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的“三极”人与动物的区别,除了人有感情、有理性之外,人一生下来就有了社会性。
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单一的,纯粹的,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则是复杂多变的。
那么,人是如何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呢?在人类的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自然界的力量非常强大,洪水猛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唯有依赖于群体——只有存在于群体之中才能有生存的机会。
由于交通不便及信息传输手段的局限性,人类在不同的区域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多样化文化。
一代一代的人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虽然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其功能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组织、协调、分配各民族所拥有的各类资源。
文化是如何组织、协调、分配各民族所拥有的各类资源呢?人首先是一个个个体;其次,人是属于群体的。
当每一个个体都能独立生存下去时,群体对他来说就失去了意义。
正是因为他无法离开群体,他才与另外一些个体组成了群体。
而群体存在的基础就是组成特定群体的人们共同拥有可以共享的文化资源。
我是谁?我去做什么?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文化中的首要关系,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文化之所以存在的首要前提。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切文化的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因为,在野蛮人向文明人进化的过程中,个体状态下的“人”就像是野兽一样,是必须要被驯服的——当个体人真正融入群体之中,人类才真正地进入了文明时期。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被人们广泛地忽视,正是由于现实中没有人认为他应该离开群体而存在。
换句话说,离开了群体,个体人将什么也不是。
正是这个看起来不是什么“问题”的问题,决定了每个个体人的命运,决定了特定群体的命运,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最终也将决定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是怎么回事呢?由于物质的短缺,人类文化最初主要是起着如何分配有限物质资源的功能,当阶级社会产生之后,文化主要起着如何维持群体内部少数人对物质的占有关系。
文化以神话、宗教、哲学、政治等核心结构来引导、规范、约束每一个个体人的行为。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按照文化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为依据,我们可以将人类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文化倾向于强化个体的利益,明确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保障每个个体的基本利益。
我们把这种文化称为个体文化极。
文化倾向于强化群体利益,强调个体利益完全服从服务于群体利益,群体意志至高无上。
我们把这种文化称为群体文化极。
文化倾向于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重视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与秩序。
我们把这种文化称之为个体与群体关系文化极。
纵观整个世界,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文化都无法超越这三极之外。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其间经历了许多变化。
本文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仅从当代世界的文化发展状况来分析世界文化的三极。
(一)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个体文化极个体意志。
文化从个体的欲望出发,以个体意志为基础,个体差异受到广泛尊重。
人权至上。
文化崇尚个体自由,个体的“私权”神圣不可侵犯。
社会政治结构:个体人是相对独立的,人人平等享有国家公权,不需要别人或者某个群体为其代言。
知识体系:宗教、哲学、科学是独立的,科学独立于宗教与政治之外。
求异存同的价值取向:文化从最低的限度上对个体人的行为进行全面细致的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法律规章等社会行为规范。
除了文化约定的共同价值外,个体自身的价值受到承认和尊重。
由于“要求的标准”不高,人们很容易就能做到。
同时,社会坚持公平正义,法权至上,有罪必惩。
通俗地说,文化只是规定了那么几条,你遵守就可以了,如果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其他的一切“悉听尊便”。
从另一方面来看,个体人的权利是有限度的,文化从“恶”的观念出发来约束人的行为,其结果却是个体人的精细化管理导致了整个社会共同的“善”,此所谓“恶之花”。
个体的人只要不违反法律,骂总统都是可以的。
人们追求差异,却受到了共同意志的约束。
(二)以佛教等宗教文化为代表的群体文化极群体意志:文化以群体意志为基础,个体必须服从群体意志。
神权至上:人们信仰共同的神灵,神的意志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共同规范。
如印度种姓制度的维持,必然要以神的意志为基础,否则种姓制度的“合法性”将不复存在。
社会政治结构:神为民代言,宗教、政治合一。
关于神的知识是神圣的,其他一切知识都要为神学知识服务。
知识体系:哲学成为宗教的婢女,人文科学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独立性。
求同的价值取向:个体自由受到不同程度限制,每个人都必须按照神的意志去做,趋同性成了信仰宗教的人们几乎唯一的选择。
由于宗教大多产生于人类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历史阶段,物质相对短缺,宗教观念中少不了“禁欲主义”的教条。
宗教对于个体行为“要求的标准”过高,现实中的人们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做到完全符合神的意志——如果人们所有的行为都能按照神的意志去做,人差不多就成了神。
事实上,任何人都达不到神要求的那样,人只有撒谎、欺骗、造假。
于是,在神面前,人永远都是有罪的。
