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信公众号消息内容抄袭现象的原因
及解决思路
微信诞生于2011年1月,如今已成长为用户数8亿的新媒体平台,截至2014年7月,在微信运营的公众号已突破580万个。
根据腾讯发布的《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有41.1% 的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是为了获取资讯,所占比例最高。
随着用户对消息的需求量增大,公众号里内容的搬运工们也开始活跃起来。
而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平台的抄袭现象与以往相比有何不同?它为何来势汹汹又如此猖獗?对此我们应如何加以遏制?这都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一、微信公众号消息内容抄袭现象的原因
(一)公众号运营方不劳而获的心理和对知识产权的漠视
复制粘贴是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便捷的复制功能使公众号消息内容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一方面,公众号的运营方大多抱着这样的目标:以最低廉的成本生产出最吸引用户的内容,低廉的成本就压缩自编辑人数和编辑时间,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获取最吸引用户的内容的最佳渠道自然而然就成了抄袭,不劳而获成为运营者们心照不宣的普遍共识;另一方面,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其中复制权是著作权人享有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财产权利之一。
也就是说在微信公号中,只有原创公号才可以对自己的消息内容进行复制,其他公众号未经许可一般不得使用。
微信公号之间的抄袭现象无疑是对法律和道德的挑战。
(二)微信公众平台相关制度的漏洞和管理的缺失
打开微信,用户可以对涉及抄袭的公号文章和相关公号进行举报,微信在进行核实后会给予其相应的惩罚。
腾讯公司曾在2014年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来约束公众号运营方。
例如,运营者在注册时必须同意关于保护著作权的条款,用户可以对侵权文章和公号进行举报等。
但根据用户反馈,举报过程烦琐,反馈速度也不尽如人意。
这时的微信平台作为中介者在维护原创方面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在今年2月,微信平台方面发表的《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的公示》指出,一旦公号被认定抄袭,第一次删文并警告、第二次封号7天、第三次15天、第四次30天、第五次永久封号,而用户举报流程也变得相对简单起来,但举报后微信方面的处理过程及步骤还是没有明确规定。
此时,微信方面对于原创内容的保护有了加强,但还需不断完善。
(三)新媒体环境降低了侵权成本
复制粘贴是互联网时代最伟大的发明,对于侵权的公号来说,在微信中抄袭他人内容十分方便,就算是被举报删号,再申请一个也并非难事。
而对于被侵权方来说,维权的成本则大大提高。
我国首例微信侵权纠纷案于2014年9月由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进行宣判,中山暴风科技公司微信公号因擅自转载侵犯了中山商房网科技公司的著作权。
这个案例开了微信侵权案件的先河,对微信侵权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但很多公号本身都是小本经营,打官司来维护某一消息的著作权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困境使
得微信抄袭现象更加猖獗。
二、微信公众号消息内容抄袭现象的解决思路
(一)微信运营方重视保护自身著作权,抵制抄袭诱惑
对于微信公号消息原创方来说,一方面,他们的原创消息遭到抄袭是因为其自身对著作权的忽视,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创作者可以在其消息的醒目位置标注如未经同意,本文禁止转载等的相关声明,这样多少能对其他意图抄袭的公号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另外,这些公号在自己的消息被抄袭后也不应助长抄袭歪风,应要求抄袭方赔礼道歉。
如情节严重,则可向微信平台进行投诉,甚至通过法律途径追究侵权行为。
而对于想要通过抄袭他人文章谋取利益,吸引粉丝的公号来说,应树立尊重他人版权的意识,独立完成本号消息写作。
即便非要使用其他公号的消息,也一定要向原作者征得同意后再对消息进行署名发表。
(二)微信平台完善对抄袭行为的惩罚措施,完善管理制度
微信平台对于原创文章的保护强度仍有待提高。
其一,处理过程的透明度不高,本文建议在用户投诉过后,微信应提供给投诉者一张投诉处理进度表,像物流跟踪一样将处理步骤进行细化,公开展示,有理有据。
其二,为公号文章提供版权标签,如原创、转载等,文章作者选择不得转载标签,则该文章无法被复制,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减少微信平台的工作负担,还能为原创者提供很好的维权方式。
其三,加快投诉案件处理进程,加大力度对公号文章进行监测,为网络创作提供正确的导向。
总之,作为中介平台,微信更应坚决打击抄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