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 人有阴阳,即为气血,气血充足,百病不生。
3. 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4. 肾,先天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
阴,通于冬气。
5.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入络。
久病及肾,肾好则百病不生
6.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
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7.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
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
9.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10. 《针灸大成》:“艾炷又加杂药而成,其药多为温热芳香之
辈,药有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其补阳主力更著。
11.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纯阳之性、通
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以之灸火,具回阳、理气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