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诗经部分

大学语文诗经部分

烝民题解周宣王派仲山甫筑城于齐,尹吉甫作诗以增。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天监有周,昭假天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

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

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译文老天生下这些人.有着形体有法则。

人的常性与生来,追求善美是其德。

上天临视周王朝,昭明之德施于下。

保佑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辅佐他。

仲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

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

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

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

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诸侯的典范。

继承祖业要宏扬,辅佐天子振朝纲。

出令受命你执掌,天子喉舌责任重。

发布政令告畿外,四方听命都遵从。

严肃对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来推行。

国内政事好与坏,仲山甫心里明如镜。

既明事理又聪慧,善于应付保自身。

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献忠诚。

有句老话这样说:"柔软东西吃下肚,刚硬东西往外吐。

"与众不同仲山甫,柔软东西他不吃,刚硬东西偏下肚。

鳏夫寡妇他不欺,碰着强暴狠打击。

有句老话这样说:"德行如同毛羽轻,很少有人能高举。

"我细揣摩又核计,能举起唯有仲山甫,别人爱他难相助。

天子龙袍有破缺,独有仲山甫能弥补。

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马力强劲。

车载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

四马奋蹄彭彭响,八只鸾铃声锵锵。

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齐城赴东疆。

四匹公马蹄不停,八只鸾铃响叮叮。

仲山甫赴齐去得急,早日完工回朝廷。

吉甫作歌赠穆仲,乐声和美如清风。

仲山甫临行顾虑多,宽慰其心好建功。

注释1.烝:众。

物、则:严粲《诗缉》谓"天生烝民具形而有物,禀性而有则"。

2.秉彝:常理,常性。

懿:美。

3.假:至。

4.仲山甫:人名,樊侯,为宣王卿士,字穆仲。

5.式:用,效法。

6.若:选择。

见《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赋:颁布。

7.辟:君,此指诸侯。

8.缵(zuǎn):继承。

戎:你。

王躬:指周王。

9.出纳:指受命与传令。

喉舌:代言人。

10.外:郑笺谓"以布政于畿外"。

爰发:乃行。

11.肃肃:严肃。

将:行。

12.若否:好坏。

13.解(xiè):通"懈"。

一人:指周天子。

14.茹:吃。

15.矜:老而无妻。

强御:强悍。

16.輶(yóu):轻。

鲜:少。

克:能。

17.仪图:揣度。

18.袞(ɡǔn):绣龙图案的王服。

职:犹"适",即偶然。

阙:缺。

19.祖:祭路神。

业业:马高大的样子。

20.捷捷:马行迅疾的样子。

21.彭彭:形容马蹄声杂沓。

鸾:鸾铃。

22.骙(kuí)骙:同"彭彭"。

喈(jiē)喈:象声词,铃声。

23.徂:往。

遄(chuán):速。

24.吉甫:尹吉甫,宣王大臣。

穆:和美。

25.永:长。

怀:思。

赏析第一章颂扬仲山甫应天运而生,非一般人物可比,总领全诗。

接下去二至六章便不遗余力赞美仲山甫的德才与政绩:首先说他有德,遵从古训,深得天子的信赖;其次说他能继承祖先事业,成为诸侯典范,是天子的忠实代言人;再次说他洞悉国事,明哲忠贞,勤政报效周王;继而说他个性刚直,不畏强暴,不欺弱者;进而回应前几章,说他德高望重,关键靠自己修养,不断积累,因而成了朝廷补袞之臣。

诗人对仲山甫推崇备至,极意美化,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身负重任、忠于职守、攸关国运的名臣形象。

七、八两章才转到正题,写仲山甫奉王命赴东方督修齐城,尹吉甫临别作诗相赠,安慰行者,祝愿其功成早归。

全诗基调虽是对仲山甫个人的颂扬与惜别,但透过诗中关于仲山甫行事与心理的叙述,从中大体能体察到处于西周衰世的贵族,对中兴事业艰难的认识与隐忧,以及对力挽狂澜的辅弼大臣的崇敬与呼唤。

