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脾:即调补脾脏。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
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疢难:此指疾病。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外治方法。
语声寂然:形容病人安静无声。
喑喑然:形容病人语声低微而不清澈。
啾啾然:形容病人语声细小而长。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卒厥: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
多由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的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六微:言六腑也。
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妇人三十六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清便自调: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痼疾: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
此指病邪相结合,即疾病的癥结所在。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其脉如蛇:痉病误汗后出现沉伏不利的一种脉象。
卧不着席: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之意。
齘齿:上下牙相摩切磋有声。
湿痹:痹,闭也。
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的外治法。
日哺所:下午3到5时左右,也有认为指傍晚左右。
中喝:伤暑。
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
宗,本也。
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所致,临床表现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
咽喉部腐蚀为惑;前后二阴溃烂为狐。
目四眦:两眼的内外角。
阴阳毒:由感受疫毒所致,临床以发斑,咽痛为主症,属急性热病范畴。
风发:风,泛指邪气。
风发,是感受风邪而发热。
以饮食消息止之:指适当的饮食调理。
癥瘕:腹中积聚痞块的统称。
癥指腹中有块坚硬不移;瘕言腹中痞块,时聚时散。
疟母:指日久不愈的疟疾,是邪气与痰血结于胁下而形成癥块的一种病症烦冤:谓心中烦闷不舒,难以言状。
《说文,兔部》:“冤,屈也。
”段注:“屈,不伸也。
”瘅疟:瘅,热也。
瘅疟是阳热炽盛,表现为但热不寒的一种疟病。
消铄肌肉:铄(音shu6)。
指阳热之邪灼伤阴液,耗损肌肉。
牝疟:牝,原本作“牡”。
今据《外台秘要》引《伤寒论》原文改。
医方考》云:“化,阴也。
无阳之名,故多寒名牝疟。
”李彣曰:“凡人身以热为阳,寒为阴,物以阳为牡,阴为牝。
此因寒多阴胜,故名牝疟。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㖞斜为其特征,多因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
半身不遂:指病人的左侧或右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统指外邪;泻,外出。
即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邪气反缓,正气即急:受邪的一侧筋脉肌肉失去濡养,废而不用,呈现弛缓状态;无病的一侧筋脉肌肉能发挥正常的功用,相对表现为紧张状态。
㖞僻不遂:指口眼㖞斜,不能随意运动。
即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瘾疹:即风疹块等一类疾病,因风湿郁于肌表所引起。
又可解释为时发时止的皮疹。
历节病:是以骨节疼痛遍历关节,痛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其病机与肝肾不足,风寒湿邪闭阻经脉有关。
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历节黄汗出:此指历节病的关节痛处溢出黄水,为一并发症状,故曰“历节黄汗出”。
与黄汗病的汗出色黄,遍及全身者不同。
四属断绝:四肢肌肉得不到气血充养。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病名。
以肢体局部麻木为主症,由气血不足,加被微风所引起。
《素问。
五脏生成》云:“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即指此而言。
阴阳俱微:指营卫气血皆不足。
《广韵•八微》:“微,少也。
”引申有“不足”之意。
风痹:是以肌肉顽麻、疼痛皆有,而以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平人:这里是指外形上看好象无病,其实是内脏气血己经虚损的人。
即《难经》所谓“脉病形不病者”。
面色薄:指面色淡白无华。
目瞑:瞑,与眩通用,目瞑即目眩,两眼昏花的意思。
手足烦:即手足心烦热,为五心烦热的表现之一。
酸削:削,音义与消通。
指两腿酸痛消瘦。
痹侠背行:侠同夹,指脊椎两旁有麻木感。
马刀侠瘿:结核生子腋下名马刀,生于颈旁者名侠瘿,二者又可统称为瘰疬。
虚劳:是由多种劳伤所致的脏腑阴阳气血虚弱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与后世所说的肺痨不同。
里急:指腹部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
风气:泛指病邪,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入侵人体,能引起多种疾病。
两目黯黑:谓白眼球呈青暗色。
或谓自觉视物暗黑不清,二者皆为癖血内停症状之一。
又,黯黑,同义复词,《说文•黑部》:“黯,深黑也。
”两目黯黑指两目眶际周围呈现黑色而言几(shu舒)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丰,伸颈欲飞而不能飞之态。
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俯卧转侧不能自如。
日晡所:晡,即申时。
指下午3—5时左右。
暍(ye椰):《说文》:伤暑也;《玉篇》:中热也。
鸠眼:鸠,鸟名,俗称斑鸠,其目色赤。
四眦:眦,即眼角,四眦,指两眼内外角。
