间的最短距离 。
22、(10分)图10是某地等高线略图。
读图10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地形部位的名称。
(5分)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_
(2)图中陡崖,其顶部高度介于_______米至_________米之间。
(3)甲地的海拔介于_______米至_________米之间。
①②③④四地,能观测到甲地的是
______________。
·
60
70 30 20
A
124
125
B ·
360
380
400
400
400
A
B
C
D
E
甲
①
②
③
④ 图10
60 50
A
B
C
D
甲
乙
N
图12
23.读等高线图11,回答问题。
(1) A 地为_______地形,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 a 、b 两支流,水流较缓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计划在甲、乙两村间修一公路,应该是在 处(①或②),理由。
24、(8分)读图12回答问题。
(1)简述图中河流干流流向。
(2分)
(2)甲地的海拔可能为( )(2分)
A 、56米
B 、46米
C 、36米
D 、26米
(3)AB 、CD 两河段长度相同,其中流速较快的是哪一河段,为什么?(4分)
图11
1.B
2.C
3.B
4.B
5.D
6.A
7.D
8.B
9.C 10.D 11.B 12.D 13.C
20、(1)(300W,700S)(1250E,600S);(2)B A;(3)155 10 ;(4)西南东北
21.(1)(50°S,45°E);(50°N,135°W);(2)前半段向西南,后半段向西北。
(3)正东;正北(4)5550Km。
22、(1)山脊、山谷、山峰(顶)、鞍部、陆崖(2)390、400(3)400~410、②23.(1)盆地地势中间低,四周高;(2)b 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3丁处,经过坡度和缓的地形,避免陡坡和修隧道。
24、(1)先向正南,后向东南。
(2)B;(3)CD段。
A、C海拔相同,D点海拔低于B点,CD段落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