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分布区域: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基本信息别名大全《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
《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
《药性论》称王孙。
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今俗称黄芪。
处方名: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
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人药者。
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
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
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编辑本段历代医家论述黄芪主要功用及机制①倪朱谟:“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
”(《本草汇言》)②张景岳:“(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
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脱益气。
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
”(《本草正》)③贾所学:“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疹惨白。
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
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
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
”(《药品化义》)④张石顽:“(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
《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
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
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
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
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虚之谓。
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
”(《本经逢原》)⑤张秉成:“(黄芪)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
”(《本草便读》)⑥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
”“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
”(《本草正义》)黄芪功补三焦①李东垣:“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
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则益气也。
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
”(引自《本草纲目》)②王好古:“(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
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
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
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汤液本草》)③邹澍:“(黄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肺胃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名医别录》所谓逐五脏问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名医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
”“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
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
”(《本经疏证》)黄芪主大风“黄耆,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一名戴糁。
生山谷。
《神农本草经》上经编辑本段生物特性药性论述1.本草对于黄芪的论述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
专补气。
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
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
盖气无形,血则有形。
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
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
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药学中的黄芪名医陶弘景就说:“黄芪第一出陇百沈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是指的甘肃省野生黄芪,黄芪商品中,野生品除东北所产三种关芪(卜奎芪、宁古塔芪、正口芪)较佳,最好的当数甘肃野生黄芪。
由于野生品较少,在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黄芪(图4)氧基紫檀烷,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和熊竹素,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astragalosideⅠ、Ⅴ、Ⅲ)。
黄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黄芪多糖A、B、C、D,黏液质,多种氨基酸、苦味素、黄芪皂苷、甜菜碱、胆碱、叶酸(65微克/100克干根)、黄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锌、钴、铜、钼等多种微量元素。
内蒙黄耆脂质的皂化产物中分出亚油酸、亚麻酸;非皂化部分中有β-谷甾醇。
此外,朝鲜产黄膏,曾分离出一种似皂甙的结晶。
性味归经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主治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药用配伍补中益气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
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
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
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
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配伍禁忌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
”“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黄芪(图5)戒之。
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8.用法与用量10~30g。
9.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验方证治小便不通。
绵黄耆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小儿减半。
《总微论》。
气虚白浊。
黄芪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白汤下。
《经验良方》。
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一两,一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
每服二钱,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
《外科精要》。
老人便秘。
用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
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
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
《和剂局方》。
肠风泻血。
用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孙用和《秘宝方》。
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
以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
每服二钱,点汤服。
《席延赏方》。
肺痈得吐。
用黄耆二两,为末。
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
《圣惠方》。
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耆、川芎合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
《妇人良方》。
痈疽内固。
用黄耆、人参各一两,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
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服。
《本事方》。
[5] 消化性溃疡黄芪、党参、乌贼骨、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白及各9克,甘草6克。
水煎服。
每日1剂。
表虚自汗,容易感冒生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可长期服用。
当代临床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
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急性肾小球肾炎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