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7题;共54分)1. (2分) (2018高二上·哈尔滨期末) 西周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而极力推行宗法制。
对此,下列有关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 . 实行长子继承制度B . 宗子掌握主祭祖先的特权C . 废除了世卿世禄的特权D . 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2. (2分)秦朝三公九卿制中,职责为“下达皇帝诏令;执掌群臣奏章;监察百官”的官职为()A . 丞相B . 太尉C . 御史大夫D . 郡守3. (2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形成于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于近百年中国与列强对抗中出现。
其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有①孝文帝②唐太宗③康熙帝④孙中山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③④4. (2分)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A . 《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 . 《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 . 《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亲自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 . 《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5. (2分) (2018高二下·辽宁开学考) 1898年,清政府设立了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
1903年又设立了商部,1906年又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并设立邮传部主管铁路和电报事宜。
这些举措()A . 有利于国内实业发展B .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C . 推动了自身的政治变革D . 改变了国内经济结构6. (2分)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栏是()A . 颁布时间B . 制定机构C . 特点D . 评价7. (2分) (2019高二下·江门月考)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 .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B .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 . 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D . 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8. (2分) (2016高三上·吉林模拟) 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
”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A . 结束专制统治B . 易引发军阀割据C . 强化中央集权D . 实现民族独立9. (2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A . 光复会B . 华兴会C . 兴中会D . 同盟会10. (2分) (2019高二下·金山期中) 据1913年《独立周报》的记者曾在农村宣讲代议制的好处,好找农民积极投票选举,但农民们却说自己困于匪患,对他事并不关心。
这反映了当时()A . 生存压力影响民主思想传播B . 政治氛围使得选举不能进行C . 上层与下层政治理念迥异D . 城市选举的投票率高于农村11. (2分) (2015高二上·宜昌期中) 新文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 和汉武帝“独尊儒术”,二者对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本质上的共同原因是()A . 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B . 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思想C . 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董仲舒则发展了儒家思想D . 儒家所宣扬的“仁”极具双重性12. (2分) (2017高二上·台江期中)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该起义是()A . 武昌起义B . 南昌起义C . 秋收起义D . 广州起义13. (2分) (2016高一下·湖北期中) 中共中央在某一时期郑重宣布:“……(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时期应是()A . 国民大革命时期B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 抗日战争时期D . 解放战争时期14. (2分) (2018高一上·武威期末) 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A . 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B . 国民党军放弃徐州C . 解放军入北京城D . 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15. (2分) (2019高一下·鱼台月考) 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这个“幸福的年代里”可能会经历或看到()A . 人民高唱着“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B . 到处张贴着“要坚决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标语C . 广大工人热情投入到“大炼钢铁”运动中D . 农民在各自的责任田内热火朝天地劳作16. (2分)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气息。
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②“深挖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挖三尺三,麦秸做扁担”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A . ①②③④B . ②①④③C . ④①②③D . ②①③④17. (2分)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A . 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B . 实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C . 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D . 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18. (2分) (2018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某中学拟开展“图说近代南京”活动。
下列“图说”中正确的是()A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B . 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C .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D .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19. (2分) (2016高三上·德州期中)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各地有计划、有领导的陆续开放了50年代后期关闭的集市贸易,在一些大中城市也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自由市场。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 探索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B . 缓解生活资料产品供求矛盾C . 彻底纠正经济上的左倾错误D . 开始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0. (2分) 2006年,我国首次将延续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
这主要是因为()A . 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B . 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确立C .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D . 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形成21. (2分)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A .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 .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22. (2分) (2018高二上·遵义期末)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这里的“诗篇”是指()A . “南方谈话”B . “一国两制”C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 . 两个凡是23. (2分)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是(A . 科学发展观B . 毛泽东思想C . 邓小平理论D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4. (2分)在1812年侵俄战争前夕,拿破仑曾对富歇说过:“我们应当有一部欧洲法典,一个欧洲的最高法院,一种统一的欧洲钱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法律。
应当由我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巴黎要成为世界的首都。
”拿破仑的主要意图是A . 颁布一部通行欧洲的法典B . 强调以法国为主宰统一欧洲C . 鼓舞法国士兵的斗志D . 实现欧洲货币的统一25. (2分) (2016高二下·北仑期中) 《拿破仑法典》记载:“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物之所有权,不问其为动产或不动产,可扩大到该物由于天然或人工所产生或附加之物。
这种权利称为添附权。
”该《法典》体现拿破仑()A . 重商主义思想B . 肯定法国革命后的财产关系C . 契约自由原则D . 维护其军事独裁统治的需要26. (2分)(2017·吉林模拟) 有关下图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 是连接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B . 代表作品有《英雄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C . 深受英国光荣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D . 作品体现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特征27. (2分) (2019高三上·湖北月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工人代表在谈及当时扫盲教育的意义时感慨:人家讲政策、讨论生产技术,自己在一旁根本抽不上嘴,这让我觉得很惭愧。
材料主要说明当时的扫盲教育()A . 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意识B . 有利于政治建设的开展C . 顺应了工农群众的诉求D . 表达了经济建设的需求二、非选择题 (共3题;共40分)28. (5分) (2017高二上·东台月考)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
”请分别说出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29. (20分) (2017高三上·如皋开学考)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
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15世纪末至l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对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以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
(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材料二:在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1925年度则达战前水平的87.3%。
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材料三: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