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 ―葛镜成桥善意深,讹言豆腐到如今。若非 访古寻真迹,枉费仁人好义心。” “溪山 险阻竟沟通,百尺桥横峭壁中。砥柱江流 石不转,人谋亦可夺天工。”“崇山对峙 树声幽,一曲长虹映碧流。最是犀江风景 好,跨驴人去又回头。” 这是丁尚固、朱 扶枢、刘增礼对葛镜造桥事迹的称颂。碑 刻如今仍立于桥头,继续对向寻访者讲述 着葛镜造桥的故事。
演员正在准备祭坛用品
的仪 每 有 戏 人为 供式 次 武 有 讲农 福 品〄 阳 戏 武 阳历 泉 。宰 戏 〄 戏 戏正 阳 杀 在 阳 〄 比月 戏 的 开 戏 就 傩、 正 猪 场 则 没 戏五 规 首 之 是 有 和月 演 、 前 文 文 地、 出 猪 〄 武 戏 戏六 每 腿 都 双 地 路月 年 和 要 全 戏 子进 举 尾 举 看 是 要行 行 巴 行 头 有 宽。 三 作 “ 自 文 很据 次 为 开 然 戏 多当 〄 祭 坛 就 就 〄地 分 坛 ” 多 没 傩老 别 。 : ;
追究“小西门”来源
• 明正统末年(1449),苗民起义,围攻城池甚 紧。城内仅靠一股小小的福泉和张三丰背 来的吊井,不能解决饮水问题。众多的兵 士、百姓,以及战马和其他牲畜都被渴死, 城池不攻自破。频繁的战争,多次的失败, 统治者不能不思考怎样解决水的问题。于 是,到成化年间(1465-1488),指挥张能在 西门外的沙河边建一水城,引河水入城, 在两山山腰结合部开辟了一座“小西门”, 以便战时能到河中取水。
• 福泉的古城垣,不仅保存完好, 而且还有“里三层,外三层, 石墙围水小西门”的水城奇观。 它由内城、水城、外城三部分 组成一座瓮城;内城蜿蜒于两 侧山腰之上,在两山腰结合处 开一城门,曰“小西门”;水 城池域呈三角形,城墙外围两 侧与内城连接,上下相对高度 数十米,邻近河道处开一小门, 并从门侧城墙下修一暗沟,城 墙外筑坝引水入暗沟进城内方 井中,再从另一暗沟流出城外; 外城又称外水城,城域呈半月 形,一端接内水城,另一端与 内城及内水城相接,将犀江围 于城中,上下两座约10米高的 三孔石拱桥卧于犀江上,桥上 有墙体护城,桥侧有两道石拱 门通往水城内外,上下拱桥既 是桥梁,又是墙体,俗称“桥 上城,城下桥”。
民 族 民 间 文 艺 绝 活 表 演
―田园欢歌”的苗族芦笙舞
"赏万亩梨花,游古城仙境" --贵州福泉第七届"金谷春雪"梨花 节开幕
万亩梨花吐蕊绽蕾,漫山遍野竞相开放。 细雨中,游人们兴致依然不减,尽情享受 “金谷春雪压琼枝,独占天下梨花韵”的 美景。4月2日,2011中国· 福泉第七 届“金谷春雪”梨花节开幕。
古城文化节
• 开幕式的巡游活动 • 精彩的表演 • 赏万亩梨花 游古城仙境
贵州福泉古城文化节开幕
• 福泉古城文化节为期 三天,将举办本土歌 曲大赛、福泉阳戏表 演、民族民间文艺绝 活表演、根雕奇石盆 景展等活动。 • 30余万福泉人民载歌 载舞
福泉的各族同胞参加巡游活动
民族风情
一 演位 “民 上间 刀艺 梯人 ”在 古 城 文 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 表
道教圣地福泉山
神秘的福泉山
张 三 丰 踩 下 的 草 鞋 #
张三丰的仙迹---葛镜桥
神秘的传说:麻哈江为明代京滇古驿道 必经之地,两岸绝避千尺,江水汹涌,每 当春夏便洪水暴涨,给过往行人带来诸多 不便。明万历年间,郡人葛镜以积善为怀, 决心造桥便民,以利往来。起初葛镜两次 建桥失败。
葛镜桥
• 相传,在福泉山修道的张 三丰一晶外出云游,得知 葛镜几次造桥未成,深为 他为民造福,矢志弥殷的 精神所感动。于是托梦给 葛镜,告诉他在江岸石壁 上写有“砥柱”二字的地 方下脚,桥即可完成。葛 镜顿然领悟,第二天到麻 哈江察看,见对岸果有 “砥柱”两字,朗然醒目, 神韵飘逸。于是,倾田数 千倾,再次募工修桥。
