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养德——真实生命的展开刘树桢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习惯是养成的,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
那么,如果我们已经成人了,还能养成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养”字说起。
一、“养”字的内涵“养”是一个渐变的、无意识的教育存在,更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精神滋养的过程。
繁体字——“養”,语源是“羊”,《说文·食部》:养,供养也,从食羊声。
许慎把“养”字视为形声字,但分析“養”字的原始结构,它又是一个会意字,乃一人献羊之象。
其字根都是“羊”。
由“羊”这个字根引发的几个字都是“养”的外延。
如羊大为“美”,羊者“祥”也,羊言为“善”,羊我为“義”(儀)。
所谓养成教育的过程,就是积“善”、求“美”、呈“祥”、尚“义”四个汉字的全部演绎。
沧州师院的校训是“明德博学、知行日新”,追求的就是德、学、知、行四种品格的养成。
“四书”中《大学》的首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说我们的品德要像日月一样崇高;“博学”出自《礼记·中庸》第十九章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学习过程中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才只是开始;“知行”强调的是人知和实践的关系,明代王守仁有句名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习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大学》中还有一章,讲的是商朝开国君主汤的洗澡盆上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本义是洗去身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精神上每天都要弃旧图新。
“明德”是根本,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品德,才能保证我们的人生不会迷失方向;“博学”是基础,学识渊博才可能成就大事业;“知行”是方式,知行合一是掌握真本领的要诀;“日新”是姿态,只有一生都保持吐故纳新的学习姿态,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二、成人成才的四个重要养成阶段习惯决定命运。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英·萨克雷习惯决定命运的故事: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
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
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驯虎人本来也能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
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
驯虎人摔了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终于将驯虎人吃了。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
虎曾经被习惯绑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
习惯几乎可以绑住一切,只是不能绑住偶然。
比如那只偶然尝了鲜血的老虎。
我们知道养鱼的关键在于养水,使水的温度、酸碱度适合鱼的生长。
而相对应的是,养人养心。
我们所倡导的新时期养成教育的起点,就是养心。
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为正。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正”字,所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案例: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当时几十个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
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
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主设计师的好感。
主设计师说:“我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才放心。
”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
一般说,从文化意义上养成教育有这样四个阶段:1、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
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建构其一生端正屹立的磐石,实是教育者共同关心的课题。
2、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养正就是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因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仰赖父母之处尚多,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正是一生记忆力最强的阶段。
让他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
经典的价值亦将伴随人生的成长茹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逆境难题。
3、少年养志——理想抱负的鼓舞养志,是指鼓舞他们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培养宏观远大的志向。
案例: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对体育老师刘伯能难以忘怀。
他回忆:伯能师在操场呼“立正”,即曰:“须白刃交于前泰山崩于后,也岿然不动,始得为立正。
”遇烈日强风或阵雨,即曰:“汝辈非糖人,何怕日;非纸人,何怕风;非泥人,何怕雨。
怕这怕那,何时能立?”这是体育教师培养学生习惯的范例。
少年时期就应该使自己在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的各种困惑涣然冰释,怡然理顺,达到“学以美身”,化理性为习惯,化诗性为习惯的目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正是我中华民族青少年立志向学的典范。
需要通过阅读,找出自己心中最崇敬、愿意立志效仿的对象,最能激发青少年们的“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
4、成人养德——真实生命的展开成年以后,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专长而立业成家,应尽力以求自立,进而提携后进以立人。
