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展心里辅导的重要意义

开展心里辅导的重要意义

开展心里辅导的重要意义一、什么是心里辅导心理辅导就是采用一些相对便捷、专业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心灵,感受真我,让学生获得成长、成功的力量。

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在这一时空中,你可以逐层褪下繁重的装束,可以放心地没有干扰地去看自己,去思考自己,可以全神贯注直抵心灵深处!二、心里健康的标准(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呢?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方面)逐条能举例阐述效果更好1、认识正常,有正确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2、情绪健康,能自己合理处理学习、生活中产生的种种不良情绪。

3、意志健全,能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4、行为适度,能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5、人际关系和谐,能正确处理男女生交往、学生和老师交往、学生与家长交往、学生与社会交往等问题。

6、社会适应良好,能正确辨别是非,接受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7、自我观正确,不以自我为中心,拥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操,能融入班级体,融入社会。

8、人格发展健全,有纯正的品质和高尚的灵魂。

三、当今学生的心里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的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呢?就现在的中学生而言,是因为他们身上存在许多的困惑。

首先是学习的困惑,特别是初三的学生,他们的课业重,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而喘不过起来。

有的同学能咬牙坚持挺过来,有的同学便会选择放弃。

一旦选择了后者,他们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显得整天无所事事。

这时候,他们很有可能偏离航向,去做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

甚至堕落、蜕变成社会流氓。

其次是智力开发的困惑,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开发存在着各种差异。

有的学生接受能力非常好,老师的讲解能迅速理解并掌握;有的学生接受较慢,但他很勤奋,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也能把问题解决;但还有的学生却反映迟钝,心中也非常渴望能自己解决问题。

于是学习上的困惑也随之而生,这个时候是学生最希望得到帮助的时候,但他们往往担心别人笑话而不敢问老师,问同学。

因此学习上的困难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他们就也会选择放弃。

再次是青春期的心理困惑,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正处于青春萌动期。

他们充满了对异性的好奇,总想尝试和异性接触。

早恋现象在中学生中越来越多,男女生心中都充满对未来的幻想,认为他们正处于所谓的“幸福”中。

(我这里的幸福是带有双引号的)一旦美梦成空,失恋的痛苦让他们幼小的年纪无法承受。

开朗的学生会一笑泯恩仇,内向的学生可能就会走极端。

第四是人际交往的困惑,这个社会发展速度太快,社会化的各种信息冲击着现代中学生的大脑;大量的凶杀、暴力、色情的书刊、杂志以及音像制品腐蚀着他们的心灵;更有社会上许多不法份子把罪恶的毒手频频伸向纯真、年幼的中学生。

这让现在的中学生无法正确判断是非、无法正确把握航向,面对这些诱惑他们感到人际交往的茫然。

第五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困惑,现在的中学生有的自小就卷入了邻里不和、父母离异、父母双亡等情感旋涡,年幼的他们便要承受许多成人都无法承受的情感压力。

这样的学生要比其他任何学生都渴望得到关爱、呵护和帮助。

所以心里健康辅导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国际竞争与合作日益紧密,科技与人才竞争不断升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着,社会竞争力也逐渐增强,沉重的心理压力不知不觉间渗入了儿童的领域,给儿童的身心健康蒙上了一层阴影。

儿童的心灵是稚嫩的,脆弱的,承受能力也远不及成人。

近年来学生自杀、出走的事件屡见报章正是一个信号,证明了在校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

关注一下媒体,我们会发现很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如香港8岁小学生默写不及格跳楼自杀;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一良种场小学的两名小学生,因为迟到受到老师批评之后,喝下农药自杀身亡;兰州九岁小学生学电影情节自杀……目前,我国的心理疾病人群中三分之一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的,据报道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在全市8个区、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中的最新调查显示上海中小学生5.85%想过自杀。

由此我们认为如果现在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那么悲剧还将更多地上演。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能不引起重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

抽样调查学校中高年级189名学生当中发现学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相当大,超过35%的学生认为读书后为的是赚大钱,更有甚者认为是替父母或老师才学习的;对于学习过程中约有10%出现厌学问题;而在人际关系的选项上问题也相当突出。

总结心理调查发现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

究其原因,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老师的教育方法等。

这也反映出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如何在家庭和学校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呢?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块误区。

儿童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许多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不良所致,并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学校的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智育中心论”等错误的家教观念。

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养成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固执等个性,使之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把聪明、有知识、学习成绩好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作为父母应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依我看,作为父母的家长首先要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互相谦让,建立起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尽可能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多给孩子温情,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和言语交流,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方式上力求民主,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还要信任孩子,尽力满足孩子独立性的需求。

但教育爱抚孩子要适度,不能演变成溺爱,而且家庭成员教育要求要统一,教育步调要一致,免得孩子左右为难。

如此建立的温馨家庭,能极大的改善亲子关系,有利于小孩子的教育成长。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班主任作为中队辅导员,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适当兼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达到有利于心理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有利于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心理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的心理健康知识是缺乏的。

但各班的心理教育发展参差不齐,专职、兼职心理教师匮乏。

心理咨询室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式单调等。

我们深深地明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是与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

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目标性原则;2.现实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差异性原则;5.活动性原则。

“五项原则”是心理教育的总体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实施呢?围绕着课堂、课后和课外,我们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老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学地有效地实施。

一、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抽样调查中发现超过10%的学生不主动回答提问,约8%的学生不准时完成作业或缺交作业反映学生对学习兴趣出现偏差。

老师作为知识的施教者,在课堂的教学中应将心理教育付诸于其中,以达到科学施教,从而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

其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参加学习。

教师提问时对学生的态度,包括面部表情、目光、动作、语言等,对学生发言的情绪有着很大的刺激作用,教师应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消除学生对回答(或提问)问题的恐惧心理。

其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在关键时刻把问题提出来,下“及时雨”,当学生思维犹如平静的湖水时,用提问巧设疑难,造成悬念,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当学生思维处于“十字路口”欲进而不知方向时,用提问引导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当学生的思维在“爬坡”欲上而乏力时,用提问巧妙点拨,以减小难度,鼓舞信心。

其三、巧设问题和因人施问。

提问的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智能,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太难,学生茫然无头绪,学习吃力;太易,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巧设问题,这样就像攀登高山一样,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个个问题,把学生的思想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这样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教师要设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千万不能把提问的眼光只注意几个尖子生,为了“一枝独秀”而忽略了“满园春色”。

其四、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即使有些学生的回答不甚全面完整,但毕竟经过了一番思考,哪怕有微小的闪光点,教师都必须加以肯定和表扬。

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体验学习的愉悦,增强学生的信心,千万不要讽刺挖苦学生。

总之要运用好提问这一重要教学手段,要使提问更富启发性,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智能得到发展,变得更聪明。

利用课堂有限的每一分钟,使学生乐于其中,自然而然地,学生对课堂、对学习的学科感兴趣了,功课的问题就得到解决。

二、课后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对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后活动中,以减少学生之间隔阂,特别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有很大的好处。

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学生通过玩游戏,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