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故事教学中的技巧
发表时间:2014-12-30T13:29:43.59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李婷婷[导读] 直观形象法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
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幼儿园(215624)李婷婷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3~6 岁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关键期,而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最易接受的就是故事。
因此,故事作为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同时,故事还能较好地应用于其他各项领域,如社会、科学等,能把深奥、抽象的人生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是:先告诉幼儿故事题目,然后教师讲述,在幼儿大致掌握故事内容后,再围绕主题提出若干问题让幼儿回答,最后教师再完整讲述一遍。
这样进行教学,当然也是可行的,但如果每次故事教学都是同一模式,幼儿就会感觉单调乏味,甚至会产生厌倦疲沓的情绪。
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
”那么,如何在故事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根据故事的内容,题材的不同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故事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直观形象法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
与其他教学一样,故事教学的开始,首先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吸引,为此,我设计制作了模型电视机,以看“电视”的形式组织教学。
如故事《傻小熊种萝卜》,首先我根据故事内容绘制成了一幅幅的连环画,把画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了模型电视机内的上下两个轴上卷好。
上课时一边讲故事,一边转动着画轴使“电视”上出现和故事中相吻合的画面,这样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原来要重复多遍的故事,只讲一遍,幼儿就能看着“电视机”上的画面,较完整地练习讲述,效果出奇的好。
2 首尾呼应法猜谜既是训练幼儿多种能力的好方法,同时也是吸引幼儿注意力的一种极好方式。
例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可以用猜谜入题的方法:“大脑袋,长尾巴,全身黑溜溜,生在春天里,长在池塘中”这是谁呀?待幼儿猜出小蝌蚪后,教师可以引入找妈妈的主题了:“对!这是一只小蝌蚪,可怜的小蝌蚪生下来就从没见过妈妈,今天小蝌蚪要找妈妈啦……”这样既能自然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同时又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结尾时可用编谜语的方法:小蝌蚪终于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它妈妈长什么样呢?启发幼儿用故事中描述的青蛙妈妈的语言编写谜语,如“大眼睛,宽嘴巴,地上跳,水里划,唱起歌来呱呱呱。
不让害虫吃庄稼,人人都要保护它。
”这种首尾呼应的方法,紧扣主题,巧妙自然,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3 角色先入法角色先入,就是先把故事中的主要角色跟小朋友见面,使幼儿对角色引起注意,从而帮助幼儿掌握角色特点,更好地理解主题。
如讲故事《小兔乖乖》,活动开始便向幼儿介绍三只兔子的名字分别是“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边讲边出示三只小兔子。
接着引题这三只小兔子聪明听话,有一天,兔妈妈要出远门不在家,大灰狼来了,三只小兔子怎么对付大灰狼呢?这样幼儿就带着对小兔的爱心和担心,带着悬念听老师讲故事。
听完故事之后,再围绕着小兔是怎样战胜大灰狼的问题让幼儿按照故事提供的线索进行讲述,讲述后可以请能力强的扮演角色表演故事,这样就能较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并对三只小兔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4 重点前置法有时,为了突出故事的主题或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也可采用重点前置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故事《司马光砸缸》,为了突出司马光机智救小朋友这一主题,教师一开始可以出示一张图片:“有一个小朋友掉到水缸里去了,水缸又高又大,里面装满了水,周围又没有人,小朋友们焦急万分,用什么办法能救出这个小朋友呢?”这样一下子就把幼儿的思维集中到了如何救人上来,他们一个个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想出了许多救人的办法。
这时,老师可不急于下结论,转过话题讲司马光的故事。
这样既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使幼儿全神贯注地听下去;又让幼儿也融进了故事的情景之中,成为其中的角色而积极进行思考,教师讲故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之,故事是一个蕴含着丰富教育资源的宝藏,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故事欣赏法、角色扮演法、看图描述法、情境表演法、连锁提问法、看听结合法等等,作为教师,只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并与其它多种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让孩子们从中获取无限的能量,发挥故事教学的巨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