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
e
复合
金属阴极 DC 电源 有机层
e A e e
e
C e bi q = qV-bi
e
h
h
光发射
h
透明阳极
衬底
h
h h
h
h
阳极
有机层
阴极
OLED制作材料
OLED制作材料包括:
空穴传输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发光材料。 (1)空穴传输材料应满足的要求
• 具有良好的空穴传输特性,即空穴迁移率高;
• 1982年 Vincett的研究小组制备出厚度0.6 μm 膜,并观测到电致发光。
驱动电压30V, 但是器件的量子效率很低,小于1%
蒽的薄
1987年Kodak 公司的邓青云等采用了夹层式的多层器件 结构,开创了有机电致发光的新的时代。
驱动电压小于10V
最大外量子效率1% 最大亮度大于1000cd/m2
(3)杂质的影响
杂质是捕获载流子和激子非辐射衰减(生热)的中心,又可以引起 内部电场的局部畸变,因而是器件老化和蜕变得重要原因。
OLED的全彩显示
1、发光颜色
有机和聚合物发光颜色的特点:
(1)发光颜色覆盖从紫外到红外整个波段。只要改变发 色团的化学结构或发色团上取代基种类和位臵,就可实 施颜色调控; (2)色纯差。有机和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一般 都是宽带光谱,谱峰的半高宽度大约在100~200nm之间, 这是有机分子的振动能级与电子能级互相叠加的结果。 相对于无机发光材料,色纯度要差的多; (3)形成基激复合物和发生能量转移。
(4) 首先制备发白光或近于白光的器件,然后通过微腔共振结构 的调谐,得到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然后再获得彩色显示。
(5)采用堆叠结构,将采用透明电极的红、绿、蓝发光器 件纵向堆叠,从而实现彩色显示。
OLED的失效机制
OLED失效的表现形式: (1)恒定电流工作条件下,亮度、效率逐渐下降。
(2)OLEDs在一定湿度、温度 的大气环境中存放一定时间, 发光亮度、效率衰减直至发光 消失。这一过程体现出的是 OLEDs的存贮寿命。
• 具有较低的电子亲和能,有利于空穴注入; • 激发能量高于发光层的激发能量; • 不能与发光层形成激基复合物; • 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较高的玻璃化温度,热稳定性好,可以用真空 蒸发法形成致密的薄膜,不易结晶。
(2)电子传输材料应满足的要求 • • • • • 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特性,即电子迁移率高; 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和能,易于由阴极注入电子; 相对较高的电离能,有利于阻挡空穴; 不能与发光层形成激基复合物; 成膜性和热稳定性良好,不易结晶。
பைடு நூலகம்
(5)三线态电致发光材料
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能量转移方式:
单线态单线态 ; 单线态三线态; 三线态三线态; 三线态单线态。
对于荧光材料,它只能通过单线态单线态能量转移的方式来利用 形成的单线态激子,因此其最高内量子效率为20%,最高外量子效率 为5%。 对于磷光材料,它即能通过三线态三线态能量转移的方式来利用 形成的三线态激子,又能通过单线态单线态能量转移方式,然后经 过单线态三线态的系间窜越来利用形成的三线态激子,因此其最高 内量子效率可达100%,最高外量子效率为25%。
OLED实现彩色显示的方法:
(1)分别制备红、绿、蓝三原色 的发光中心,然后调节三种颜 色不同程度的组合,产生彩色。
(2)首先制备发白光的器件,然后通过彩色滤光膜得到三原色,重新组合三 原色从而实现彩色显示。
(3) 首先制备发蓝光的器件,然后通过蓝光激发其它层材料分别得 到红光和绿光,从而进一步得到彩色显示。
•
1997年,Princeton Univ. Forrest S R的小组发现磷光 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使得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内量子 效率可能到达100%。
近十多年里,OLED作为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已经取得 了长足的发展,就器件的发光亮度、发光效率和 寿命而言,OLED器件已经基本达到了实用的要求。
(3)小分子发光材料应满足的要求 • 具有高效率的荧光量子效率; • 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不与电极和 载流子传输材料发生反应; • • 易形成致密的非晶态膜,不易结晶; 具有适当的发光波长;
• 具有一定的载流子传输能力。
(4)聚合物发光材料 聚合物发光材料的特性: • • • • 当短波光照射时,在390nm~780nm的可见光范围内,聚 合物粉末或溶液具有高效率的荧光; 具有较高的导电率,呈现良好的半导体特性; 具有良好的成膜特性,在几百甚至几十纳米的薄膜内基 本无针孔; 稳定性强,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共轭聚合物用于电致发光的优点: • • • 可通过旋涂的方法制成大面积薄膜; 可以通过化学结构的改变或修饰来调节共轭聚合物的 电子结构、发光颜色; 虽然聚合物的导电率很低,但是发光层的厚度很薄 (10nm~100nm),所以在很低的外电压下,加在聚合物薄 膜上的电场强度也足以产生使器件发光所要求的电流密 度。 缺点:稳定性不够;寿命不长;发光效率低;成膜技术 不成熟。
(3)不管是存贮,还是工作, 所有失效的OLED都出现大量的 不发光区域——黑斑。
OLED 失效机制: (1)短路现象。 由于有机薄膜不均匀致密,从而有贯穿有机层的微型导电通道形成。 (2)黑斑的形成。 热效应——有机薄层的热不稳定性导致了黑点的形成; 有机聚合物材料的化学不稳定性——有机分子易受到氧和水的侵蚀, 丧失发光能力; 金属阴极的不稳定性——金属阴极被氧化; 金属阴极有机层界面处化学反应——水、氧和铝三者所发生的电化学 反应会释放出微量气体,造成金属阴极从有机层剥离开来。
如发光效率:>10lm/W;
稳定性:亮度为100cd/m2时,工作寿命大于10000小时; 发光寿命:绿光器件达8万小时,黄光器件达3万小时, 蓝光器件达8千小时; 目前最大尺寸:已经达到55英寸。
OLED的工作原理
OLED器件发光过程 1) 载流子注入 2) 载流子传输
3) 激子的形成
4) 辐射发光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
一、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发展历程 二、OLED的工作原理
三、OLED制作材料 四、OLED的全彩显示 五、OLED的失效机制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发展历程
1963年 New York Univ.的Pope等第一次发现有机材料单 晶蒽的电致发光现象。
单晶层厚度20 μm
, 驱动电压400V
创新点: (1)多功能有机层的结构;(2)超薄的有机层厚度
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Cavendish实验室的Friend RH等人 首次采用共轭聚合物聚对苯撑乙烯(PPV,polyphenylene vinylene)制作了高分子发光二极管,简化了制备工艺, 开辟了发光器件的又一个新领域聚合物薄膜电致发光 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