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煅法 (二)_药师考试指导/介绍,执业药师,医药学考试文章出处:学生大考试站 发布时间:2005-11-12蒸、煮、炼法为一类“水火共制”法。
一、蒸法(一)蒸制目的 便于保存,如桑螵蛸、黄芩、人参;有的药物蒸后性味改变,产生新的功能,临床适用范围扩大,如地黄、何首乌、大黄;有的药物蒸制则是为了便于软化切制,如木瓜、天麻、玄参。
(二)操作方法 将待蒸的药物洗漂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1~2h 以加速蒸的效果。
与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均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定,短者1~2h ,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要求反复蒸制(九蒸九晒)。
蒸制过程中一般先用武火,待“圆气”后改用文火,保持锅内有足够蒸气即可。
但非密闭容器内酒蒸时,要先用文火,防止酒很快挥散,达不到酒蒸目的。
(三)适用药物 清蒸——黄芩;酒蒸——肉苁蓉、山茱萸、女贞子;既可清蒸又可酒蒸——地黄、黄精;醋蒸——五味子;黑豆汁蒸——何首乌何首乌 有何首乌和制首乌。
生首乌苦涩性平兼发散,具解毒,消肿,润肠通便的功能,经黑豆汁拌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同时消除了生首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宜于久服。
制首乌,取生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润湿、置非铁质蒸制容器内,密闭,蒸或炖至汁液被吸尽,药物呈棕褐色时取出,干燥。
每100kg 何首乌,用黑豆10kg 煎汁。
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随着蒸制时间延长而减少游离蒽醌开始时增加,20小时后减少,二苯乙烯苷含量随蒸制时间增加而降低。
外观质量以蒸32h 为最好。
制首乌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和肝糖原积累作用,而生首乌无此作用。
黄芩 有黄芩、酒黄芩和黄芩炭。
生黄芩清热泻火力强,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以免伤害脾阳,导致腹痛;黄芩炭清热止血为主。
黄芩蒸制软化一般蒸至“圆气”后半小时,或煮沸10min ,闷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薄片,黄芩蒸制或沸水煮的目的在于使酶灭活,保存药效,又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
黄芩遇冷水变绿,就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可酶解黄芩中所含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两种苷元,即黄芩素和汉黄芩素。
其中黄芩苷元是一种邻位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定,容易被氧化而变绿,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苷已被水解。
地黄 有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和熟地炭。
鲜地黄清热、凉血、止血、生津;生地黄性寒,为清热凉血之品,具有养阴清热,凉血生津的功能;蒸熟地药性由寒转温,功能由清转补,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生地炭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虚损性出血,熟地黄有酒蒸(30kg/100kg )和清蒸两法,蒸至显乌黑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生地黄经长时间加热蒸熟后部分多糖和低聚糖可水解转化为单糖。
单糖含量比生地黄明显增加。
黄精 有蒸黄精和酒黄精(20kg/100kg)。
生黄精具麻味,刺人咽喉,一般不直接入药;蒸后增强补脾润肺益肾的功能,并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肾虚精亏;酒制能助药势,使之补而不腻,更好地发挥补益作用。
二、煮法煮法中,无论是清水煮(如川乌、草乌),甘草汁煮(如吴茱萸、远志),甘草、黑豆煮(如附子),还是用固体辅料豆腐煮(如藤黄、硫黄等),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珍珠豆腐煮主要是为除污。
煮法可先用武火后用文火,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
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
煮制一般温度小于或等于100℃,煮制时间一般短于蒸法,长于燀法。
藤黄有藤黄和制藤黄。
生藤黄有剧毒,不能内服,外用于痈疽肿毒,顽癣;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跌打损伤,金疮肿毒,肿瘤。
制藤黄常用豆腐制,每100kg藤黄,用豆腐300kg,煮或蒸3~4h,候藤黄全部熔化,取出,放冷,除去豆腐,干燥。
现代研究表明,各种制法中以高压蒸制法较佳。
川乌有生川乌和制川乌。
生川乌有毒,多外用,用于风冷牙痛,疥癣,痈肿;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扑剧痛。
制川乌,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h,或蒸6~8h,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
川乌有大毒,炮制的目的是为了保留有效成分总生物碱含量,而降低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
川乌炮制目的都是通过水和(或)加热方法来促进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和分解,或在炮制过程中脂肪酰基取代了C8—OH的乙酰基,生成酯碱,从而降低了毒性,若从减毒效果看,以蒸、煮等湿热处理方法去毒效果最好。
根据水降解毒的原理,可将川乌炮制工艺改为高压蒸制法来炮制。
附子有炮附片和淡附片。
