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2-04-12作者简介:张耀(1983—),男,陕西宝鸡人,2009年毕业于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
南郑县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张耀1,黄美涛2(1.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勘察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2.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九四队,陕西铜川727000)摘要:依据陕西省南郑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资料,介绍了南郑县的自然概况,对南郑县的地质灾害类型、现状以及发育规律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共了地质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现状;研究;南郑县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749X (2012)06-0047-030引言陕西省南郑县位于汉中市南部,汉中盆地之西南部,东依城固、西乡,西连宁强、勉县,南依巴山接四川通江、南江、旺苍县,北临汉江,与汉中市隔江相望。
县域东西宽83km ,南北长79km ,总面积2849km 2。
全县交通以公路为主,西汉高速在县境北部东西穿境而过,211省道(汉中市—四川南江县)贯穿县境南北,汉(中)朱(家坝)、汉(中)黎(坪)公路为县级主干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南郑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凉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热量充足、温和湿润。
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旱涝严重,灾害性天气频繁。
南郑县河流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及嘉陵江水系,其主要河流有:濂水河、冷水河、漾家河、西流河、碑坝河、后河、长潭河、庙坝河等,总长365.35km 。
1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规律1.1地质灾害类型依据2009年南郑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南郑县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4种类型共216个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5190人,约6530.1万元资产。
滑坡:滑坡为区内最为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具有分布面广、数量大、活动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
调查共发现滑坡190处,隐患点186处。
其中堆积层滑坡159处,占83.7%;粘性土滑坡28处,占14.7%;岩质滑坡仅3处,占1.6%。
从滑体厚度看,以浅层滑坡最多,占86.3%;其余为中层滑坡,占13.7%;深层滑坡未遇到。
规模主要以小型为主,占91.6%;中型、大型分别仅占7.3%和1.1%。
发生年代以新滑坡为主,占83.2%;老滑坡占16.8%;未发现古滑坡。
吴坎滑坡为粘性土滑坡中较为典型的一个大型滑坡,该滑坡长200m ,宽1000m ,厚7.5m ,已造成经济损失7.5万元,威胁29户、90人、95间房屋,80亩耕地,1000m 西干渠。
岩质滑坡的特点是规模大、突发性强、位移长、致灾快。
2000年10月发生大规模滑坡,堵塞公路50m ,在枇杷溪附近形成雍水堤坝(即堰塞湖),雍水高度达6m 以上,给下游耕地造成很大威胁。
崩塌:区内崩塌主要分布于人类工程活动的沟谷边坡地带,一旦发生就会堵塞交通、河道,毁坏房屋,威胁附近村民及单位安全,对过往行人、车辆也构成很大危胁。
泥石流:泥石流集中发生在每年的7、8、9三个月,基本上均由暴雨或大暴雨所激发,一般爆发突然、运动很快,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
调查的8条泥石流沟。
威胁100人以上的泥石流沟1处。
1999年8 9月份,下大暴雨,历时近2个小时,该泥石流沟上游洪水携带中上游的大量泥沙、石块,冲向下游的农丰水库,造成库底淤积,库容减小。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一般规模较大,破坏力极强,如崔星地面塌陷威胁45户、195人、185间房及74第6期张耀黄美涛南郑县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多处农田;蒋家滩地面塌陷威胁19户、84人、60间房及200余亩农田,已使多间房屋发生裂缝,并有倒塌现象。
1.2分布规律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南郑县地质条件复杂,区内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严格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制约,地质灾害在空间上有相对集中的分布规律。
具体表现为北部河谷阶地平原区乡镇密集,人口众多,地质灾害稀少,仅有极少粘性土滑坡产生,中部及中西部低山丘陵区为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区;南部中山区大部地区森林密,地质灾害稀少,但在人类活动较强的碑坝河及后河等两岸有地质灾害发生。
地质灾害的乡镇分布:地质灾害在南部与中部较少,其余大部分地区均有不程度发育,如南部喜神坝乡、魏家桥乡与中部的郭滩乡、协税镇几乎无地质灾害,而其余乡镇灾害点密度分布于0.01 0.27处/km2之间。
密度最小的是法镇,为0.01处/km2,密度最大的是歇马乡,达0.27处/km2。
区内地质灾害点最多的乡镇为新集镇,达26处,其次为碑坝镇、青树镇、两河乡,灾点分别为20处、13处、12处。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①调查发现新近发生的滑坡、崩塌多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②调查发现发生的滑坡与崩塌,其发生频次均与同期的月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2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2.1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特征:南郑县辖区大部分在米仓山北坡,小部分在南坡。
总趋势是南高北低,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三种地貌。
①河谷阶地平原区。
平原区海拔484 600m。
平原区的中西部比较宽大,东部狭长,被第四纪红粘土和黄土状砂质粘土及砾石覆盖,形成阡陌相连的肥沃原野,是陕西省商品粮基地之一;②低山丘陵区。
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
区内岗丘坪坝杂陈,槽谷溪流相间,气侯温暖湿润,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③中山区。
位于县境南部,属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剥蚀中山区的一部分。
占全县总面积的64.9%,地貌特点是山势峥嵘、险峻,锯齿状山峰、不对称“V”字形山谷及岩溶(喀斯特)地貌较为发育。
