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 心肺功能训练

15 心肺功能训练

– 职业活动-轻的木工活、油漆、开车等 – 娱乐活动-弹钢琴、拉小提琴、击鼓、慢速交谊舞
等。
第十五章第二节
42
• Ⅳ级
– 生活活动(监护下进行)-床上所有肢体的主、 被动活动
– 职业活动-坐位的写作、坐位的缝纫等 – 娱乐活动-打牌等。
第十五章第二节
43
• 常见活动方法
– 床上活动 – 呼吸训练 – 坐位训练 – 步行训练 – 保持大便通畅 – 上下楼梯
• 呼吸功能训练时采取适宜的体位,采用重建腹式呼吸、呼吸肌 练习、局部呼吸训练、胸腔松动练习、咳嗽、体位引流、全身 训练的方式进行。
• 通过锻炼时产生的中心效应和外周效应改善心功能;根据心功 能分级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训练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安全性。
• 有氧训练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针对不同患者,制定适宜的运 动处方。
心肺功能训练
概论
教学重点
1.呼吸功能训练技术 2.心功能训练技术 3.有氧训练运动处方
制定
教学难点
1.呼吸体位引流技术 2.运动处方的制定
第十五章
第一节 呼吸功能训练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细胞呼吸
呼吸过程示意图
一、影响呼吸功能的因素
• 呼吸肌 – 膈肌、肋间肌、辅助呼吸肌、呼气肌
折的危险 – 肢体功能障碍不能完成预定
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 感知认知功能障碍、主观不
合作或不能理解运动,精神 疾病发作期间或严重神经症
52
三、有氧运动训练技术
• 训练器械 – 不依赖任何设备 – 活动平板 – 功率自行车 – 心电监测和心电遥测
第十五章第三节
53
• 确定训练目标
– 症状限制性心电运动试验-确定患者的最大运动 强度、靶运动强度(50%~85%最大运动强度) 及总运动量。
松动一侧胸腔 松动上胸部及牵张胸肌 松动上胸部及肩关节 纠正头前倾和驼背姿势 深呼吸时增加呼气练习
松动一侧胸腔
18
咳嗽训练
有效咳嗽---动作一
患者放松
坐位双脚着地
坐位或身体前倾,颈部稍微 身体稍前倾双手环抱枕头 屈曲
有效咳嗽---动作二
患者双手置于腹部且 在呼气时做3次哈气 以感觉腹肌的收缩 练习发“K”的声音 以感觉声带绷紧、声 门关闭及腹肌收缩。
– 取决于运动量大小
– 在特定运动总量的前提下, 运动强度大-时间短;强度 小-时间可相应延长
– 运动强度达到靶心率后, 至少应持续20~30分钟以上
– 运动量若大-每周训练3 次即可达到理想效果。
– 运动量小-每天活动。 – 运动频率为每周3~7次。
第十五章第三节
• 运动处方制定
– 患者每周预计锻炼的总量或总热卡 – 确定训练频率或每周锻炼次数。 – 将每周锻炼总量(热卡)分解到每次锻炼。 – 将每次锻炼量换算为METs,公式:METs=[卡/
– 快走、慢跑、登山、循环抗阻训练
• 呼吸医疗体操
33
三、呼吸功能训练技术-注意事项
– 训练方案个性化 – 注意环境 – 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 训练量适度 – 适当配合吸氧 – 促进心理康复的放松训练
第十五章第一节
心功能训练机制 适应证与禁忌证 心功能训练技术
心功能训练
第十五章第二节
35
一、心功能训练机制
第十五章第二节
47
训练机制 适应证与禁忌证 有氧运动训练技术
第三节 有氧训练
第十五章第三节
48
一、训练机制
• 通过反复进行的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 可以使肌肉和心血管产生适应现象,提 高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改善机体代谢。
第十五章第三节
49
有氧运动
• 是指采用中等强度、大肌群、节律性、 持续一定时间、动力性、周期性运动、 以提高机体代谢氧化能力的锻炼方式
– 从事一般性的职业活动 – 娱乐活动-羽毛球、网球、舞蹈等 – 进行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包括治疗、危险因素的纠正 – 进行心理咨询,减少焦虑和压抑 – 进行适应性的训练 – 每周运动训练3~5次,每次10~25分钟。
第一章第二节
41
• Ⅲ级
– 生活活动-床上用便盆、坐厕、关节活动和伸展体 操、穿衣服、铺床、扫地、慢速步行(2.4~5.0 km/h)、慢速骑车等。
• 肺组织 – 呼吸膜/肺泡壁的面积和厚度 – 肺通气/血流比值(V/Q)
•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动 • 组织换气
5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肋间外肌 膈肌
吸气肌
呼吸肌
肋间内肌
呼气肌 腹部 肌群
通气/血流比值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 适应证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慢性限制性肺疾病
