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标准段落写法

议论文标准段落写法

《标准议论文语段结构》学案编订:涂家鑫学习目标:1、掌握标准议论文段的写法2、学会写作议论文段一、导入我们常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那么一个标准的议论文语段应该依次包含哪几种功能不同的句子呢?二、语段示例知识就是力量。

(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

(叙例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

(析例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

(叙例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

(析例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

(结论句)知识小结:观点句、阐释句、叙例句、析例句、结论句1、观点句:①句。

提出本段的论点(分论点)。

2、阐释句:②句。

对本段的论点简单阐释,为选材找准角度。

3、叙例句:③句。

事实论证,选材典型。

4、分析句:④句。

扣住中心,切中肯綮。

5、结论句:⑤句。

联系实际,适当延伸,回应段首观点句。

三、知识巩固1、划分语段,熟悉结构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

(观点句)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

(阐释句)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

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叙例句)。

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

(析例句)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

(总结句)2、调整顺序,巩固加深52134①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

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

②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

③为什么他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

④因此,他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⑤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3、知识小结单一用例是指用一则事例来论说论点。

不过请注意单一用例不是说整篇文章只用一个事例来论证,而是在论说分论点的时候单一用例,单一用例切忌以叙代议,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单一用例,可以进行情感的渲染,背景的烘托,诗意的营造,这样用例,文章就不会流于枯燥无味、空洞说教。

不过核心重点还是要论说,而不是记叙。

有的同学写议论文叙述不够简洁,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议论文,一个事例就用了三四百字,甚至更多,这就是以叙代议的表现。

议论文摆事实的目的是讲道理,其目的不是为了感动读者打动读者,而是为说理服务,以证明观点正确。

所以我们今天上完这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家不写“不讲道理”的议论文。

四、拓展延伸1、并列用例:“知羞耻成人”,(观点句)一直都是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宝贵经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

(阐释句)清代学者朱起凤年轻时在一家书院教书,因为没有弄清“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两词通用,而错判学生的作文,遭到众人的奚落。

(并列叙例句一)他知羞耻而发愤图强,潜心于词语研究,编成了300多万字的《辞通》,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析例句一)英国生物学家谢灵顿早年沾染恶习,在向一位女工求婚时,被姑娘一句“我宁愿跳进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会嫁给你”的话深深刺痛,从此钻研医学和生物学,并最终在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并列叙例句二。

析例句二)所以说,知羞耻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成就事业的起步。

(结论句)“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

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

”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分析:两个事例地位相同,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句话分析材料。

知识小结:观点句、阐释句、并列叙例句一、析例句一、并列叙例句二、析例句二、结论句2、正反用例:沉稳从无欲而来(观点句)。

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

(阐释句)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

(正面例句。

析例句)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

(过渡句)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

(反面例句)霸王之败,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析例句)可见,沉稳从无欲而来。

(结论句)彼此间的关爱,是一种真情的奉献。

谁都想拥有别人的关爱,但首先你要懂得奉献自己的关爱之心。

还记得那个爱财如命、贪婪无比甚至连女儿也欺骗的葛朗台吗?在他的世界观中毫无关爱之词,对人冷漠包括对自己的妻女。

就算是拥有再多的金钱,但无法见到别人的关爱,如此孤独地走完一生,不是很可悲吗?恰恰相反,德兰修女为何得到世人的尊重?因为她为世界奉献了真诚的关爱,她接纳的每一位有困难的人,都被她的真情打动。

她不计较个人利益,也从不渴望得到别人的酬谢,只是想在人间播种彼此间关爱的种子,让它萌芽,让世界充满关爱的芳香。

在我们跌倒时渴望有一双援助之手,那么,当别人跌倒时,你也要给予一把搀扶。

知识小结:观点句、阐释句、正面例句、析例句、反面例句、析例句、结论句。

正反用例就是同时运用一正一反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运用事例比较全面辨证,更富说服力。

对于议论文中含有比较关系的论题运用对比例证是最恰当的。

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

所谓是非、曲直、良莠、优劣,或古今、大小、正反、远近等事物,一经比较,便一览无余。

对比用例强调的是对比论证,在运用时一定要选用对比明显的事例,事例叙述要精当不能罗嗦。

3、排比用例:请看高考满分作文《举手投足之间》中的一段排比用例:举手投足是一把尺,它是衡量人的内在含金量的标准。

含金量高的人,必然,我敢说必然,是一个伟大的人。

屠格涅夫为了施舍路边的乞丐,翻遍了自己所有的包,却找不到一分钱,只得握住乞丐的双手说“我很抱歉,朋友”;雷锋在战友们不在时,把大家的衣服都洗干净晒了;周恩来总理衣容整洁,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岂是朝夕而成的?或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在班里的战友整天只知喝茶打牌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地搬运石头,愣是日积月累地修成了一条路……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知识小结:观点句。

阐释句。

叙例句一、二、三、四。

结论句。

排比用例就是指几个事例排比使用,增加其说理的气势,如江河一泻而下的阵阵呐喊,如风雷磅礴的声声震撼。

从上文用例我们可以看出,排比用例时,句子结构基本相似,虽然没有论证,但事例本身必须紧扣中心论点,并且在排比用例前,一定要有相关的论证才行。

“举手投足是一把尺,它是衡量人的内在含金量的标准。

含金量高的人,必然,我敢说必然,是一个伟大的人。

”是此段排比用例的论证基础。

不过有时排比用例时,在事例当中就有了论证,接下类请看另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中的一段排比用例: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

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人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雨露”。

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沙漠的灵魂。

梵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本段排比用例,在列举事例的同时,展开了相应的论证,显得内容充实,说理更透彻。

五、总结1、标准语段的五种句子:观点句、阐释句、叙例句、析例句、结论句。

2、类型:单一用例、并列用例、正反用例、排比用例六、佳作欣赏对于未来的思考未来,一个遥远的世界;未来,一个神秘的地方;未来,一种无穷的魅力。

古往今来,世事变幻,社会在发展,历史在演进,未来,永远值得人们去思考,去探索。

有人梦想未来。

敢于梦想未来的人,他的人生的风景线就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那个“风雨如磐暗故园”的黑色年代,鲁迅怀抱一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衷情,飘洋过海,留学东瀛,梦想未来有一天能医治人民的疾痛、祖国的疮痍。

少年周恩来在奉天(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掷地有声地宣告他梦想中的未来——“为了中华之崛起”。

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在橘子洲头,酣畅淋漓地抒写辉煌的蓝图——“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梦想未来有一天无产者翻身做主、扬眉吐气地迎接共产主义的曙光。

1835年8月在特利尔中学毕业的马克思在自己毕业论文中郑重地写下他梦想中的未来——“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火红的青春在追梦中描画着锦绣的未来,不仅仅是“我”的未来,更是人民、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的壮丽的未来,追梦之路必将“漫漫其修远兮”,但是无悔的他们始终坚信:未来的梦,总有一天能够实现有人开拓未来。

勇于开拓未来的人,他的生命的足音就变得更加铿锵有力。

开拓者的头脑永远清醒的是:未来不是大庭广众前口若悬河地夸夸其谈;未来不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的游戏人生;未来也不是风平浪静里的轻歌曼舞;不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耳鬓厮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