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
提要: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
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
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我国的传统教育,尤其是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传统的基础教育,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够重视。
我国的中学生可以在国际各类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而我国的科学家却一次也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
我们缺乏创造型人才,实际上是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密切相关的。
也有专家认为,我国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导致了我们不能培养出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创新的世纪。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
面对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
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
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
所以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
与兴趣,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
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习。
因此,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
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鼓励创新,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
语文学习虽然也要求相同,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话、说话都有一些统一要求,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
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
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
闪现创造的亮点。
因为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
在创新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还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逆向思维,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
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
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
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
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
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在语文学习中,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可以有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续想。
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
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
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推想。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课文《做井观天》后,有这样一个课后问题,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后,会说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它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
在其后的课堂交流中,学生创造性地写出了青蛙会向小鸟道歉、或者会感叹天的无边无际、更或者会羞愧地再跳到井里等。
答案有很多种,但是每一种都是孩子们自己思维的体现。
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
三、在游戏中学习激活思维。
语文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
四、动态语文学习的创新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计划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
因此,为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通过语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在现时社会中去思索,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在活动课上,还将和课本上所学的内容紧密联系,使其成为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
总之,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更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同时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想法。
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改革,使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创新教育能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最新中小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全书》
《创新与创新教育》漆权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文创新教育研究》吕谦
《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胡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