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答案解析

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答案解析

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试题——试卷一答案解析试卷一提示:本试卷为选择题,由计算机阅读。

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对“宪法法律至上”的理解。

选项A错误。

宪法法律之上并不否认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

选项B错误。

坚持“三个至上:必须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各个方面,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各个领域,必须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个环节和全部工作之中。

所以,说”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是不准确的,法律效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另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选项C正确。

“三个至上”的提出,标着着党在思想认识上完成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选项D错误。

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该原则。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选项D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不属于理论渊源。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

选项A错误。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是存在继承关系的。

选项B错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而不是经济思想。

选项C正确。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选项D错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制度体系。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选项A正确。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逐渐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经验的总结。

选项B说法不成立。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就已经开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司法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平等与正义、“共产党有犯法者从重治罪”等司法原则,为新中国的司法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选项C正确。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

选项D正确。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局的高度,不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问题。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四次创新。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选项D不属于邓小平理论法律思想的内容。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三次重大创新。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法律的局限性。

选项A错误。

任何时候都存在法律。

选项B正确。

紧急避险行为是法定的免责事由。

选项C错误。

紧急状态的存在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

选项D错误。

法律不是以紧急状态而是以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条件作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的。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法与社会的关系。

选项A正确。

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异议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

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法律。

选项BC正确。

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法律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选项D错误。

错在“任何时代”,比如英美法系的普通法就不能脱离司法判决而独立存在。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法的特征。

选项B错误。

古印度法是印度奴隶制时期的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

选项ACD正确。

作为一种东方奴隶制法,古印度法具有东方法和奴隶制法的共性,比如维护君权、夫权、父权,维护奴隶主的特权,诸法合体,缺乏抽象概念和规则等。

又独树一帜,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宗教密不可分;严格维护种姓制度;是法律、宗教、伦理等各种规范的混合体。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选项A不成立。

法律推理是一种寻求正当性证明的推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推理才是一种寻找和发现真相和真理的推理。

法律意义上的真实或真相其实只是程序意义上和程序范围内的,或者说法律上的真实与真相并不是现实中的真实与真相。

在具体操作上,进行法律推理,与其说是所追求绝对的真实,毋宁说是根据由符合程序要件的当事人的主张和举证而'重构的事实'做出决断。

选项B不成立。

法律推理不能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

法律推理是为了得出法律判决的结论,找出确定的答案是法律推理的主要目的,而法律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法律的意义。

法律解释只是为法律论证提供了命题,命题本身的正确与否不是靠解释来完成的,它只能通过法律论证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通过法律论证,法官们可以进行比较与鉴别,从各种解释结果中找出最好的答案。

选项C成立,选项D不成立。

法律推理是人的推理,自然要受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不是完全客观的。

法官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规则的分类、法适用的一般原理、法的特征、法的作用。

选项A说法正确。

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所谓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改变的法律规则。

所谓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

所以,该规定属于任意性规则。

选项B说法错误。

法律人适用有效的法律规范解决具体个案纠纷的过程在形式上是逻辑中的三段论推理过程。

选项C说法正确。

法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

既然属于法,也就具有可诉性特点。

选项D说法正确。

从立法技术上看,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确定的指引,即通过设置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作出或抑制一定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

另一种是不确定的指引,又称选择的指引,是指通过宣告法律权利,给人们一定的选择范围。

所以,该规定为行为人提供了不确定的指引。

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规则的特征和分类、法的作用、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

选项A正确。

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所谓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本已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

在法律条文中规定的绝大多数法律规则属于此种规则。

所谓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

所谓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所以,该规定属于法律要素中的确定性法律规则。

选项B正确。

该选项是从法的作用的角度表述的。

法的作为分为规范作用于社会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种。

选项C正确。

习惯是我国法的非正式渊源。

选项D错误。

根据法律解释的位阶,首先应当适用“语义学解释”而不是客观目的解释。

现今大部分法学家都认可下列位阶:(1)语义学解释→(2)体系解释→(3)立法者意图或目的解释→(4)历史解释→(5)比较解释→(6)客观目的解释。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权利、义务。

选项A错误。

该规定是对权利的限制,是义务性规则中的禁止性规则。

选项B正确。

该规定表明法律保护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

但是该自由的行使是有限制的,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

选项C错误。

根据该条规定可以看出,公民的合法利益与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是等同的,在同等程度上受到保护,而非国家利益是我国法律的最高价值。

选项D错误。

该规定的内容明确,对公民具有指导意义。

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西周、唐宋时期的法制。

选项A正确。

唐末开始用“典”或“典当”一词。

宋承唐制,规定了更加具体的制度。

选项B错误。

西周的买卖契约成为“质剂”。

选项C错误。

宋代典卖又称“活卖”。

选项D错误。

《唐律》中的“坐赃”,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职权之便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宋代的法律。

选项A正确。

《宋刑统》由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修订,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

选项B正确。

宋代法律因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区分。

借指使用借贷,而贷则指消费借贷。

当时把不付息的使用借贷称为负债,把付息的消费借贷称为出举。

选项C错误。

宋神宗朝敕地位提高,“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敕已到足以破律、代律的地步。

选项D正确。

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意在笼络人心,改变五代以来刑罚严苛的弊端。

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领事裁判权。

选项A错误。

与本题题干无关,是干扰项。

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

领事裁判权体现的是外国侵略者在强迫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司法特权,是对我国司法裁判权的直接干涉。

选项C错误。

限制的是我国的司法审判权。

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德国的法律制度。

选项A错误。

《禁止组织新党法》是希特勒统治时期颁布的。

选项B错误。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于1877年1月27日颁布《法院组织法》,确认了司法独立原则。

选项C正确。

英国法学家梅特兰评价说:“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一流智慧被投放到一次立法行为当中。

”选项D错误。

《加洛林纳法典》是封建时代后期出现的一部以帝国名义颁布的刑法典。

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宪法实施保障的体制。

由专门机关负责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起源于1799年法国宪法设立的护法元老院。

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专门人民法院。

选项A正确。

这是辅导用书对专门人民法院的定义。

选项B错误。

军事法院的基层法院设在军级。

选项C错误。

对海事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由海事法院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管辖。

选项D错误。

铁路运输法院、森林法院都分为基层、中级两级。

19.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选举制度。

选项B错误。

我国只有在第三次修改时调整了全国和省、自治区两极人大代表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

20.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选项A错误。

《全国人大组织法》第4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按照选举单位组成代表团。

各代表团分别推选代表团团长、副团长。

而不是由各代表团全体成员选举产生。

选项B错误。

《全国人大组织法》第10条规定,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大会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大会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大会议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