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标准《铸造绿色工厂评价要求》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机械行业标准《铸造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制定任务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下达,行业标准修订计划(工信厅科[2019]195号,计划号为:2019-0678T-JB),项目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铸造协会、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本标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计划完成年限2020年。
2、主要工作过程起草阶段:计划下达后,根据机械行业标准制定任务的具体要求,通过公开征集、择优选择等方式,于2019年7月,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工作组的专家主要来自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机第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钢集团永通球墨铸铁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国铭铸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月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等研究单位和铸造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
首先,确定项目的整体工作计划及主要技术内容,广泛收集项目相关国内外标准和技术资料,进行大量的工艺技术分析对比、资料查证、调查研究以及必要的试验验证工作。
2019年7月形成了标准草案(工作组1稿),并发送至有关单位和专家征求意见,根据有关修改意见,工作组于2019年9月18日召开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对草案进行了讨论;根据修改意见和建议,对标准草稿进行了补充、修改,于2019年9月下旬形成了标准草案(工作组2稿),并发送至有关单位和专家征求意见。
针对有关单位和专家的修改意见,工作组组织两次专家通过专题会议研究分析,于2019年10月13日形成本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1、标准编制原则协调一致:评价总体结构与GB/T 36132《绿色工厂评价通则》提出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通则要求基本保持一致,按基本要求、基础设施、能源与资源、产品与工艺、环境排放、绩效等6个一级指标展开。
突出行业特色:在国家标准《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基础上,突出铸造行业特色,重点关注铸件生产的基础设施、产品工艺、综合绩效等特点,提出符合铸造行业的评价要求。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评价指标选取有代表性的、能反映“节能”、“降耗”、“减污”和“增效”等有关绿色生产制造的指标,可以量化的指标宜采用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指标主要根据国家有关推行绿色生产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政策、资源环境保护政策规定以及行业发展规划选取,不宜量化的内容,采用定性评价。
2、标准主要内容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铸造绿色工厂的总体架构,评价要求、评价方案、评价程序、评价报告及评价指标体系。
标准适用于铸造绿色工厂建设与评价。
可用于企业自我评价、第二方评价或第三方评价。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考虑到标准间的协调一致,避免标准篇幅过大,本文件引用了下述现行标准:GB/T 7119-2018 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GB 8959 铸造防尘技术规程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9078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T 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327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T 18916(所有部分)取水定额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 24789 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 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612—2012 机械产品绿色制造术语GB/T 28613 机械产品绿色制造工艺规划导则GB/T 29115 工业企业节约原材料评价导则GB/T 31206 机械产品绿色设计导则GB/T 32150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 36132—2018 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 32161—2015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 50878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GB XXX 铸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报批)JB/ T 11995-2014 铸造企业清洁生产综合评价方法RB/T XXX 机械行业铸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已报批)2.3 术语及定义为在本标准中不引起歧义,保证标准中涉及到的关键术语具有明确的含义,本标准中引用的现行能耗限额、环境排放等标准中的术语以及GB/T 5611中规定的术语和定义。
另外,根据标准的需要,在该部分改写了通则中关于绿色工厂定义的术语。
2.4 总则本部分对铸造绿色工厂总体框架和铸造绿色工厂的评价范围给出了规范。
2.5 评价要求本条款是标准的核心内容。
规定了铸造绿色工厂评价的主要要求。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要求两大部分。
基本要求包括应满足的安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管理体系、强制性能源环保标准等方面的要求;评价指标应包括基础设施、能源与资源、产品及工艺、环境排放、职业健康、绩效等六类一级指标,在每项一级指标设置若干个二级指标。
基本要求是绿色工厂需要达到的最低要求,主要包括合规性要求、管理体系要求和工厂要求。
