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主要通过激趣引题、自学探究;解疑导拨、独立探究;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重视过程、培养能力五个步骤来完成。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
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才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学习方式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
然而,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而深入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则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那么,在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呢?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
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人口。
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
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四(二)班有男同学32人,女同学24人。
体育课上,李老师要把28个实心球分给男女同学,让他们分成两大组进行练习,可以怎样分?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探究的问题。
二、解疑导拨、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有法可循,让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准备1平方厘米的纸片15个,课上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操作: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面积是多少?并观察、思考:沿长摆能摆多少个?沿宽摆能摆多少个?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探索测量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想一想:如何去测量?由于每个学生手中只有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5个,就是四人小组合起来也不够摆,怎么办?这就创设了一个学生先讨论如何去量,然后再去动手测量的氛围。
我启发学生用操作中形成的表象,寻找到了最简便的方法:沿着长边和宽边分别摆一排,就能测量出它的面积。
(3)讨论:每个长方形所含平方厘米数(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有什么关系?(4)归纳: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这样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
三、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
这三种形
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
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
最多不超过十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
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
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
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1、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2、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
之后再给出一些提高性的练习,让学生探究特殊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如:
图一图二图三
四、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
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
为此,在设计练习时要特别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复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并布置课外作业:你可以去调查一下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实际是怎样包装的,了解厂家为什么要这样包装?
五、重视过程、培养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学习必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探究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
如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以往常常是教师直接演示周长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照着这个方法,用公式去套去算。
这样学生虽然知道了计算方法,但没有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缺乏自身对这知识的感悟、体验过程,因此不可能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到篮球场走一圈,弄清什么是球场的周长,再让学生分小组汇报测验的方法及计算周长的结果。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只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才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