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毕业论文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毕业论文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目录目录 (1)摘要.......... ................. .. ..................................... . (2)一、造成中西文化差异原因............................................ ••. (2)1. 地域环境的差异........................................................ ..22. 历史传统的差异 (2)3. 风俗习惯的差异 (3)4. 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4)5. 思维方式的差异 (4)6. 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5)二、英汉文化融合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 (6)1. 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 (6)2. 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阅读 (6)3. 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 (7)三、结语 (7)参考文献 (7)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在语言交际中英汉语言呈现出的诸多文化差异。

本文试图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非语言交际等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

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早在20世纪20 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一、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1、地域环境的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

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2、历史传统的差异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 “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已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则“不偏不倚、公正和谐”。

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 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

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我表现自我。

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举例说明,“individualism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常被译成汉语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就使人们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事实上,在西方individualism 是个褒义词,可译为“个体主义”或“个性主义”而, “利己主义”、“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 一词。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尊老敬老, “某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李老” 张老” 老先生” 老爷爷” 老领导”等。

西方国家是不能用“ old称呼老人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

在西方,如果见到一位老太太在过马路, 千万不要过去扶住她说“Yoiare so old, Let me helpyou. ”您年龄大,我扶您过去)。

在他们看来,“ok是不中用” 社会负担”的代名词,意味着风烛残年” 来日不多”和old相比,他们更愿意被委婉地称作是senior citizens年长的公民)。

再如: 汉语中的“凤凰涅槃”、“生死轮回”、“八卦”、“阴阳”、“东施效颦”等,对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必然是一头雾水。

3、风俗习惯的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比如打招呼,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说“下班啦?”您“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而在西方文化里,这不属于问候语而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会觉得:问我“吃饭了吗”是什么意思?你要请我吃饭呀?我到哪儿去,去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

比如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自己也要一再地说:“没什么菜,吃顿便饭。

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

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 “Helpyourself. 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

中国式礼貌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一种美德,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 you”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道”等,其精神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当中,如“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

隋唐时期, 佛教传入, 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随着佛教进入中国文化的主体,汉语中出现了很多与跟佛教有关的词语,如: “阿弥陀佛”、“一尘不染”、“天花乱坠”、“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从全球范围而言,对英语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莫过于基督教了,其教徒众多,区域广阔。

该教自597 年传入英国后,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

女口an gel, monk, creature, deluge, religi on, dear等。

现代英英语的许多习语和格言出自基督教的《圣经》, 比如: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心有余而力不足)、a fly in the oin tme nt(美中不足)。

又如一些英语中用以表达感情色彩的口语: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Lord blesses me (my soul)! By God! Go to hell等等。

这些简约生动的习语在英美国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5、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思维方式表现于语言形式之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西方文化由于倡导“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

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使得汉英语言在造字、句法特征、话语组织、语篇结构等方面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 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

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大到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英语则相反。

这一差异大量地反映在汉英句子的词序中。

如在时间、地点、姓名、称谓、组织系统、位置、人物介绍等排列顺序中, 汉语都是从大到小,英语则都是从小到大。

还有两个以上的定语修饰名词时,汉英排列顺序相反,如:Shanghai is one of the biggest cities in the world S 外,汉语的词或概念的意义往往是模糊的, 闪烁不定的, 必须靠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其所指,而不是靠理性的把握。

例如: “你吃饭了没有?”饭“”可以指“早饭、中饭、晚饭”但,人们往往无须指明, 因为从说话时间就可推知“饭”的具体所指。

而翻译成英语,则须将“早饭、中饭、晚饭”分别译成breakfast,lunch,supper.6、非语言交际的差异非语言交际指语言、文字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包括手语、体语、面部表情、空间利用、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

据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而且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非语言传递的信息。

比如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

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

中国人喜欢轻拍小孩子的头部以示喜爱, 而西方妇女却对这种抚爱毫不领情, 认为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

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

因为有的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感到好奇新鲜,老盯着人家看,使得老外很尴尬。

还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菜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狗肉。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 非语言交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二、中西文化融合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在对目的语所处文化背景缺乏深入了解的状态下,是很难掌握好一门外语的。

有的学习者认为只要学习好词汇、语法、语音、语调就是英语学习的全部内容。

长期以来,无论是传统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因此传统的外语教学便陷入仅仅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的误区,English learners 尽管会造出一些合乎语法规则、意义正确的句子,而且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但无法进行有效的交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