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1-2012-1《财政学》期末考核主题:《财政支农支出问题研究》学生姓名:杨帆班级:2009级本科07班学号:40900740指导教师:柳玉寿2011年12 月19日前言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8年出台的一号文件无一例外,均聚焦“三农”问题,如不出意外,2012年也是如此。
如下:2004年: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1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由此可见“三农”问题一方面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深刻反映了“三农”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转型,制约着我国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即为“财政支农支出”,广义上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各种补贴与补助等。
农业发展存在着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不对称、比较效益较低,受自然条件制约,生产周期长,风险大以及地区之间农业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等特点。
农业的基础性、特殊性和弱势性使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必要实行财政支农政策。
这也是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和经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就更要实施合理的财政支农政策。
中国的财政支农支出是中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深入开展,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逐渐变大,财政支农支出在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和繁荣农村所起到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然而,通过对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着支出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一、我国财政支农基本情况(一)2007年-2010年财政支出中涉及“三农”的具体项目和金额1.07年财政用于三农方面支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4318亿元,增加801亿元,增长23%。
中央财政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支出276亿元,增长130%。
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出20亿元,增长233.3%。
良种补贴支出66.6亿元,增长60.5%。
全国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13个粮食主产省(区)均达到本省(区)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
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小麦579亿斤。
中央财政支出105.3亿元,支持生猪、奶业和油料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应。
在六个省(区)开展水稻、小麦等重要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支持35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在2万个村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中央财政支出194.6亿元,加强农村“六小”工程建设。
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支出42亿元。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支出115.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360万亩,全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亿公斤,扶持1457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支出172亿元,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以及耕地开发。
支出10亿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科技推广。
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支出12.9亿元。
支持抗灾救灾和扶贫开发。
针对2007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形势,中央财政及时安排并拨付133亿元,地方财政也积极安排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抗灾救灾。
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支出144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并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开发实效。
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等工程,启动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试点。
2.08年财政用于三农方面支出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5955.5亿元,增长37.9%。
其中: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2260.1亿元;对农民补贴支出。
对农民的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出1030.4亿元;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2072.8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支出576.2亿元。
3.09年财政用于三农方面支出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7253.1亿元,增长21.8%。
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2679.2亿元,对农民的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出1274.5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2723.2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
4.10年财政用于三农方面支出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8579.7亿元,增长18.3%。
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3427.3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225.9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3350.3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
2007-2010年财政支出中涉及“三农”的具体项目和金额2003-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情况(二)与其他财政支出项目对比2007-2010年财政支出用于其他方面的具体项目及金额(亿元)2007-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国外财政支农相关情况(一)国外的财政支农政策概况在世界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在进行大量的公共投入性支出的同时,还采用各种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性支持。
不同国家在本国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了实现不同的农业政策目标,采用了不同的农业补贴方式。
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为了适应WTO《农业协议》规则的约束,逐渐对农业补贴的方式进行改革。
本研究仅对美国、欧盟和韩国农业补贴方式改革的动因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为我国财政农业补贴方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二)美国的财政支农政策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尽管其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极低(1999年为1%),许多农产品的产量和出LI都居世界主导地位。
其农业的高度发达与政府的财政支持密不可分,政府的投资结构、投资规模往往会引导私人、企业的投资趋向,从而形成美国农业合理的产业结构。
1.美国财政支农的结构美国的财政支农大项目庞杂,数目众多,按照不同的支出方向,可分为八个部分:农村发展,主要包括农村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如农村的电气、电信、电话设施、农村的远程教育与医疗、农村的垃圾处理、农村的社区发展等等;食品、营养与消年“粮食、农业、保育与贸易法”(The Food,Agriculture,Conservation and Trade Act),政府预算成本和贸易谈判是该法案形成的主要因素,美国政府想借此来降低农业补贴的支出,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利于美国在GATT(6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谈判的立场;但该法案仍坚持支持农业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方法,只是更注重国内和间接补贴。
1996年“联邦农业改善与改造法”(The Federal Agriculture Improvement and Reform Act of 1996),是在达成GATT协议和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成立的背景下通过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政府干预、强化自由贸易和强调竞争力等(陈雅琴,2006);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Farm Security and Rural Investment Act),由于20世纪9O年代末期,全球农产品市场不景气,农民收入受损,美国农业部认为有必要提高直接补贴的额度,同时联邦政府出现盈余的情况和政府通过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的意图使得该法案很受欢迎地通过。
该法案增加了直接补贴的范围和额度,通过反周期支付和贷款差额支付,变相增加价格补贴并增加信贷、保险、灾害等政策的支持力度。
(2)农业支持政策。
农业生产、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在美国农业支持政策中,农业生产、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这些措施对农业的全面干预,美国农业的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做法主要有:直接收入补贴,这是一种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补贴,其实施过程是政府按照基期的补贴产量和补贴面积确定补贴数量,农民自主决定当年的种植面积和种植种类,因此具有充分的生产决策灵活性;贷款差额补贴,目标价格和差价补贴,它实际上是贷款差额补贴与直接收入补贴的混合产物。
这项政策大大提高了直接支付的额度,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变相出口补贴。
其实施过程是:事先由农业部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如果市场价格加上直接支付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补贴计划:反之则用补贴计划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额;资源保育补贴,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补贴、农田水土保持补贴、湿地保护补贴、草地保育补贴等。
2002年农业法中的一系列土地保护计划是其延续,不过加大了补贴资助力度;农业税收政策,它对农民的优惠政策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在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投资税上,美国政府对农业和农民规定了特别的优惠政策;生产控制补贴,它通过采用多种如面积控制、限额和休耕补贴等办法,使其国内农产品供给保持一定水平,维持国内农产品的较高价格,从而达到保护农民利益的目标。
农产品贸易支持政策。
美国的农业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其国内的消费需求,为增强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贸易支持政策:出口加强计划,如扩大出口需求、农产品出口价格补贴、提供出口信贷、扶植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以开发国家市场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在贸易谈判中向其它国家施压等;贸易控制计划,为减少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的冲击,美国政府对农产品进口进行诸如关税、进口配额、运用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等手段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输入;食品援助计划,这个计划普遍受到很好的评价。
一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食品短缺问题,食品援助很受欢迎;另一方面该计划也使美国过剩的农产品找到了出路,客观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而且美国的经济援助往往会带有一些附加条件,而受援国由于“吃人嘴短”满足美国的附加要求。
(三)印度的财政支农政策印度作为一个拥有lO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国情有相似之处,同样面临人多地少,城乡发展不均衡,其支持和保护国内农业的做法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印度的财政支农政策主要有:1.粮食政策印度国内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很突出,因此政府采取了多种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价格政策和投入品补贴政策:最低保护价政策(Minimum Support Price,简称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