地层岩性:南郑县地层属扬子区大巴山分区之宁强—镇巴地层小区,区内主要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中上元古界蓟县系,上元古生界上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下古生界奥陶系,下古生界志留系宁强群,上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下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生界第四系。
地质构造条件:南郑县构造分区主要为:①米汉台凸。
为扬子准地台一级构造单元,南郑跨及台凸中部,居主要地位,北起梁山,南至朱家坝以北,纵贯县境。
主要由中元古界蓟县系火地亚群、三花石群地层及晋宁期侵入的基性岩和花岗岩组成;②宁镇台凹。
位于米汉台凸之南,西延至四川省境内,东部与秦岭加里东褶皱带毗邻,南接四川台向斜。
县境处于台凹东部,分布面积次于台凸;③汉中新断凹。
为喜玛拉雅运动形成的断裂凹陷。
县境仅跨南部边缘。
其基底主要由米汉台凸的花岗岩、辉长岩组成,上覆第四系松散砂砾石层和亚粘土层。
2.2诱发因素大气降水:调查发现,本区发生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90%是由降雨诱发形成的。
据《南郑县志》记载,丰水年易发生洪水及地质灾害,且集中发生在夏秋两季,年降水量超过500mm的1952、1955、1956、1961、1981、1983、2003、2005、2006年全县均遭受到大范围的洪水灾害,并且由降雨、洪水极易诱发产生崩、滑、流地质灾害。
统计资料表明,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7 9月,大暴雨、连阴雨是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降雨强度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成正比例关系。
地震: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地震来看,南郑地区属弱地震区,且震中大多不在境内,最高震级为5.5级,地震裂度在Ⅶ度以下。
区内大部山高谷深,山坡陡峻,加之雨量充沛、水系发育,稍有震动都有可能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人类活动:①采矿活动。
南郑县矿产种类繁多,矿山企业较多。
尤其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矿山企业发展迅速,矿业经济已成为该县的主要经济支柱。
在矿山开采中,山体破坏严重,矿渣堆放无序,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条件,遇到瀑雨或连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②公路建设。
近年来南郑县公路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南郑县现有高速公路1条,省道1条,县道3条,公路通车里程达674.3km。
但由于在修路、建桥过程中对山体的大量开挖,致使山体坡度过陡,有些地方因84陕西煤炭2012年爆破造成山体破碎严重,这些都是导致山体失稳,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③兴修水利。
近年来该县大搞水利建设的同时,也对山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边坡开挖、乱砍滥伐等人为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水库致使区内水库水位不断提升、库容量减少。
同时库区水位的提升,导致库下游大面积形成湿地;汛期到来时,洪水决堤造成河流塌岸、土地沙化等严重地质灾害,给库区居民生活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④房屋建筑。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居住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在山区建房时,大都要开挖坡体的,过陡或面积愈大,往往易造成山体失稳,引发岩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⑤毁林造田。
另外山林乱砍滥伐、无序放牧,肆意开垦,造成大片山林的严重破坏,也是加快山体失稳、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结论(1)南郑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分析了地质灾害形成的基本条件,地震、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
(2)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是预防地质灾害的根本措施,必须以人为本,提高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作,以达到减灾防灾之目的。
参考文献:[1]刘慧芝.地质灾害常见类型与防治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2009,(11):85.[2]何冬晓,谢世友,等.中国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防治对策综述[J ].四川地质学报,2007,(1):31-36.[3]张俊杰,李智学,赵岩.陕西省南郑县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J ].中国煤炭地质,2008,(9):39-44.[4]常光锋,刘同喜,何进军.南郑县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C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煤田地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113-116.[5]常光锋,白有社,张耀,等.汶川地震陕西受灾地区南郑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2009.[6]冯林,陈峰,等.河南省南召县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2).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geologicaldisasters in Nanzheng CountyZHANG Yao 1,HUANG Mei-tao 2(1.Investig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haanxi Coalfield Geology Bureau ,Xi 'a n 710054,China ;2.ɴ194Team ,Shaanxi Coalfield Geology Bureau ,Tongchuan ,727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hazard survey data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natural situation and the types and development rul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Nanzheng County ,analyzed the forming conditio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The result can provide geolog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 ;development rule ;current situation ;research ;Nanzheng County94第6期张耀黄美涛南郑县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