尔后,在与人接触日渐频繁、人事愈加纷杂的过程中,必难事事周全、尽如人意,因此更须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
处处抱持真诚笃厚之意来待人接物,时时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
三、养德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养成需要21天。
中国习惯教育家周士渊认为,养成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
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
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头三天。
我国养成教育课题组60多位跨学科专家(涵盖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人体工程学、医学、营养学等学科),以及数位优秀的校长、特级教师,从180个行为习惯中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实验论证,最后确定了六个值得推广的习惯。
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人默默无闻,但始终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总是能如愿成功。
其实,这里面隐藏了一个奥秘,那就是,长时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每天只学一件最简单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每天做三百下。
一年后,能够认真去做的学生只有一个。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了堪称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许多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
一如既往地做了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会内化成人的一种韧性。
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时间表,做事情需要克服急躁,耐心等待是一种智慧。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
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审时度势,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见效快是广告商的说法,实际上,任何事情的推动都需要能量的积累,很多人等不到“见效”就放弃,不是因为方向错误,而是因为能量积累还没有到可以推动的地步。
最后善始善终,画句号是每一个人应该掌握的事情。
幸运总是降临在意想不到的时刻,但也会因为我们最后关头一点点的漫不经心而离去。
从认真做事开始,再以认真做事结束,牢牢锁定目标,才能画出完美的句号。
案例: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
在盖房子的过程中,大家都看得出来,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了。
在用料上不再严格,做出的活计也不再有往日的水准。
老板看在眼里,没有说什么,在房子建好后,他把钥匙交给了老木匠。
“这是你的房子。
”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愣住了。
同样,他的后悔与羞愧大家也都看出来了。
他这一生盖了多少好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造了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
这个案例告诫人们,从认真做事开始,再以认真做事结束。
牢牢锁定目标,才能画出圆满的句号。
有时候,我们离成功仅仅一步之遥,但如果不善始善终,就很可能使那小小的一步成为无法逾越的距离。
2、孝敬父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史上,孝敬父母是从古至今的先贤们倡导的为子之道,做人之本。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从小能做到孝敬父母,推广开去,便能懂得爱人、关心人、尊重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从一定意义上说,孝是做人的起点,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更不用说去爱其他人了。
当然长大后也很难爱自己的国家。
案例:黄庭坚,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官居太史,显贵名闻天下。
家有老母,尽心侍奉,极尽诚挚。
家中虽侍婢众多,但黄庭坚每天下朝后亲自侍茶奉水。
最难得的是白天晚上亲自为母亲倾倒刷洗便盆,从不假手他人,春夏秋冬从未间断过。
黄庭坚的故事列入《二十四孝》中。
告诉他人这样一个道理:一是“孝”没有尊卑之别,没有贵贱之分,没有贫富之差。
因为做子女是一样的,对父母是一样的,孝敬之心是一样的。
二是尽管服侍亲人或有妻妾,或有奴婢,或有其他人,或可雇佣他人来代劳,但是孝子会自己尽孝。
三是孝子的孝是真诚的,孝的行动没有高下之分,哪怕是又肮脏又卑贱的洗涤便溺之器物,不论是高官、不论是名人、也不论有多富贵,孝子也会自己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替代自己的孝行。
三个妇人去井打水。
一个妇人说:“我的儿子很机灵,力气又大,谁也比不过他。
”另一个妇人说:“我的儿子会唱歌,歌声像夜莺一样悦耳,谁也没有他那样好的歌喉。
”第三个妇人默不做声。
另外两个人奇快地问:“你为什么不谈自己的儿子呢?”她回答:“我的儿子什么特长也没有,没什么好说的。
”谈话间,她们的水桶装满了水,三个人提着水桶往回走。
水桶很重,她们走走停停,手臂抻得越来越痛,背也越来越酸。
突然,迎面跑过来三个男孩,一个孩子边跑边翻筋斗,她的母亲露出了欣慰的表情;另一个男孩像夜莺一般唱着歌,大家都凝神倾听;第三个男孩跑到母亲跟前,从她手里接过两只沉重的水桶,提着走了。
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关键在于教育启发孩子的“知”使之溶解为孩子的“情志”,最后形成孩子自己的“行为”。
孝道的价值在行为。
3、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言而有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信守承诺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但就养成教育而言,应该转化具有操作性的一个习惯——说了就要努力去做。
遵守诺言,赢得信任支持;说话算数,及时改过;实事求是,不说瞎话。
不说谎话,不编瞎话,对于形成诚实的人格,做到诚信做人至关重要。
4、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用了东西放回原处,需要我们具有“归位”意识。
“归位”意识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是整洁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公共场合中,则反映出一个人的公德心和对公共财物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