• 张三丰为助葛镜造桥,让城 里每户人家磨一厢豆腐搁在 外,命山神土地在鸡门叫三 遍之前将豆腐搬到麻哈江造 桥用。一土地偷懒,躲在桥 脚学鸡叫,张三丰发现,一 掌将偷懒的土地打在岩壁上, 罚他永世守桥。桥造成后, 百姓庆贺,官府也送猪半头 慰问土地山神。张三丰一气 之下,将官府送来的半边猪 扔到桥头岩壁上。如今,葛 镜桥桥头岩壁上那酷似一土 地和半边猪头的溶岩乳石, 据说就是当年张三丰留下的 仙迹。
赏万亩梨花 游古城仙境
• 通过“金谷春雪”梨 花节的举办和有效宣 传,将福泉“以梨花 为媒”,集“踏青、 赏花、商贸、文化” 为一体的大型旅游节 庆活动隆重推向外界, 着力促进福泉旅游、 发展和谐的乡村旅游。
金海雪上的诱惑
花海
万 亩 梨 仙花 境迎 任风 君舞 游〄 古 城
―梨园清音”古筝演奏
张 仙 祠
• 史载,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 宝,今辽宁彰武西南地方人。 他是明代道士,武当道派创始 人,太极內家功夫开山鼻祖。 有介绍说三丰生于宋,仕於元, 顯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为避朱元璋诏求,漫游云、 贵、川,曾在云南会晤被朱元 璋流放至此的弟子沈万三。在 回襄汉途中見福泉山山奇气灵, 清江如练,遂留下结廬修道八 年。他在福泉留有詩赋300多首 (篇)和眾多书画楹聯,并留有 多处遗迹。有观点他对福泉元 明文化起承先启后的作用,并 影响600年间福泉传统文化的发 展。所以有学者认为福泉文化 为『三丰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
政史与法律系 09思想政治教育 200906074019 肖孟
福泉简介
福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福泉是贵州 开拓较早的地域之一,从古且兰国至今, 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福泉有被誉为中 国一绝的“福泉阳戏”。福泉文化底蕴丰 富,文化历史悠久灿烂。经国务院批准, 福泉已于1996年12月撤县设市。
―品味”古城垣
• ―贵州八达岭”---古城垣简介 • 小西门水城
古城垣
– 为加强防卫,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命 颖川侯傅友德为征朝廷在大军进出滇、黔的必经之地 平越设置守御南将军,统兵30万自湖南沅州进入贵州、 继而兵进云南。也是在这一年,明千户所,次年即升 为平越卫,辖天坝安抚司及乐平、平定、丰宁上、丰 宁下四个长官司,并与湘黔古道上的偏桥卫(今施 秉)、平溪卫(今玉屏)、镇远卫(今镇远)等相互呼应 成为西南边陲一道重要军事防线。明万历年间,平越 卫成为与镇远相似、“府卫同城”的平越民府,从此 奠定了古城的规模。到洪武三十四年(1401),指挥李 福又将土城改建为石城,成为重要军事设施。
• 阳戏每副面具的形态和神态都不重复。在造型艺 术上特别注重不同角色性格的深层刻画,表现出 面具制作者的聪明才智。贵州福泉阳戏在祭祀仪 式中有着若干戏剧性的表演。举行阳戏神祀活动, 一般先叩拜许愿,然后再还愿,因而叫“还阳 戏”,又称为“愿戏”。阳戏分为内坛和外坛, 内坛主要是做法事,外坛主要是唱戏。阳戏内坛 二十四戏,即二十四坛法事,为迎神、酬神、送 神仪式。外坛二十四戏,主要是戏剧表演,常演 的剧目为:赐福戏、贺寿戏、仕进戏、婚娶戏、送 子戏、逗乐戏等等。
旅游文化
• • • • • • 洒金谷 三江汇合处 大白水景区 森林公园——蛤蚌河风景区 龙井双奇 万福墙
洒金谷
• 福泉位于福泉市城郊, 是鱼梁江、诸梁江、沙河 三道峡谷和三江汇合后形 成的麻哈江的总称,得名 于诸梁江上游的一座古石 拱 得名于诸梁江上游的一 座古石拱桥——洒金桥。 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和历史 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 地,总面积10余平方公里。
