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常用地质图件
二、比例尺 1、数字比例尺 1:N(N为10的倍数) 2、图示比例尺 在图纸上绘一条线段,用此线段长度代表实地长度的比例尺称为图示比例尺,又
称线条比例尺,可避免图纸伸缩引起的误差。
3)比例尺的精度 0.1mm所代表的实地长度称为比例尺的精度。 三、直线定向 确定直线的方位称为直线定向。 四、地质绘图的基本技术 1、高程网的绘制 高程网是指剖面图中的水平标高线,是一组等间距的平行线。
4、地层分界线、煤层、重要标志层和其它有益矿产露头线、构造
第二节 井田地形地质图
线、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以及岩浆岩的分布范围等。 (5)井田边界线、滑坡范围界线、区内最高洪水位线及煤层采空
区界线等。 二、用途 1、选择井口、工业广场、运输线路、供电线路 2、与采掘工程平面图配合,形成井上下对照图 3、地质部门用来布置生产勘探和其它地质工作/ 三、编制方法
4)断层构造 断层在地形地质图上表现为断层线。不同性质的断
层,以不同的断层线符号表示。(出露于地表实 际测定的断层用实线表示,被覆盖而推断的断层 用虚线表示) 走向断层,其断层线两侧的地层重复或缺失;倾向 断层和斜交断层,其断层线两侧的同一地层、煤 层、标志层和构造线不连续。 • (1)断层线的弯曲变化
一、产量统计 1、工作面上策计算: 2、煤堆测量用简单几何方法测煤堆体积,然后乘以煤的松散容重 3、生产调度统计:据采区、队报出的产量统计 4、井口统计: 二、煤炭损失量分类 1、按损失形态分类: 1)落煤损失:1)遗留在工作面未运出的煤量;2)面积损失:局部
地区不能回采的煤炭损失;3)厚度损失:残留顶、底板的煤皮。 2、按引起煤炭损失的原因分类: 1)开采损失:与开采方法有关的损失。 2)非开采损失:地质、水文地质损失,全矿性煤柱损失等。 3、按计算范围损失分类: 1)工作面损失;2)采区损失;3)全矿损失。
第二节 井田地形地质图
2)单斜构造 沿层面的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且呈弯曲变化的曲线。 (1)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一致,且岩层倾角大于坡角; (2)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一致,且岩层倾角小于坡角; (3)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 单斜岩层的露头形态在山脊,沟谷中遵循“V”字形法则。
下图为某区地形地质图地层露头呈NNE向展布。
第九章 煤矿常用地质图件
第一节 有关煤矿地质图件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井田地形地质图 第三节 地层综合柱状图及岩、煤层对比图 第四节 地质剖面图 第五节 水平切面图 第六节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第七节 煤层立面投影图
第九章 主要地质图件
反映各种地质资料(煤层、构造、水文地质等)、 勘探工以及井巷工程等资料的图件—地质图件
剖面图上高程网的等高距及间距
比例尺
等高距,m
高程网间距,m
1:1000
20
20
1:2000
50
25
1:5000
100
50
2、坐标格网的绘制
不论图幅大小,每一坐标网格的边长均为100mm。
3、测点展绘 根据各测点的坐标值,把这些点展绘在坐标方格网内。 4、直线的展绘 根据直线上的一个端点的坐标和该直线的方位角来展绘直线。 5、线段分解 内插法求解 六、标高投影 1、点的标高投影 坐标系中x,y确定点的平面位置,z是点的标高。 2、直线的标高投影 用直线上两点的标高投影来表示。 3、平面的投影 等高线:标高相等各点的连线。 通常用平面的一组等高线的投影来表示。
微体古生物对比法,系利用微体古动物化石和微体古植物进行对比。 很少使用。
相—旋回对比法,是通过研究、划分含煤岩系的相-旋回进行煤层 对比。
地球物理测井对比法,利用测井曲线的峰值、形态特征对比煤层。
岩矿对比法,通过对含煤岩系中的某些岩层进行室内矿岩鉴定、重 矿物分析等,找出矿物成分和重矿物组合等方面特征,用来进行 煤层对比。
A处地层露头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一致,比等高线开阔,说 明倾向、坡向相反,故岩层向西倾斜。
B处露头线弯曲方向与等高线相反,说明倾向、坡向一致,且 α>β,岩层向西倾斜。
上述分析表明:本区地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西西向,倾角较陡。
移交当时的准备煤量 准备煤量可采期(年)= 平—均—月—设—计—生—产—能—力——
• (2)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断层产状
(3)求铅垂地层断距及水平地层断距 可以用图解法求铅垂地层断距和水平地层断距。
(4)断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a.断层两侧岩层 不正常接触。 b.地质界线产生 错动。 c.断层线本身不 代表断层面的真 实走向,断层的 真实走向为断层 线上两等高点的 连线。 d.走向断层在 地形地质图上表 现为岩层的重复与缺失。
4)当核部时宽时窄或多次闭合呈串球状分布,说明枢纽波状起伏 的。
5)岩层产状变化:褶曲表现为岩层产状有规律地变化。
