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参数调制及拍摄小技巧
有人说过最好的教材就是器材的说明书!其实任何的理论和技巧都是建立在熟练使用机器的基础上的。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回归基础。
任何好的片子都是拍出来的!好的视觉传达会给片子增色。
一般的摄像机拍摄手法分为两种,即: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
即镜头调度和场面调度。
以下为总结的一些小技巧小经验。
与君共勉。
内部调整
所谓的摄像机内部运动指的是被摄物体在镜头内的运动和摄像机利用自身的焦距、景深及快门速度的所配合带来的视觉效果。
换而言之指的是场面调度和拍摄手法。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很少涉及场面调度的艺术性创造,所以在这里主要还是重点说一下拍摄手法。
一般的摄像机内部运动有两种种,变焦、对焦、曝光
变焦
变焦指的是变化焦距。
在日常的拍摄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拍摄手法,其最终目的是呈现不同景别不同视角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能凸显人物,能交代环境。
谈到变焦必然会谈到景别。
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在摄像机拍摄时可以用推、拉来改变景别,可以从小到大分为:大特写、特写、近景、中近景、中景、全景、远景、大远景。
同时焦距的改变也可以改变景深的大小,具体关系如下:
1.短焦-----大景深
2.长焦-----小景深
Ps:景深:指摄取有限距离的景物时,可在像面上构成清晰影像的物距范围。
特写近景全景远景
对焦
对焦指的是调整焦点的位置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特殊影像效果,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镜头语言,可以凸显
主体,可以引导人们的视觉重点。
对焦可以分为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两种。
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用不同的对焦方式。
自动对焦
顾名思义指的是摄像机自身所自带的对焦系统,每一台摄像机都会有这样的功能,在拍摄时会自动根据被摄物体的位置调整焦点位置,较为方便。
但是有时候为了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自动对焦就有了它自身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摄像机的自动对焦会有一定的区域(如下图1,没有找到摄像机的寻像器,就找了张相机的对焦屏,道理是一样的),摄像机会根据区域范围内的物体变化而变化焦点位置,在拍摄时经常会有跑焦的现象。
这时候我们需要利用手动对焦来弥补不足(如下图2)
图1 图2
图2中梁朝伟明显超出了对焦区域,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手动对焦来达到这样的效果。
具体操作如下:
1.将摄像机调成手动对焦模式(如图3)
2.调整摄像机位置
3.微调对焦环至人物清晰
红圈部分为手动、自动对焦转换键
利用摄像机的手动对焦可以拍摄出很有层次感的画面,如前景虚化(如下图),后景清晰
前景为舞台花卉
曝光
曝光是摄影名词,指使感光纸或摄影胶片感光。
在摄像机中也是一样适用。
摄像机中能决定曝光的有光圈、灰度片、增益三个量。
要做到准确曝光需要这三个量的合理配合。
如在较暗的环境里要做到曝光充足,需要调大光圈,如果光圈调至最大也无法满足拍摄需求,可以打增益;在户外拍摄,光照太强时,可以适当缩小光圈,如果仍然不行,可以打灰度片。
不管在强光或弱光中拍摄,光圈这个量的值是必须调整的。
在调整光圈的同时会有景深的变化,其变化的关系为:
1.光圈大------景深小
2.光圈小------景深大
Ps:光圈大小与光圈值成反比,如:光圈值大------光圈小;光圈值小-------光圈大F1.8>F5.6 专业摄像机的寻像器是黑白的,要做到准确曝光,可以借助一些摄像机自带的功能,比如:斑马线、峰值图。
来进行细节调整。
斑马纹:斑马纹是提示被摄景物曝光量的,是一种高光指示,在采用手动光圈拍摄时可以根据斑马纹的提示控制光圈。
通常,当被摄景物的亮度超过摄像机所能容纳的最高亮度的一个百分比值时(x%机型不同,这个数值也不同)左右时,开始出现斑马纹,所以,在调整光圈时,应该使被摄物体高光部分略带斑马纹,而其他部分没有斑马纹,这样可以得到准确曝光
