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汇总1.如何认识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应当指出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这一个阶段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处在一个过渡阶段,表现在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同时存在,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包括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主体。
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除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之外,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此外,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土地改革之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总之,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处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
2.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过渡时期,中国能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方面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也同样具有必要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随着国营经济的迅速壮大,建国初期五种经济成份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在分得土地的农民中已经出现了分化的势头,同时又有相当多的农民表现出相当高的合作生产积极性。
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家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国际上东西方正在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采取仇视态度,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遏制和侵略政策。
1950年的朝鲜战争,使中国与西方本来就很紧张的关系更趋紧张。
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获得什么援助,而且连正常的贸易交往都不可能。
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而战的民族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援助中国。
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事实上也别无选择。
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又与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新中国仍然面临严重的战争威胁,这要求我们必须争取时间,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化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同时,在两大制度对比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很不景气,社会主义却正生机勃勃,从一个国家到一个阵营,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初步成功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客观上具有巨大的示范和鼓舞作用。
这也是推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促使中国人民在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
3.毛泽东等同志是如何把马列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变为现实的?和平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和平赎买的基本思路是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新中国成立时期,和平赎买是具有一定可能性的。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和平赎买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四马分肥”。
资方红利大体占1/4,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这就使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国家委派人员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统一调配企业的人、财、物,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4.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大解放了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
丰富了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思想的巨大理论创造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存在了一些遗留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方面,急于求成,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纯,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5.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改革开放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否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是否存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问题,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并不存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问题。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
这需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其次,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成果的继承,也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事物和偏差的纠正与弥补;最后,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都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6.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对后来的改革有什么启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让我们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它是指导我们进行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它要求事实求是、解放思想。
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
第二,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
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第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
第四,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
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
第六,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