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遥感的基本概念
答: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那几个部分
答: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与传统对地观察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
答: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
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
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 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
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
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
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
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
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沙漠下面的地物特性等,微波波段还可以全天候的工作。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答:按平台的高度分类大体上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类可分为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种类型。
按研究对象分类可分为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
按应用空间尺度分类可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5试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状况及趋势
答:遥感技术在近一、二十年内飞速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新型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的日新月异,⑴不断研制新型传感器,⑵形成多级空间分辨率影象序列的金字塔,以提供从粗到精的观测数据源,⑶可反复获取同一地区影象数据的多时相性,⑷尽可能增加光谱分辨率,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能透过大气的各类电磁波谱,向红外、远红外和微波方面扩展;另一方面则将光谱段划分更细。
中国的遥感技术从70年代起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到目前的实用化和国际化阶段,具体表现在具备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实用化能力和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使其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能力。
发展趋势--光谱域在扩展时间分辨率提高空间分辨率在提高光谱分辨率在提高 2D 到3D的测量高效图像处理技术
遥感分析由定性到定量发展智能化遥感信息提取技术
6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答:指天体辐射中能穿透大气的一些波段。
由于地球大气中的各种粒子对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只有某些波段范围内的天体辐射才能到达地面。
按所属范围不同分为光学窗口、红外窗口和射电窗口。
8主要的遥感平台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根据遥感目的、对象和技术特点(如观测的高度或距离、范围、周期,寿命和运行方
式等),大体分为:①地面遥感平台,如固定的遥感塔、可移动的遥感车、舰船等;②航空遥感平台,如各种固定翼和旋翼式飞机、系留气球、自由气球、探空火箭等;③航天遥感平台,如各种不同高度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或不载人的宇宙飞船、航天站和航天飞机等。
这些具有不同技术性能、工作方式和技术经济效益的遥感平台,组成一个多层、立体化的现代化遥感信息获取系统,为完成专题的或综合的、区域的或全球的、静态的或动态的各种遥感活动提供了技术保证。
9航天遥感平台有哪些?
答:1 气象卫星 2海洋卫星 3中巴资源卫星 4 北京1号小卫星 5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卫星星座系统 6探月工程--嫦娥一号
10什么叫辐射误差,主要来源有哪些?
11什么叫几何校正?其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几何校正是指消除或改正遥感影像几何误差的过程。
由于飞行器的姿态、高度、速度以及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图像相对于地面目标发生几何畸变,这种畸变表现为象元相对于地面目标的实际位置发生挤压、扭曲、拉伸和偏移等.
12简述遥感影响目视判读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答:1) 判读员的训练包括判读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训练。
2) 在判读前收集充足的资料3) 了解图像的来源、性质和质量4) 判读仪器和设备5) 发现目标:根据图上显示的各种特征和地物的判读标志,先大后小,由难入易,由已知到未知,先反差大的目标后反差小的目标,先观观察后微观分析。
6) 描述目标:光谱特征、空间特征、时间特征7) 识别和鉴定目标8) 清绘和评价目标
13比较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
答:监督分类优点:可充分利用分类地区的鲜艳只是,预先确定分类的泪别;可控制训练样本的选择,并可通过反复检验训练样本,以提高分类精度;可避免非监督分类中对光谱集群组的重新归类。
缺点:人为主观因素较强;训练样本的选取和评估需花费较多的人力、时间;只能识别训练样本中所定义的类别,对于因训练者不知或因数量太少未被定义的类别,监督分类不能识别,从而影响分类结果。
非监督分类有点:无需对分类区域广泛的了解,仅需一定的只是来结束分类出的集群组;认为误差的机会减少,需输入的初始参数较少;可以形成范围很小但具有独特光谱特性的集群,所分类别比监督分类的泪别更均质;独特的、覆盖量小的泪别均能够被识别。
缺点;对其结果需进行大量分析及后处理,才能得到可靠的分类结果;分类输的集群与地类间,或对应,或不对应,加上普遍存在的“同物异谱”现象,使集群组与类别的匹配难度大;因各类别光谱特征随时间、地形变化,则不同图吓死你个间的光谱集群组无法保持其连续性,难以对比。
14何为图像融合?
答:图像融合(Image Fusion)是指将多源信道所采集到的关于同一目标的图像数据经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等,最大限度的提取各自信道中的有利信息,最后综合成高质量的图像,以提高图像信息的利用率、改善计算机解译精度和可靠性、提升原始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利于监测。
图像融合技术是指将多源信道所采集到的关于同一目标的图像经过一定的图像处理,提取各自信道的信息,最后综合成同一图像以供观察或进一步处理。
15地面分辨率?光谱分辨率?
答:1)地面分辨率是衡量遥感图像(或影像)能有差别地区分开两个相邻地物的最小距离的能力。
超过分辨率的限度,相邻两物体在图像(影像)上即表现为一个单一的目标。
通常用单位长度内所能分辨出来的黑白相间的线对数(线对/毫米)来表示分辨率的大小。
对于扫描图像,通常以像元的大小来表示其分辨率(即能分辨的最小面积)。
分辨率数值在地面上的实际距离,称为地面分辨率。
分辨率是评价图像(影像)质量的重要指标,成像系统及所用感光材料的分辨本领,光照条件,以及被摄地物的形态等因素都能直接影响图像的分辨率,因此,在判读中应视工作任务的性质,选择适当分辨率的图像(影像),以取得较好的效益。
2)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现在的技术可以达到5~6nm(纳米)量级,400多个波段。
细分光谱可以提高自动区分和识别目标性质和组成成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