直方图:显示影像色阶像素的坐标系。
可以显示影像的曝光程度。
在通常情况下,当被摄体或环境比较暗时,则直方图横向坐标上的直方会往左偏;相反则向右偏。
当曝光准确时,直方则分布在中间区域。
参考直方图,可以很好的调整曝光。
(如图)
相片偏亮直方图右侧较多相片偏暗直方图左侧较多
影像曝光正确,则直方分布在中间区域
摄像机中的直方图
白平衡
指的是描述影像中红、绿、蓝三基色混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
是摄影摄像领域重要的参数。
我们在日常拍摄中经常会遇到复杂光源的环境,这时候就需要调整机器的白平衡,使影像能够正确还原色彩,具体操作步骤:
1.将白色纸张放在被摄人物脸部,或者被摄环境中(迎光面)
2.将摄像机推近,使白色覆盖真个画面
3.按下白平衡调整键
摄像机白平衡系统
Ps:在遇到环境比较暗,白平衡无法调整时,可以打一档增益再调。
白平衡会有一个具体的数值,如:5600K。
但这里的数值指的是色温。
以下是参考色温(单位K)
晴空:10000
薄云:8000
多云:6000-7000
直射阳光:5000-6000
日出日后一小时:4000
日出日落前半小时:3000-3500
日出前或日落后半小时,烛光:2000
雪景:7000左右
根据条件可少许变动
早霞3000k
黄昏4000k
正午5500k-5600k
其它白天时段4800k(晴天时)
阴天6500k左右
白天正午的阴影和月夜6700k左右
白色路灯下偏紫色色温
白炽灯土黄色
聚光灯3200k
烛光1850k
新闻灯3200k
三基色日光灯3200k
商场日光灯4500k
Ps:在摄像创作中,有时希望得到色彩偏差的画面来达到创作目的,这时可以利用任何景物来调整白平衡,被调白景物的色温同画面的色彩偏差呈补色关系,既以红色调白画面偏向青蓝色,以绿色调白画面偏向色,以兰色调白画面偏向黄色。
白平衡自动跟踪功能(A TW)是随着镜头摄取景物的色温变化而时实调整,如果一个推镜头或摇镜头由于被摄景物的色温(镜头摄入景物的色温同环境照明色温是不同的)变化,会使画面在一个镜头内发生色彩变化。
如镜头由人物全景推近脸部特写,因为景别的变化摄入镜头的色温会不同,画面中人物的肤色也就会发生变化,所以非特殊情况不建议使用该模式。
画面偏黄,色温偏高
外部运动
在日常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运动方式有这么几种:推、拉、摇、移、升、降、跟、甩、晃、固。
不同的运动方式有不同的效果呈现。
大家都懂,不再赘述。
在拍摄时要做到,稳、准、匀。
即画面平稳、景别准确、运动匀速。
在运动的时候要有目的的运动,起落幅一定要有!不能随意运动,有时候会常犯这样的错误,就像用摄像机画“L”,毕竟不是电影创作,这样的运动方式不可取的。
摄像其实和摄影是一样的,何为好的画面,好的镜头,从受众的审美视觉出发,构图占第一位,色彩第二,内容第三。
所以好的片子肯定占这三点。
构图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审美标准,但是画面平衡是必须的,黄金分割是公认的。
一定要让人们看到你要表达的东西;其次色彩要饱满,我们常规的片子也不需要进行后续的色彩处理,只是要求在拍摄的时候保证曝光准确,色彩还原正确。
在摄像中可以角度多些,机位多些。
我们在日常拍摄的时候尽量多用架子,能带架子的绝对不用手持肩扛;多些固定多景别的镜头要比多运动镜头的视觉效果好。
运动镜头前后要留一定时长的固定镜头。
有条件的地方,在做人物采访时可以打灯,具体的方法参照三点补光法。
我觉得任何技巧性的东西都是建立在你对机器和常规拍摄手法的基础上的。
机器都调不好,是不可能拍出好片子的。
(镜头的外部运动说起来比较琐碎,且没有实际片度是很难降解清楚,故只能简化之)
一些小经验
1.拍摄采访时尽量用长焦营造景深凸显人物
2.拍摄人物时加一档灰度可以使画面更饱满
3.摇镜头角度不要超过120°
4.多种运动可以组合使用,如摇+推拉、移+推拉
5.拍摄人物采访时,鼻尖部分一定要曝光准确
6.需要特殊效果时,可以适当调整摄像机的快门速度,
7.新闻专题等比较正的片子中不要太多运动镜头
8.宁愿欠曝,不要过曝
9.多采集环境音,避免声音过度生硬
10.真正开拍之前,先演练一遍
11.逆光拍摄时,采用摄像机逆光模式,或者锁定光圈,实在不行,请使用小景别拍摄,尽量保证主体曝光准确,背景过曝部分要占画面小部分!
12.不同长宽比的素材不要使用一盘带子拍摄,否则会出现“百叶窗”
13.冬夏两季注意摄像机结雾,拍摄不同环境温差不要太大
14.调两档白平衡,机器自动白平衡反应较慢
Ps:建议做无剪辑新闻,即拍摄回来后只在素材上加上字幕和配音,直接生成出来的片子。
经常这样锻炼会使你怜惜你的镜头,会促使你用心拍好每个镜头,同时还能锻炼你架构片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