附片、黑附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药。
生附片有毒,加工后降低毒性,便于内服;炮附片以温肾暖脾为主;淡附片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
炮附片:取砂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加入净附片,拌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砂,放凉。
淡附片: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
每盐附子100kg,用甘草5kg,黑豆10kg。
三、炼法炼制,是在沸水中短时间浸煮的方法。
主要目的有破酶保苷(如桃仁、苦杏仁),破坏毒蛋白(如白扁豆),同时也有利于分离种皮和种仁。
苦杏仁有苦杏仁,苦杏仁和炒苦杏仁。
苦杏仁有小毒,炼去皮,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炼杏仁擅于降气止咳,润肠通便,多用于新病咳喘,肠燥便秘;炒后可去小毒,并具有温肺散寒作用,多用于肺寒咳嗽,久患肺喘。
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是苦杏仁中含有的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
制品中的苦杏仁酶在炼制过程中因沸水煮烫破坏,故煎剂中苦杏仁苷的含量高于生品。
炼制条件,一般以10倍量沸水,加热5min为宜。
中药材的贮藏保鲜法中药材采收加工后,必须及时进行科学的包装、贮藏,才能保证其药效、质量和价值,否则,若包装贮藏不当,将使其出现虫蛀、霉烂、变质、走油、变味等腐败现象。
不仅失去药效,而且服用后还会产生毒副作用。
1、含挥发油类药材的贮藏:如细辛、川芎、白芷、玫瑰花、玳玳花、佛手花、月季花、木香、牛膝等都含挥发油,气味浓郁芳香、色彩鲜艳、不宜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受温度、湿度、氧气和光线的影响,将造成变色、走油、变味。
为此,此类药材宜用双层无毒塑膜袋包装。
袋中放少量生石灰、明矾、干燥的锯木屑、谷壳等物并扎紧后贮藏于干燥、通风、避光处。
2、果实、种子类药材的贮藏:如郁李仁、薏苡仁、柏子仁、杏仁、芡实、巴豆、木鳖子巴豆、莲子肉等药材含淀粉、脂肪、糖类、蛋白质等成份。
若遇高温则其油外渗、使药材表面出现油斑污点、引起变质、酸败和走味。
为此,此类药材不宜贮藏在高温场所,更不宜用火烘烤,应放在陶瓷缸、玻璃缸、瓶内或金属桶等容器内贮藏于凉、干燥、避光处。
有的则宜先用文火加热炒或用沸水烫氽等消毒灭菌后再装入容器内贮藏。
可防虫蛀和霉烂变质。
3、含淀粉类药材的贮藏:如明党参、北沙参、何首乌、大黄、山药(淮山)、葛根、泽泻、贝母等多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成分。
为此,宜用双层无毒塑膜袋包装扎紧后放在装有生石灰或明矾、干燥锯木屑、谷壳等物的容器内贮藏。
可防虫蛀、变质、霉烂。
4、含糖类药材的贮藏:如白艿、知母、枸杞子、玉竹、黄炳、何首乌、天冬、地黄、党参、玄参等药材,易吸潮而糖化发粘、且不易干燥,致使霉烂变质。
因此,这类药材首先应充分干燥,然后装入双层无毒的塑膜袋内包好扎紧,放在干燥的陶瓷缸、坛内,再放些生石灰或明矾、新鲜干燥的锯木屑、谷壳等物复盖防潮,然后密封贮藏。
含挥发性物质类药材的贮藏如细辛、川芎、白芷、牛膝、木香、月季花、玫瑰花、佛手花、代代花等药材多含挥发油,气味芳香浓郁,且色泽鲜艳,不宜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受温度、湿度、氧气和光线等因素影响,容易引起变色、走气、走油、质脆易碎。
这类药材宜选用双层无毒塑料袋,袋中放入少量木炭或明矾和花共同存放,置于避光、干燥处贮藏,或置于容器内密封贮藏,以防潮、防干燥走油、防虫蛀霉变。
中药材的干燥技术中药材仓库储存的实践证明,如果在一定条件下,将中药材的含水量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质量就不会发生异变。
如北方在气温30℃时,把红枣的含水量控制在12%~17%、党参11%~16%、苦杏仁6%~8%、北沙参12%~15%、黄芪11%~14%等时,在储存的过程中就不会发生质量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中药材“安全水分”,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使其安全储存,质量不发生异变的临界含水量。
因此,秋季采收加工后的中药材,必须及时干燥至安全水分限度,才能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目前,中药材的常用干燥技术有以下几种:一、日硒法这是大多数药材常用的一种干燥方法。
晾晒时,应选择晴朗、有风的天气,将药材薄薄地摊在苇席上或水泥地上,利用日光照明,同时要注意及时翻动,保证日光照射均匀。
秋后夜间,空气湿度大,要注意将药材收起盖好,以防返潮。
二、摊晾法该法也叫阴干法,即将药材放置于室内或大棚的阴凉处,利用流动的空气,吹去水分而达到干燥的目的。
该法常用于阴雨天气,或用于含有挥发油的药材以及易走油、变色的药材,如枣仁、柏子仁、知母、苦杏仁、党参、天冬、火麻仁等。
这些药材不宜曝晒,可于日光不太强的场所或通风阴凉处摊晾,以免走油、变质。
三、烘炕法此法是一种传统的、简便经济的药材干燥方法。
应用该法要事先在室内或大棚内垒一个或数个长方形火炕,火炕宽约1.5m,长度可根据药材多少而定,火炕下面每隔80cm 留一个能开关的小门以便添加燃料。
而后在其中放置一个火炉,火炉的火口处要架一块铁板,以防火苗上升,破坏药材,同时亦可分散热量。
炕垒到1.2~l.5m高时,每隔60cm 横放一根直径3~4cm的圆钢管,钢管上面铺放金属丝网,丝网上面再覆以泥巴,然后从泥巴以上再把火炕加高60cm即可。
最后点燃火炉,把火炕及覆盖的泥巴烘干,将药材依先大后小的层次置于炕槽内,但不要装的太满,以厚30~40cm为宜,上面覆盖麻袋、草帘等。
有大量蒸气冒起时,要及时掀开麻袋或草帘,并注意上下翻动药材,直到炕干为止。
该法适用于川芎、泽泻、桔梗等药材的干燥。
干燥过程要注意掌握火候,以免将药材炕焦,还要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对干燥程度的要求分别对待,有些药材不宜用烘炕法干燥。
四、烘房和干燥机烘干法该法适合于规模化的药材种植基地使用,且效率高、省劳力、省费用,不受天气的限制,还可起到杀虫驱霉的效果,温度可控,适用于各类药材,不影响药材质量,是一种较先进的干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