合规性要求从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无事故,相关方环境要求承诺等对工厂进行了规定,在与通则要求保持一致的基础上,铸造行业基本要求增加了铸造行业升级版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工厂要求从管理组织机构、中长期规划、教育与培训、法规政策标准更新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基础设施要求分别从建筑、照明、专用设备、通用设备、计量设备、环保设备和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其中,铸件生产企业中,专用设备是最主要环节,依据原工信部2013年第26号文《铸造行业准入条件》的相关规定,标准中对专用设备进行了明确规定。
计量设备方面提出,熔炼工序能源使用应实现单独计量。
环保设备和设施方面提出,工厂宜按照GB/T 28617的要求配备污染物处理设备。
能源与资源要求分别从能源投入、资源投入和采购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能源投入分别从优化用能结构、主要熔炼设备方面进行了规定。
资源投入分别从取水定额、材料选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采购方面从供应商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产品及工艺要求分别从产品生态(绿色)设计理念、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工艺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突出铸造行业生态设计产品的特性。
对产品设计提出了满足GB/T 31206的要求的规定。
环境排放要求分别从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水体污染物、固体废物排放、噪声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其中大气污染物排放中,明确了更严要求的规定。
职业健康要求分别从通风除尘、职业安全卫生两方面进行了规定。
绩效要求分别从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经济技术指标化等六大方面进行了规定。
用地集约化方面提出了厂房的容积率、单位用地面积产能的指标;原料无害化方面对绿色物料选用给出了规定;生产洁净化方面提出了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指标;废物资源化方面提出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水回用率、旧砂再生回用率、工艺出品率和毛坯利用率(加工余量)的指标;能源低碳化方面提出了综合废品率和主要熔炼设备的能耗的指标;经济技术指标化给出了近三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和铸件一次检验合格率两个指标。
2.6 评价方案2.6.1 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1)本部分为企业自我评价、第二方评价或第三方组织评价的主要依据。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要求两大部分。
评价指标包含基本要求、基础设施、能源与资源、产品及工艺、环境排放、职业健康与企业管理等7个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和具体评价要求。
基本要求为工厂参与评价的基本条件,不参与评分;其他6个方面为具体评价要求,通过评分判断工厂满足要求的程度。
(2)具体评价要求分为必选要求和可选要求,必选要求为要求工厂应达到的基础性要求,同时根据不同工厂的水平情况对必选要求设置了分级,以满足最低水平为基础条件,工厂不满足必选要求最低水平不能评价为绿色工厂;可选要求为希望工厂努力达到的提高性要求,具有先进性,依据受评工厂的实际情况确定可选要求的满足程度。
具体评价要求共计94项,其中,一票否决项:9项,必选要求78项,可选要求12项,加分项1项。
(3)评价采用指标加权综合评分的方式,各指标加权综合评分的总分为1000分。
当本标准中必选条文不适用于申请评价的工厂时,该条不参与评价,并应计满分。
铸造绿色工厂评价各一级指标权重系数为:——基本要求(5.1)采取一票否决制,应全部满足;——基础设施(5.2)175分;——能源与资源(5.3)250分;——产品及工艺(5.4)230分;——环境排放(5.5)225分;——职业健康(5.6)70分;——企业管理50分。
其中,绩效(5.7)的相关指标合理并入到基础设施(5.2)、能源与资源(5.3)、产品及工艺(5.4)、环境排放(5.5)、职业健康(5.6)和企业管理的条款中进行考核。
2.6.2 评价方式绿色工厂评价可以是企业自我评价,也可由第二方或第三方组织实施。
当评价结果用于对外宣告时,则评价方至少应独立于工厂、具备相应能力的第三方组织。
同时对评价事项进行了说明。
2.6.3 评价程序对实施评价的组织(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的评价程序进行了规定,包括但不限于评价准备、组建评价组、制定评价方案、预评价(适用时)、现场评价、编制评价报告、技术评审等。
2.6.4 评价结果对综合评分的计算方法和综合评价等级判定给予了说明。
表1 综合评价等级判定水平表2.7 评价报告对评价报告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
3、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此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依据工信部下发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落实《中国制造 2025》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战略任务,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提升工程而建立的综合标准化体系,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与《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工信厅节〔2014〕149 号)相互补充。
该《指南》分析了国内外绿色制造政策规划要求、产业发展需求和标准化工作基础,将标准化理论与绿色制造目标相结合,提出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梳理了各行业绿色制造重点领域和重点标准,为成套成体系地推进绿色制造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基础,是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有力手段。
中国铸造协会针对铸造绿色工厂的规划、设计、绿色化评价等制定了团体标准《绿色铸造企业评价规则》,但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本项标准的制定,将引导铸造产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促进铸造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盲目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推进我国从世界铸造大国向铸造强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