烦冤:心中烦闷不舒,难以名状。
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四属断绝:四肢得不到气血营养。
魁羸:是形容关节肿大。
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脱离一样。
温温: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郁不舒。
干血:指瘀血之日久者,多是因虚致瘀,与《伤寒论》之“蓄血”证不同。
胠:《说文》:亦(古腋字)下也。
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鹜溏:鹜即鸭。
鹜溏,指如鸭的大便,水粪杂下。
黧黑: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韵诠》云:“黧,色黑而黄也。
”黧黑,谓面色黑而晦黄。
泄风:指风疹身痒的病机,是卫气排泄风邪外出的象征,故曰“泄风”。
晬(zui醉)时:即一周时,又称一昼夜。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2.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1.治未病(已病防传)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14.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百合孤或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名百合病①★概念: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俱受其累。
百脉---泛指全身血脉一宗---宗于心肺症状:意欲食复不能食,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口苦,小便赤,脉微数治法:润养心肺,滋阴清热方药:百合地黄汤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2.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4.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6.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7.百合病渴不差者,瓜蒌牡蛎散主之。
狐病10. 狐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开,卧起不安,蚀於喉为,蚀於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於上部则声暍,一作嗄。
甘草泻心汤主之。
外治法 11.蚀於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12.蚀於肛则,雄黄熏之。
酿脓证治 13。
病者脓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阴阳毒病14.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15.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单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2.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賊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口呙辟不遂。
邪在於络,肌肤不仁;邪在於经,即重不胜;邪在於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结节病肝肾不足,水湿内侵4.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风湿历节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名血痹病②★轻病因病机:内为卫阳不足,外为风邪诱发,血行不畅症状:骨弱肌肤盛,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脉微为阳微,涩为血滞。
治法:针刺法导引阳气,使气行则血行。
重病因病机:素体不足,以阳气不足为主症状: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身体不仁(局部麻木),如风痹状(轻重者有酸痛感)治法:益气以通阳,和营以行痹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虚劳病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1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气血亏虚虚劳不寐 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问虚劳的证治(自己写)《金匮》论治虚劳病共计七个方证。
1.其中有六个方正与脾、肾虚损关系密切。
①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薯蓣丸证皆与脾胃虚损有关。
建中的意义在脾胃之气;薯蓣(山药)独重,又因用四君为佐,亦以补脾益气为主。
②肾气丸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黄虫丸证皆与肾脏虚损有关。
肾气丸—补脾肾气;桂枝~-- 调和阴阳、固肾摄精,主治在肾;大黄~-- 干地黄十两为君用量重于数倍,益肾滋阴。
2.证型分类方面,虚劳属于阳虚、阴虚、阴阳两虚者有肾气丸(气虚)、酸枣仁汤证(阴虚)、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阴阳两虚)。
3.虚劳兼挟证有薯蓣丸证、大黄zhe虫丸证。
薯蓣丸证—虚劳挟风证,气血不足兼挟风邪所致;大黄虫丸证—虚劳不足,经络气血受阻,干血内结所致。
4.治则方面,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三者属于甘温扶阳的范畴。
更多考试重点、资料、习题、课件欢迎登录张江大学城论坛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肺痿:是肺气痿弱不振,以多唾浊沫和短气为主证,分虚热河虚寒两种证型。
虚热 10.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虚寒 5.肺痿吐涎沫而不欬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