不难理解,本诗对仲山甫的种种赞美,是真实的、现实的,然而也不排除其中有某些理想化的成分,包含着诗人所代表的这一阶层的期盼。

本诗主要以赋叙事,开篇以说理领起;中间夹叙夹议,突出仲山甫之德才与政绩;最后偏重描写与抒情,以热烈的送别场面作结,点出赠别的主题。

全诗章法整饬,表达灵活,为后世送别诗之祖。

本诗语言也很有特色,尽管多用说理、议论,却不迂腐呆滞,这除了诗人的激情之外,还在于语言运用独具匠心,诗人多以民间俗语入诗,如表现仲山甫扶弱锄强的性格特征、赞美仲山甫重视修身立德,都是反用俗语来衬托,这比直说简洁、形象,又有理趣,说理中注进了诗味。

诗中一些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有的经后人使用或提炼,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如“小心翼翼”、“明哲保身”、“爱莫能助”、“穆如清风”等。

善用虚词与叠字词本是《诗经》的语言特点,本篇独特之处是“之”字的运用,全诗十二个“之”字,用于句尾的有九个,其中第六章连用五个“之”字收句,娓娓道来,委婉有致,起到了特有的抒情效果。

第十、八两章连用“业业”、“捷捷”、“锵锵”、“彭彭”、“骙骙”、“喈喈”等叠字词,铺叙送行场面的壮观和行动的迅捷,绘声绘色,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与节奏感。

本诗押韵复杂,除五、六两章用一韵外,其余各章皆用两韵,韵脚也变化不定,如第一章则、德为韵,下、甫为韵;而第二章德、则、色、翼、式、力为韵,若、赋为韵;第三章考、保为韵,舌、发为韵;几乎无规则可循,后五章也是如此,译诗尽可能保留原貌。

题解:女子在城阙盼望情人到来。

原文译文注释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④在城阙兮。

⑤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①子:男子的美称。

衿:即襟,衣领。

②嗣音:传音讯。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诗经·王风·黍离》赏析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

“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都借景起兴,弓瑟出第三、四句浪子彷徨不忍离舍家园远去的描述,后四句以旁人对“我”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并以呼天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有个别字句有变化。

第二句尾的不同字:“苗”、“穗”、“实”,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浪子长期流浪而不知所归。

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浪子长期“行迈”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伤,其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

《诗经·邶风·柏舟》这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诗。

全诗共五章三十句。

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

这两句是虚写,为设想之语。

用柏木做的舟坚牢结实,但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

这里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

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

饮酒邀游本可替人解忧,独此“隐忧”非饮酒所能解,亦非遨游所能避,足见忧痛至深而难销。

次章紧承上一章,这无以排解的忧愁如果有人能分担,那该多好!女子虽然逆来顺受,但已是忍无可忍,此时此刻想一吐为快。

寻找倾诉的对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谁料却是“不可以据”。

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

自己的手足之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既不能含茹,又不能倾诉,用宋女词人李清照的话说,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词)。

第三章是反躬自省之词。

前四句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

“威仪棣棣。

不可选也”,我虽不容于人,但人不可夺我之志,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决不屈挠退让。

读诗至此,不由人从同情而至敬佩。

那么主人公那如山如水的愁恨又是从何而来呢?诗的第四章作了答复:原来是受制于群小,又无力对付他们。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是一个对句,倾诉了主人公的遭遇,真是满腹辛酸。

入夜,静静地思量这一切,不由地抚心拍胸连声叹息,自悲身世。

末章作结,前两句“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于无可奈何之际,把目标转向日月。

日月,是上天的使者,光明的源泉。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司马迁语),女子怨日月的微晦不明,其实是因为女子的忧痛太深,以至于日月失其光辉。

内心是那样渴望自由,但却是有奋飞之心,无奋飞之力,只能叹息作罢。

出语如泣如诉,一个幽怨悲愤的女子形象便宛然眼前了。

那么女主人公是怎样的人呢?小人又何指呢?各家之说中,认为女主人公是贵族妇人,群小为众妾的意见似乎比较可取。

全诗紧扣一个“忧”字,忧之深,无以诉,无以泻,无以解,环环相扣。

五章一气呵成,娓娓而下,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

诗人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的运用更是生动形象,“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

不可卷也”,几句最为精彩,经常为后世诗人所引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