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最新考纲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Ⅱ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Ⅱ3.人脑的高级功能 Ⅰ4.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Ⅱ5.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Ⅱ6.稳态的生理意义 Ⅱ7.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Ⅱ8.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Ⅱ9.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Ⅱ10.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Ⅰ1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Ⅱ12.其他植物激素 Ⅰ13.植物激素的应用 Ⅱ14.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15.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考纲解读1.掌握反射弧的组成及调节过程2.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及在反射弧中的传导过程及特点3.知道人脑的高级功能4.举例分析动物激素调节的过程、特点及相关应用5.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稳态的意义6.列举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及血糖调节的调节机制,并模拟尿糖的检测7.比较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8.了解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策略9.分析生长素发现历程中几个经典实验,实验过程及相应结论,尤其关注对照实验的设置10.记住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其应用11.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两重性特点12.进行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一 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由①________(约占23)和②________组成,其中③________又称内环境。

知识点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功能2.功能:内环境是⑲________________的媒介想一想:(1)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2)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用何种溶液溶解药物?用蒸馏水可以吗?为什么?知识点三内环境稳态议一议:(1)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会出现组织水肿,为什么?(2)肾炎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全身水肿?判断正误1.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

4.毛细淋巴管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5.组织细胞(如肝细胞、肺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6.体温随年龄不同、昼夜不同而有大幅度的变动()。

7.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很容易破坏的()。

8.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几种典型化学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学习笔记:自我校对:①细胞内液②细胞外液③细胞外液④组织液⑤血浆⑥淋巴⑦组织液⑧血浆⑨淋巴⑩蛋白质⑪溶质微粒⑫无机盐⑬蛋白质⑭Na+和Cl-⑮7.35~7.45⑯H2CO3/NaHCO3⑰NaH2PO4/Na2HPO4⑱37 ℃⑲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⑳化学成分○21理化性质○22协调活动○23相对稳定○24神经系统○25神经调节○26体液调节○27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28调节能力○29有一定限度的○30出现障碍○31破坏○32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想一想:(1)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质微粒数。

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2)用于溶解药物的溶剂为5%葡萄糖溶液或0.9%的生理盐水,这是细胞的等渗溶液,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

不可以用蒸馏水,否则会引发细胞吸水涨破。

议一议:(1)血浆的渗透压变小,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的速率降低。

(2)肾炎病人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大分子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原尿随尿流失,致使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的速率下降,造成全身水肿。

判断正误:1.√ 2.√ 3.× 4.× 5.√ 6.×7.×8.√,内环境——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高考地位:5年9考(2011北京卷、江苏卷,2010安徽卷,2009广东卷、宁夏卷……)1.识图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媒介,与体内各系统间发生密不可分的功能联系,如图:(1)组织水肿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

(2)组织水肿的原因归纳①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②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血浆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③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④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⑤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透出而流失。

特别提醒(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具体确认五种结构可按如下方法进行:以“循环系统为参照,双向进出—呼吸系统,单向进入—消化系统;单向输出—皮肤;输出后又可存在重吸收箭头—泌尿系统。

高考对本考点的命题多侧重于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内在关系,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等,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典例1】►(2011·江苏单科,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解析在人体内环境中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远大于渗入淋巴的量;CO2、尿素、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机体的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仅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故D错误。

答案 D提炼方法快速确认内环境成分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训练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

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解析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

答案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内环境稳态 高考地位:5年11考 (2011四川卷、北京卷,2010江苏卷,2009广东卷、海南卷……)1.内环境稳态的意义(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②体温、pH 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①pH 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3)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①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②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③代谢废物上升,可导致尿毒症④O 2缺乏,可导致乳酸中毒⑤血浆中Ca 2+过低,可出现抽搐⑥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高考对本考点的命题着重于内环境稳态的内涵认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调节机制的考查,题目以选择题为主,也可结合神经、体液调节命制非选择题。

【典例2】►(2011·上海单科,25)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B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C .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中枢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解析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即免疫分子;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和脊髓。

答案 C(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稳态失衡将引起代谢紊乱,但应澄清如下两种误区:①内环境达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②内环境稳态遭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2)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涉及三种信息分子,其来源及靶细胞或作用部位不同:【训练2】►(2011·山东潍坊抽样,25)下列有关人体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维持稳态依赖于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网络B.内环境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和无机盐C.下丘脑不仅能分泌激素还能产生冷觉D.由内环境的成分可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解析维持稳态依赖于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项漏掉了免疫调节,不正确;内环境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Na+和Cl-,B不正确;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包括冷觉,C不正确;内环境成分的变化意味着稳态失衡,可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D正确。

答案 D“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探究高考地位:5年4考(2010安徽,2010江苏等)1.实验原理各种生物均具其特定的pH范围——这是保证酶活性的前提,生物组织中pH之所以维持稳定,与其含有缓冲物质(如人血浆中含HCO-3、HPO2-4等)有关。

2.材料、步骤、结论本考点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或实验探究题形式命制,题目考查角度多涉及pH稳态范围及其调节机制、相关物质对pH的缓冲作用等。

【典例】►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的问题。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

二、实验流程(1)步骤①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

(2)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________。

(3)预测结果: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