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美育下语文教学问题及措施研究

生态美育下语文教学问题及措施研究

生态美育下语文教学问题及措施
研究
摘要:生态美育为学校美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学校美育的场所,存在以下实践困境:生态美育难以深入语文课程,学生对生态文本兴趣不高,教材缺乏生态美育视角。

应通过教师自觉实践生态美育,在体验中发展并确立生态审美理想,充分挖掘生态审美资源的路径落实生态美育。

关键词生态美育语文教学问题措施
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将学校美育提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

学校美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基础工程,仍然在基础教育中属于弱势地位,同时伴随着认识不足,基础不够,落实不符等突出问题。

新时代下如何推进学校美育再上新台阶?成为当前美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美育工作中[1],作为新理论视角的生态美育,为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供了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一、生态美育的缘起与发展
生态美育是以生态美学作为观念导向发展而来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生态美学已然成为我国美学界的热点,曾繁仁先生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美学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新的人类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

[2]龚丽娟认为:生态美育是从传统中的生态教育发展而来,既是对传统生态教育创新与发展,又注重人的生态审美价值观[3]。

因此,生态美育既包含生态教育的知识层面,又包含审美教育的美学体验,既具有一致性,又有本质区别。

从目标上来看,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都是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从教育内容上来看,生态教育以生态知识的传输为主,作为一种科普性教育而存在[4],而生态美育则作为美育的一种,更深层次的体现了生态教育的人文延伸,赋予生态教育美的内涵。

生态美育作为传统美育与生态教育的融合理念,为新时代的学校美育工作展开提供了和谐发展的美学智慧方案。

二、语文教育中生态美育的特征
(一)生态性
通过语文教学对生态规律的把握和传输,学习生态理论知识,以及认识人与世界的和谐性与可持续性[5],体现语文生态美育中的生态性。

教育者在实施途径上,要将传统的学校美育拓展到生活中,涵盖语文学习生活。

同时生态性,强调的是
一种可持续的,立体的美育实施环境。

因此,语文教育中的生态美育,不仅存在于语文教材中,同时需要立足于班级之外的教学环境。

(二)形象性
语文教材中有散文,诗词,歌赋等语文素材,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

文字化的生态美育素材,需要转化为学习者的立体思维。

因此,生态美育的形象性需要通过直观的艺术手段进行教学,还原情感体验的真实性,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还原语文教材中的生态美。

(三)情感性
生态美育的情感性体现为,以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将人类置于整个自然系统中,同时倡导和谐,平等,可持续的理念。

生态美育的情感性体现在语文文本中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对文本中包含的生态素材学习体会到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进而学习和谐共生,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类关系的尊重。

(四)实践性
语文生态美育最终要落实在实践中,主体通过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进行自我审视,以审美化的生存理念改造世界和美化世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

因此,语文生态美育不仅要有生态美育的认知,也要具备相应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学习者生态审美准则,最终落实到个人的实践经验。

三、语文生态美育的实践困境
目前我国教育现状来看,一方面是德智体美劳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思维训练,技术与科学教育等。

但是最终的教育结果是否都落实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审美价值观念,还有待商榷。

(一)生态美育难以深入语文课程
首先,传统语文课程是以分科课程作为存在形式,在课程性质上更偏重于语文的传统知识教学[6]。

分科课程的界限致使生态美育沦为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的存在。

其次,作为新发展的生态美育理念,由于很多教师对生态美育的本身不了解的原因,将生态美育的落实引向瓶颈,即使有部分教师注重语文课堂教学内的审美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落实不全的状况。

(二)学生对生态文本兴趣不高
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偏向抽象场景的想象,描述性的生态文本需要高度的想象思维,导致学生的兴趣度并不高[7]。

抽象场景的想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高度的要求,同时还需要辅助工具创设环境构建符合生态文本的教学环境。

生态审美教育是生态化环境与精神环境和谐统一,因此,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够真实感知。

(三)教材缺乏生态美育视角
当下语文教材更多的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将人看作是自然的创造者,人类的需要为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教材中对反映社会问题、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以及可能出现的生活危机,社会危机体现较少。

[8]生态美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美育的特殊审美教育,生态美育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语文生态美育的实施路径
(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实施生态美育
首先,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生态美育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一部分,需要教师首先更新自己的理念,依靠教师个人的自觉性与实践性,
进行生态美育的实施,同时以生态美育作为教学实施的理念导向,生态美育才能得到应有成效。

其次,语文学科中的“生态美育渗透”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缺失[9],改变传统美育中“训练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性的挖掘生态文本中的内在审美元素,深入社会与自然,主动体验,践行生态美。

再次,教师要以学科特性为基点,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自然”阶段,忽视对生态美育思想的培育。

(二)在体验中落实生态美育
真实的情景体验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手段,创设具有意象的教学情境[10],创设生态美与情境,要通过激发情感,引发想象等多种方式,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文本,领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环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提高生态美育效果。

另外,创设生态美育情境,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生态素材视频配合背景音效,营造教学氛围,突出生态美育的理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上升到生态美育价值理念的高度。

(三)教育系统中生态审美理想的确立
建立明确的生态理想,引导我们明确的追求生态审美达到生态审美的高级境界[11]。

生态审美理想的确立指导着学生的生态美育实践。

生态美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一部分,应当整体协调,和谐并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审美理想的实现提供力量源泉。

语文课标提出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求明晰语文教材中的生态素材,语文课堂的生态实践。

生态意识是生态实践的前提,要实现生态审美理想,应当将生态美育理念融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四)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生态美育资源
语文教学与生态美与密不可分,当前语文教学多停留在生态美育的理念传授层面,忽视了对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教学需要运用语文教材脚本呈现语文生态美育课堂,以此来塑造学生的生态人文情怀,构建生态美育文化场。

[12]当下语文教育中缺少生态意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开发,积极利用。

通过课堂教学整合课内外生态实践,不断开发教材中的育人功能,落实生态美育的“生长点”。

[13]同时依托教材,在社会文化实践中形成生态美育的行动和体验。

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将教材内外含有生态美育资源进行放大融合,设计体验性的教学流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