• 禁忌证 – 临床病情不稳定、 感染未控制。
– 运动类型 – 运动强度 – 运动持续时间 – 运动频率
– 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十五章第三节
运动类型 • 步行与慢跑 • 骑车 • 手摇车 • 游泳 • 有氧舞蹈
第十五章第三节
运动强度 – 最大摄氧量 – 代谢当量 – 心率 – 自感劳累分级表
运动持续时间
运动频率
– 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成反 比
第一章第二节
44
• 具体训练方法-以冠心病为例
– Ⅰ期康复-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 期康复。
– 七步骤康复治疗参考方案 – 治疗进度及调整方案
• 心率增加<10次/分钟-次日训练可进入下一阶段 • 心率增加20次/分钟左右-继续同一级别的运动 • 心率增加超过20次/分钟,或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 中心效应
• 外周效应
– 肌肉适应性改变 – 运动肌氧利用能力和代谢能力改善 – 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 – 肌肉收缩效率提高 – 最大运动能力提高
第十五章第二节
36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 适应证
• 禁忌证
– 不稳定心绞痛
– 冠心病
– 未控制的高血压 – 心肌病
– 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 心脏病
– 心力衰竭
3.吸气时用鼻吸入,尽量挺腹,呼气时用口呼出,同时收缩 腹部,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幅度,缓呼深吸(呼时经嘴 吸时 经鼻)
暗示呼吸(触觉诱导) 抬臀呼吸(呼高吸放) 吹蜡烛训练
呼吸肌练习
腹肌训练(腹式呼吸加沙袋) 抗阻吸气练习
• 手握式阻力训练器
12
600,900,1200三种吸气流速
患者将余气呼尽后立即含住咬嘴深 慢的吸气
– 生活活动-上楼、慢跑(9.7km/h)、拖地等 – 职业活动-可从事的以体力为主的如挖坑等 – 娱乐活动-跳绳、快速游泳等。 – 以等张运动为主,有选择性地增加等长运动以改善
肌力和耐力,选择性参加体育竞赛也可以进行非竞
技性的比赛活动。
第十五章第二节
40
• Ⅱ级
– 生活活动-慢速上下楼、以6.5~8.0 km/h的速度步行、中 速骑车、劈木等;
退回到前一阶段运动,甚至暂时停止运动训练。
第一章第二节
• Ⅱ期康复
– 指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时间 5~6周
– Ⅱ期康复程序参考方案
– 此期患者可进行室内外散步、医疗体操、气功、家庭 卫生、厨房活动、园艺活动或在邻近区域购物,以及 作业治疗等康复手段。活动强度为40%~50%HRmax(最 大心率),活动时主观用力记分(RPE)不超过13~15 分。
– 按照年龄预计的靶心率[(220-年龄) ×70%~85%]作为运动强度指标。
– 每周运动量阈值为700~2,000卡。
第十五章第三节
制定治疗处方
• 按照锻炼对象: • 治疗性的运动处方 • 预防性运动处方 • 按锻炼器官系统: • 心脏体疗锻炼器官运动处方 • 运动器官体疗锻炼运动处方
• 制定运动处方
吸满后移开含嘴缓慢做缩唇呼吸
抗阻呼气练习 • 缩唇呼气 • 吹瓶训练
缩唇呼吸法
例:术前反复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使用吹气球的方式练习深 呼吸
术前:反复练习
术后第三天:无咳嗽 咳痰出现
局部呼吸训练 单侧或双侧肋骨扩张 后侧底部扩张
17
胸腔松动(改善活动度,增强吸气 深度或呼气控制)
第十五章第一节
29
体位引流
听诊器听诊 X、CT确定病变的 部位
• 终止体位引流的指征 – 胸部X线纹理清楚 – 患者的体温正常,并维持24~48小时 – 肺部听诊呼吸音正常或基本正常。
第十五章第一节
叩背助排痰法
叩击时五指并拢, 手掌半屈呈杯状形 反复叩击背部或胸壁。
全身训练
• 上肢训练 • 提重物训练 • 下肢训练
右肺支气管肺段 尖段(SI)
后段(S II ) 上 叶 前段(S III )
左肺支气管肺段 尖后段 (S I +S II ) 上 叶 前段(S III ) 上舌段(S IV )
下舌段 (S V )
肺的解剖及分段
26
支气管肺段简表二
右肺支气管肺段
左肺支气管肺段
外侧段(S IV )


叶 内侧段(S V ) 叶
• 指达到靶强度的训练。一般为15~40分钟,是有氧耐 力运动的核心部分。
– 整理运动
• 强度、方法和时间与准备活动相似
第十五章第三节
• 合理运动的判断 – 运动强度指标-下列情况提示运动强 度过大:不能完成运动;活动时因 气喘而不能自由交谈;运动后无力 或恶心。
第十五章第三节
运动量指标-下列情况提示运动量过大: 持续性疲劳;
– 严重心律失常 – 心动过速或过缓
– 活动性心肌炎、心内膜炎, 心包炎
– 有新的栓塞和血栓性静脉炎
– 高血压患者
– 未控制的糖尿病。 – 急性全身性疾病和发热
– 运动可导致恶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