(三)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个体与群体关系文化极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以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明确了人在群体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王权至上:既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社会上必须存在着能够对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
王权对形形色色的“关系”进行“宏观调控”,规范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
王权控制了全社会的大部分公共权力,如果王权能够得到公正使用,社会相对稳定,有益于社会发展;反之则危害公共利益,导致社会动乱。
社会政治结构:个体人的政治权利划分为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王权被绝对化。
个人权力由王权或者王权控制下的自上而下的权力体系代言,此所谓“为民做主”。
在现代社会,则选出部分精英为民代言。
政治随王权意志上下摆动,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如此精英政治必然具有强烈的人治色彩。
知识体系:哲学与宗教、政治三位一体,王权意志成为人文科学的中心。
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王权意志对于个体“要求的标准”显然也是很高的——如果人们完全按照王权意志去做,个人就没有了自己的利益,个体价值(私利)就很难实现。
于是,人们往往采取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
个体侵蚀群体利益是政治集团与利益集团的贯常行为。
拥有权力的人往往利用权力进行交易,公权私用,将本该用于公共的部分挪为私用。
权力的完全公正使用,便如“水至清则无鱼”的状态——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生活中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王权意志的运行体系如此,普通人民只有以伪装、欺骗、做假等方式,竭力争取个体在群体中的利益。
以上对世界文化的三极进行了具体分析。
如果将文化划定为一个坐标系,设个体价值为X轴,群体价值为Y轴,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三极文化的差异。
个体文化极强调个体价值的实现,组成群体的每一个个体都是饱满的,显然,由这样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其价值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如果我们按照西方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人格结构模型的分析,便能推理出这样的结论: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个体文化极体现了世界文化中的“本我”人格结构。
群体文化极强调个体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同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个体价值的实现,每个个体都是“干瘪”的,因而,由这样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其价值也最小化了。
很显然,由佛教等宗教文化为代表的群体文化极体现了世界文化中的“超我”人格结构。
个体与群体关系文化极强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群体关系总是处于相互折中调和之中,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都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从中可以分析出,由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个体与群体关系文化极体现了世界文化的“自我”人格。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个体文化极处于坐标系的第一象限;群体文化极处于坐标系的第三象限,个体与群体关系文化极则处于坐标系的中间位置。
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各民族以不同方式共同生存在蓝色星球上,创造出了不同的文化。
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与融合,人类不断打破狭隘的自我中心状态,从而逐步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融合。
当前,世界文化正处在加速融合之中。
人类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大融合,其根本原因在于,一切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关于“人”思想是一切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回望历史,正是由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拯救了中国,改变了中国,发展了中国;正是由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拯救了世界,改变了世界,发展了世界。
中国大一统的悲哀,正在于扼杀了文化多元发展的生机!西方文化汲取了希腊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领先于世界至今。
任何单一文化都不能救世界!这是一个在历史上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而欢呼吗?如果说,什么是人类文化的根本问题,那么,我们可以说,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共存是人类文化面临的根本问题。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存在的世界文化理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最爱。
我们热爱中国,热爱世界,热爱人类。
源于世界文化的“大爱”不正是生活在当今世界每一个人存在的曙光吗?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世界性的文化冲突中进行着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之中。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终于迎来了最为宝贵的战略机遇期。
设想一下,如果西方文化重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人的努力将面临付诸东流的可能性,中国有可能再次沉陷在历史的泥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