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交流定稿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交流定稿

众里寻芳终得见《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焦村中心小学常江霞从教以来,不断追随语文教学时代发展的前沿,努力学习不断钻研,保持活水有源,教学思想在课堂上闪现。

这期间越来越觉得不断思考和学习新的知识是一个教师发展成长必不可少的步骤。

然而百花齐放,百家之言,该采撷哪支,总是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

随着大语文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以课本为本位单纯教授语文课文的做法已不能完全发挥语文更大的功效。

然而语文教学要想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具体该如何转,从哪些方面下手,具体如何操作,没有具体的案例可以借鉴和参考,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我。

直到读了吴中豪教授的《从教语文到教课文》这本书才有种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新的感知和体验。

吴忠豪教授这本书汇集12个研究课例,聚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结合实际案例,给了我们这些迷惘求索的教师们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指导性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就是“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不仅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

只有我们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做到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以课文为载体,抓住语用点追寻“言”、“意”兼得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才可能是高效的。

怎样才算真正脱离阅读教学和内容分析式的教学,彻底和它们说再见,从而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呢?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语文课堂要切实实现学生“一课一得”。

一、“一课一得”之我见“一课一得”,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只取其中一个训练点,重点落实。

学生在一课的学习中,通过扎实地学习一个训练点,真正习得一个方法,而且能有效运用。

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要贪多求全,只取一点,重点落实。

最终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连点成线,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螺旋上升。

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只要每一节语文课都能有意识地让学生“一课一得”,积羽成舟、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正确处理“一课一得”与“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的关系语文课堂要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大智慧——懂得合理取舍。

现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来组织教材。

教师拿到教材时就应当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分清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再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设计。

不能寄希望于面面俱到、四面出击,企图一次性把全部知识都灌输给学生。

“一课一得”应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力争抓住突破问题的牛鼻子,即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非常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

“一课一得”中“得”和确定要与全文的中心相联系,“取”与“舍”一定要与本单元本课的特点相结合。

在确立“一课一得”的时候应把握住以下几点:1、吃准学段目标《课标》是教学的依据和准绳,教师尤其要把握住学段目标;2、吃准教材特点关注教材编写意图,关注文本独特的地方,重点目标才能成立;3、吃准学生实际“一课一得”应因人而异、因班而异;4、正确处理理解感悟和表达运用的关系把表达运用的训练渗透到理解感悟的环节中,用理解感悟来促进表达和运用,做到内容和形式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

三、例谈”一课一得”的实施语文承载的东西太多,就一篇课文而言,学习的内容可以涵盖字、词、句、段、篇到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文本内涵以及拓展训练等,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

而应该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有所选择。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文章讲述了李时珍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啃干粮,喝泉水,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经过,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是了解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语言,动作的描写,这是所有写人文章都有的共性的东西,并不是这篇课文独有的,况且对四年学生来说对话描写,动作描写都已经很熟悉了,重复训练的意义不大。

这篇课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叙事过程中多次穿插了景物描写,因此,将“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作为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为了达成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因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即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揭示语言特色,领悟写景作用—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在最后的“迁移运用”环节,我们按顺序设置了“根据情境选择恰当的景物描写”、“根据情境补充恰当的景物描写”、“自己创设一个情景并加上恰当的景物描写”三种类型的梯度训练。

“一课一得”就这样在细微处体现出来。

又如吴海荣老师执教的《小抄写员》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叙利奥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心理描写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精心选取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为语言训练点,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会表达。

第一次仿写:叙利奥要求替父亲抄写签条,父亲心理很高兴(生气、难过)他想:————。

让学生明白有心理活动描写,才能将人物的品质展现出来。

第二次仿写:出示句子后让学生体会叙利奥纠结、矛盾的心理。

通过补充资料让学生明白心理活动描写分为直接和间接描写,两者结合让文字表达更加具体、细腻,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叙利奥的心情,然后进行仿写:叙利奥继续夜夜工作,白天疲惫不堪。

一次在复习功课时,又睡着了。

父亲见了————(语言、神态、动作)父亲见了心想:——————。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三次仿写:父亲那白发苍苍的头俯在叙利奥头发的小脑袋上面,看着那笔尖在动。

过去的一切事情,父亲全明白了。

——————。

让学生通过仿写,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次仿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仿写训练落实的很到位。

再如,《月光曲》这篇课文是高段的文章,这一课所在的单元导语写道:“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在执教这一课的时候,我们要扣紧“联想”,先画出第九段描写联想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有无联想的区别;然后通过例文进一步深入了解联想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练习给《荷花》片段适当增加联想部分,在实践中学习运用。

教会学生联想,这就是《月光曲》一课应该实现的“一得”。

《牛和鹅》这篇课文,整篇文章可以设定教的内容非常的多。

动作描写细致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语言描写细腻传神。

语言材料太丰富,要在一节课中都有所体现,很难有效。

我围绕核心目标将重点放在了“理解课文,学习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心情”的指导上。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说说重点写得是哪一部分?怕鹅这一部分。

然后让学生重点聚焦怕鹅部分,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怕鹅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作者是如何将害怕写具体的?在此设计了三个层面的表达训练:1、让学生找出描写怕鹅的句子,体会作者怕鹅心理程度的变化,从内容上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

然后出示第一句和第二句,从哪个字能体会到作者怕鹅?通过替换动词,有感情朗读,体会到准确使用动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心情。

然后创设情境,实现写作方法的迁移。

2、通过比较,如果去掉后面的具体心理活动的句子,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到心理活动描写可以把人物的心理表达的更具体。

3、语言描写的指导就比较具体,分出了层次:首先让学生比较这句话中语言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哪个句子表达的更强烈;然后通过语言描写中加上提示语和不加提示语有什么不同表达效果;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通过表达实践进一步落实目标中“多种表达方法表现人物心情”这一重点。

前面一步步的铺垫,最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实践训练。

如何将人物心情写具体?让学生明白通过准确的动词,具体的心理活动描写和丰富的语言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将人物的心理写具体。

最后再针对全篇课文进行内容、学法的总结。

通过学习吴忠豪老师的这本书我明白了,语文课文所融合的知识是丰富的,教师不能什么都舍不得放弃,什么都想教,结果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教了,但是什么都没有教会。

学生也只是感性的接受被动的理解,其结果是水中望月,语用的基本功能丧失,并无真有所获。

“一课一得”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勇于舍弃,有所失必有所得。

只要在语文教学中紧抓训练点,寻求突破。

或者简单得说,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者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便是真正的行之有效的。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对教材的规划做出课堂教学路线图,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的语用突破重难点都应有详细的论证和案例,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和教学目标有机的实现知识由点到面的聚合,这需要科学设计合理取舍,坚持语用理念,真正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效果。

向过去以教师完成课本任务为目的和重量不重质的分析式教学方式告别。

我相信,只要我们认清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认真进行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我们就能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以上是我读了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后的一些肤浅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