6)对称褶曲在图上的表现:两翼岩层露头宽度大致相等,岩层倾 角相一致。
7)不对称褶曲在图上的表现:两翼岩层露头宽度不等,褶曲轴偏 向一侧,岩层倾角相差较。
8)倒转褶曲的表现:两翼岩层宽度、倾角相差不大,一翼岩层倒转。
3、断层延展和消失原则
4、剖面图、水平切面图、煤层等高线图间的对应原则
八、编绘煤矿综合地质图件的一般要求
1、应考虑图幅大小、图的方向、以及图件所包含的内容。
2、除基本内容外还必须有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图签等。
3、图件中的各种图形符号、文字符号、花纹及颜色等,必须按 《煤矿地质测量图例》,并说明它们所代表的含义。
4、平面图一般用数字和图示比例尺,剖面图或其它图纸只用数字 比例尺表示。
第二节 井田地形地质图
概念:地形地质图,是某一井田内地形、地物及地表所出露地质现 象的水平投影图。
即以地形图为底图、用相应的图例符号及颜色,将地表出露的地层、 煤层、标志层、地质构造、研究院和其它有益矿产等的分布及其 相互关系表示出来。井田地形地质图一般还附有地层综合柱状图 和地质剖面图。
比例尺一般为1:500或1:1000。
主要内容包括:井田内多有勘探工程、井巷工程和实测地质剖面图 的岩、煤层真厚度柱状图;同一地层界线、同一煤层、同一标志 层的连线,并标注相应的代号或编号;图的右侧绘有地层综合柱 状图。
用途:通过该图可了解井田内各勘探工程、井巷工程所揭露的煤层 和标志层,哪些属于同一层及其层位。同时还能了解每一煤层的 厚度、结构、层间距、顶底板岩性,以及它们的空间变化规律。
(4)填写地层时代、岩性描述,并标注各种数据。
2、绘图的注意事项
二、煤田岩、煤层对比图
将井田内各个勘探工程和井巷工程所揭露的及实测地质剖面的岩、 煤层资料,分别绘制成真厚度柱状图,并按一定次序排列起来, 然后把同一地层界线、同一煤层、同一标志层用线相连,编绘而 成的一种综合地质图件。
(一)比例尺、内容和用途
层编号来表示。 3、岩浆岩出露的位置、范围和岩性 4、地质构造及其分布 根据地层的分布、产状和新老关系来判别地质构造。 1)水平构造 (1)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一致。 (2)地形切割越深、地表出露的地层越多。 (3)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在沟谷中均成“v”字形弯曲,且尖端
指向上游,在山顶上则呈封闭曲线。 (4)同一岩层顶、底界线的标高差,等于该岩层的真厚度。 (5)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及地形坡度。
(二)编制方法
(三)煤层对比方法
煤层对比是指借助于某些标志,确定井田范围内各勘探工程和井巷 工程所揭露的的煤层层位。常用的有标志层对比法、盐矿对比法 等。
1、标志层对比法
标志层是指那些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易于识别其特征,且层位稳定、 分布广泛的岩层。通常想选择煤层顶、底板或其附近的岩性特殊 的岩层,以及含有特殊化石、结核、包裹体的岩层,或者具有特 别结构、构造的岩层作为标志层。如近海型煤系中石灰岩是良好 的标志层。内陆型煤系中,碎屑成分有明显差异的某些砾岩、砂 岩可作为对比标志层。
2、高程
1)绝对高程:以大地水准面为起算点,即标高为0。某点至大地水 准面的竖直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
2)相对高程:以某一相对的水准面为高程的起算点,某点至该面的 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相对高程。
3)高程差及正负标高:两点标高之差称为高程差。点的标高高于起 点水准面的标高为正值,低于起点水准面的标高为负值。
一、比例尺和内容
比例尺一般为1:5000或1:1000,露天矿为1:2000.其主要内 容如下:
1、地理坐标方格网、指北方向、图名、图签及图例。
2、地形等高线及地面建筑、河流、公路、铁路、桥梁、车站、三 角点、高压线等地物。
3、钻孔、探槽、探井、生产矿井、老窑等及其编号和标高,以及 勘探线、物探测线及其编号。
((标一一志))层利利、用用含地地水形形层地地和质质有图图益编编矿制制层剖剖的面面层图图位、厚度、层间距,岩浆的侵入 层位,以及岩性描述等。
用途:通过该图科直观地了解井田内地层和含煤岩系的岩性组成, 煤层的层位、厚度、结构、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情况等。
(二)编制方法
1、绘图的一般步骤
井巷煤、岩层对比图
井田地形地质图是通过地质填图或航空地质填图编绘而成。
井田基岩地质图是以地形图为地形图,根据勘探线剖面图绘制编制 的。
四、地形地质图的识读
首先了解图的比例尺、图例和指北方向。地质内容的读图方法如下:
第二节 井田地形地质图
1、井田范围内地表出露地层的时代、分布及产状 2、煤层和标志层的露头分布及出露状态 煤层露头线实测的以实线加煤层编号来表示,推断的以长虚线加煤
2、煤层特征对比法
依据煤层本身的特征,如煤层的厚度、结构、层间距、稳定性及煤 的物理性质、煤岩特征、煤质特征等进行煤层对比。
3、古生物对比法
古生物对比法是利用含煤岩系中所含有的各种古生物化石进行煤层 对比。
包括动、植物化石对比法和微体古生物对比法
动植物化石对比法,是根据动、植物化石的种属、数量、组合关系, 以及生物活动遗迹等特征,进行煤层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