目录
• 张三丰的传说 • “品味”古城垣
• 古老神秘的阳戏 • 古城文化节 • 旅游文化
张三丰的传说
• 张三丰与福泉文化 • 道教圣地---福泉山 • 张三丰的仙迹---葛镜桥
張三丰与福泉文化
• 『张仙祠』在福泉山 上,山门上,『福泉 山』三字为大书法家 啟功所题。过山门百 余步是金碧輝煌的大 殿。两侧石壁上是中 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 亭的題词:『武当山 得道,福泉山成仙』。 福泉山与武当山齐名。
• 貴州省福泉縣古城垣的小西門水城全長170多 米,建於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距今已有 5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水城, 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同時還具有軍事、水文、地質、建筑等方面的科 學研究價值。福泉水城是由內城、水城、外城三 部分和三道城牆構成的一座防御性瓮城。沙河穿 城而過,河水可解決城內人畜的引水問題,充分 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古 城 垣 华 中 独 具 水一 城格 的 精
——
古老神秘的阳戏
• 阳戏简介 • 阳戏面具
对阳戏的简介
• ―阳戏”是傩戏系统中戏 剧表演因素更趋完备的 剧种,在西南诸省市农 村,现在还常有 演出, 有的地方还有阳戏剧剧 团。阳戏全称是“舞阳 神戏”,简称“阳戏”, 即在祭祀仪式 中进行若 干戏剧性表演。举行阳 戏神祀活动,一般先叩 许信愿,然后再还愿, 因而叫“还阳 戏”,又 称为“愿戏”。
• 福泉阳戏一堂为36面,目 前仅存17面,这些面具因 其历史久远具有文物价值。 面具分文、武、老、少、 男、女六类,造型注重角 色性格的深层刻画。福泉 阳戏班子有8名艺人,多 为50岁以上老艺人。加大 力度培养接班人已提上文 化部门的日程,采取必要 措施保护这一宝贵的民族 民间文化遗产。
• 福泉阳戏以其历史久 远和保持较好的文化 生态而为学术界、艺 术界所关注,曾参加 “90年上海国际民间 艺术博览”和第八届 亚运会举办的“中国 (贵州)傩戏面具艺术 展”,并赴武汉、重 庆等地巡迴演出。这 些活动使福泉阳戏在 海内外享有一定的知 名度。
600年历史的贵州福泉阳戏
• 福泉市龙昌镇大水沟黄土哨村民组是福泉 阳戏传承地,阳戏是明朝洪武四年(公元 1372 年)从浙江一带随军入黔的,已传承 36代。其前身“元皇宝坛”,共有18坛, 如今仅存一坛 。据阳戏36代传人聂仕学说, 当地的阳戏分文戏和武戏两种,可连续演 出月余而不重复。
– 福泉阳戏是我国傩戏中仅存的戏种 之一,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它 的前身叫“元皇宝坛”,相传共有 18坛,如今仅剩一坛,即今天的阳 戏。明朝初年,朱元璋为扫除元朝 残余势力,调集大量军队屯军及眷 属移居贵州,他们远离家乡,对故 土和亲人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于 是,用保留家乡的各种祭祀、习俗 来保持心态的平衡和寄托对故土亲 人的相思。在历史的变迁中由于政 治、经济、文化的多种原因,曾在 中原一带盛行的傩文化活动开始向 长江流域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转移, 甚至在“宫廷傩”(傩戏的一种) 衰落失传之后,其流入民间的那一 部分,仍以强大的生命力,继续衍 变成为“民傩”(乡人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