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新课改反思.doc

高中政治新课改反思.doc

高中政治新课改反思
高中政治新课改反思(一)
自教育部2001年6月19日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至今已经四年多。

而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为标志,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也随之展开。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要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要求变革高中的课程体系,提出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

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

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

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今日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

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涉及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

各学科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出台相应的对策,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

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当前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高中政治新课改反思(二)
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就是课程内容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这对于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生活,关心学生生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且学会善于搜集与教材知识相结合的来源于社会生活、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各种素材,更要整合以上这些课程素材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信息。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打破了原来的严谨的知识体系,增加了不少的图画;设计了不少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共同研究,但是这些例子却不见得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

每一个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关注的是人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即人与文化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关注的是人的心理经验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关系,但课堂40分钟很难达活动应有的效果。

如果课后完成工作,学生的活动安全性、学习的资源也难以得到保证。

从课程目标的人生规划能力,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原则,再到课程结构的多样化、有层次,以及课程实施中的选课指导制度,个人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和学分制管理制度,均体现出学会选择的理念。

我国所采用的是上述综合性选择的路向。

走向校本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学研究、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等,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抑或说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观察角度。

其本质是确立:教师即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教师的研究具有独特价值,且教师的研究与教学是一体化的。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有一番作为,然而课程开发的目标是什么,开发的一门课程的价值是什么,怎样定位老师的工作量和其待遇等。

新课改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

高中政治新课改反思(三)
新课程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终身发展的素质。

在这种要求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的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需要掌握那些知识与技能,还是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学习,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计划地帮助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的目的,教学生学会多种学习技巧及思维方法,授予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一些知识进行合作与探究,就更加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事先准备),通过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来共同完成,这种双方的互动合作、探究的活动需要有一个指导者显得更加重要。

因而也需要教师在充当指导者的同时学会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目标。

合作学习形式化。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
学习方式,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新课改的标志,似乎无之便不是新课程。

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

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课堂异常地活跃。

学生能独立完成时让学生合作,能够自主时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直接告诉结论;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

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在哪里?如果个人效率比一起学习要高,为何还要合作?专业人士提出质疑。

教学手段现代化。

近段时间也听了不少示范课,看了不少研讨课,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其间,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一节课下来声色并茂,热闹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势;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其效果如何?还值得商榷。

多媒体确可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可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并不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就是优质课,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传统的教学工具就有课改新精神。

表扬模式化。

新课程倡导多鼓励学生,正是基于这种考量、出于这种理解。

哪怕学生只有一点成绩,就要表扬;只要一小点进步,也要鼓励。

学生初时会对表扬感到激动,得到激励。

久而久之,他们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

没有鼓励,缺了表扬,学习不再是他们自愿的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