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山墙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 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 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则为单檐庑 殿顶。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甚至早于歇山顶。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 器、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汉朝的阙楼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 筑。 后来庑殿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 观。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但闽 东沿海地区的民居因为防风需要也会用平缓的庑殿顶。 在日本,庑殿顶多见于东日本,又有“东屋”的别称。 琉球传统住宅受闽东文化影响,也使用庑殿顶。 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古建筑,例如日本的东大寺大佛殿、正仓院,韩国景福宫的城楼。仿 古建筑例如台北国家戏剧院与大直忠烈祠,香港仿唐建筑志莲净苑的大雄殿等。
囤顶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屋顶略微拱起呈弧形,前后稍低、中央 稍高,房屋左右两侧山墙有的会凸出于屋顶,凸出部分会被砌成弧形。囤顶房 屋的排水效果较平顶佳,还可以防御风沙。主要是中国东北地区一带常用,由 于在冬天气候寒冷时常会下雪,这样设计的屋顶可避免过多的雪在房顶上堆积, 减少屋顶的载重量。
庑殿顶
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日语称寄 栋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中国是 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 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
盝顶
盝(lu 4声)顶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 下接庑殿顶。 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为盝顶,明、清两代也有 很多盝顶建筑。例如明代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就是盝顶。
台北车站屋顶从地面看为仿单檐庑殿 顶形式,实际为盝顶
卷棚顶
即卷棚式屋顶,又称元宝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卷棚顶是两坡出水,其特征在于前后两坡相接处没有明显外露的正脊, 而是成弧线曲面。根据左右山墙的悬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顶可分为 悬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顶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看作是 歇山、悬山、硬山的变形。 卷棚顶线条流畅、风格平缓,因此多用于园林建筑,在宫殿中也多用于 太监、佣人等所居的边房。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区建筑都采用了卷棚顶, 以表现此为离宫,和正式宫廷相区分。
歇山式十字脊顶的北京故宫角楼
盔顶
盔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 中,即宝顶。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 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盔顶多用于碑、亭等 礼仪性建筑。 南宋人所作的《宫苑图》(传为唐朝人所作)中就有盔顶建筑。现存最大的盔 顶建筑是湖南的岳阳楼。
颐和园苏州街的悬山式卷棚顶建筑
雁门关
攒尖顶
即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 尖”,是汉字文化圈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 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 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 攒尖顶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内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 内凹,则为盔顶。 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 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 等式样。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宫 的中和殿为四角攒尖,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山面有 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为了使屋顶 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 收山。
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 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是 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分类
山墙
简介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 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 又名九脊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 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 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 入母屋造。
样式
歇山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 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 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 的样式。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 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香港志莲净苑的大雄殿采用 单檐庑殿顶
韩国景福宫的重檐庑殿顶城楼
日本东大寺的大佛殿采用重檐庑殿顶 台北国家戏剧院
脊兽
太和殿(金銮宝殿)檐角尖端上的装饰物。从左起第一为骑凤仙人,相传原 是南朝齐明王,后修道升仙。其次为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狮子、天 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装饰物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太 和殿是唯一有十个饰物的建筑。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 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 宫太和殿上的装饰。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 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 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硬山顶
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 屋面.
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顶
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 称为悬山(亦称挑山)式建筑。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 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 硬山的主要之点。
以建筑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悬山建筑可分为大屋脊悬山和卷棚悬 山两种。大屋脊悬山前后屋面相交处有一条正脊,将屋面截然分为两 坡。常见者有五檩悬山、七檩悬山以及五檩中柱式、七檩中柱式悬山 (后两种多用作门庑)。卷棚悬山脊部置双檩,屋面无正脊,前后两 坡屋面在脊部形成过陇脊。常见者有四檩卷棚、六檩卷棚、八檩卷棚 等。还有一种将两种悬山结合起来,勾连搭接,称为一殿一卷,这种 形式常用于垂花门。
日本醍醐寺内的 单檐攒尖顶
日本法起寺三 重塔的攒尖顶
八角攒尖 顶的中正 纪念堂
攒尖顶的 内部,北 京中山公 园,兰亭 八柱亭
十字脊顶
十字脊顶是中国、朝鲜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形式,是由两个屋顶垂直相交而成, 可以是悬山式,也可以是歇山式。 《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很多民居采用十字脊顶,其山面多采用悬山顶。后来宋 代的《金明池夺标图》就出现了歇山式的十字脊顶,即四个山面都是歇山式, 故又称“四面歇山顶”。
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 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例 如天安门、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乾清门,妙应寺山门、 智化寺智化殿、台北府城北门则为单檐歇山顶。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中 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 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 能使用,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