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长永著《沉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研究》有感
作者简介:
孙长永,男,1964年8月生,安徽寿县人。
现任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法律硕士学院院长。
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和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的主讲课程有:《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外国刑事诉讼法学》等。
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国际人权法。
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部,获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3年12月破格晋升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副教授。
1995年8月受原国家教委派遣,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进修,1998年1月回国。
1998年10月至2001年8月,先后出访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
1998年9月起,在职攻读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刑事诉讼法方向)博士研究生。
2001年7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2000年12月,晋升为法学教授,2000年度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10月起,任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学博士生导师。
2001年11月,受聘担任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
2003年10月,受聘担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读《沉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研究》感想:
沉默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讯问官员的提问依法可以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不因此而受到法律的追究,讯问官员则有义务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此项权利的权力。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诉讼权利。
简单的说法是沉默权就是不回答问题的权利。
沉默权与反对强迫自我归罪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一定的区别,沉默权的理论基础是“反对自我归罪”的原则,确立沉默权有助于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强迫自我归罪,而这将对司法实践中人权的保障有着极大的帮助。
首先,确立沉默权制度是贯彻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我认为,没有沉默权作保障的无罪推定原则是不充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责任应当由控方承担,犯罪嫌疑人不承担指控自己有罪的责任。
并不是每个犯罪嫌疑人都是真正的罪犯,对于那些本身无罪的嫌疑人,若是没有沉默权的保护,他们将在讯问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保障嫌疑人的权利,尤其是保障他们不说话的权利,这将有效防止嫌疑人被强迫自我归罪,进而导致错案发生。
其次,沉默权有助于保障人权。
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曾被称为“证据之王”,因此,对侦查机关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也是侦查人员获知案件真相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
获取口供往往成为侦查人员侦破案件的主要方法,而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手段也因此常常发生在案件的侦查阶段。
侦查人员一旦采用正常方法收集口供失败后,就很可能为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而采取劝供、诱供、精神折磨和刑讯逼供等不人道手段强迫嫌疑人自我归罪。
若是嫌疑人有沉默权的保护,那么,我国的刑讯逼供现象将会大大减小,冤假错案将会减少。
最后,我认为,沉默权有助于实现程序公正。
在我国侦查实践中,犯罪嫌疑人与侦查机关的力量对比是十分悬殊的。
侦查机关拥有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先天性地处于优于犯罪嫌疑人的地位。
然而现代的刑事诉讼,是以强调程序之正当性与当事人对等的诉讼构造为特征的,当事人对等诉讼构造,要求控辩双方地位平等、力量平衡,就侦查程序而言,即要求侦查机关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地位平等、力量平衡。
虽然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应当尽量保障弱势一方的的权利。
做到尽可能的平等。
而沉默权就有助于提高嫌疑人的力量,使其
有一定的保护自己的能力。
总之,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应有诉讼权利,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权利,通过了解沉默权后,我认为,确立沉默权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