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技术学院三年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技术学院三年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技术学院三年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临床医学专业代码:620101K二、入学要求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和单招考试达到高职录取分数线的考生三、修业年限全日制三年四、职业面向(一)市场需求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基层卫生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调应用性,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技能的获得。

我国医改政策力争实现90%的群众看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

这就为我国基层医院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大,然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城市的二甲以上的大型医疗机构,基层卫生人才严重不足,这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

毕业后可进入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的技术岗位和社区、乡镇、村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任职。

随着职业能力的发展,可向基层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方向等发展,成为基层大众需求的全科医师。

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最主要途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主要手段,我们重视人才培养的实践技能性质量要求。

(二)职业范围及职业岗位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层医疗单位需要,注重全面发展,面向城市社区及农村基层临床工作第一线,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职业道德,牢固掌握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内、外、妇、儿、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急、危、重症的应急处理,并具备预防、保健、康复知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适应岗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技术性岗位、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农村卫生室的临床医生。

主要是面向农村、基层、社区,从事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急救、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二)培养规格1.素质要求(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修养和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3)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4)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立业、创业能力。

(5)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灵活的应变能力。

(6)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2.知识要求(1)具有一定的医学人文科学知识。

(2)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必需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

(3)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4)具有对常见急危重症的分析判断和急救处理的专业知识。

(5)掌握社区保健、传染病防治、保健理疗的基本知识。

(6)具有一定的医疗机构管理知识。

(7)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应用知识。

(8)初步掌握英语的基础及应用知识。

(9)具有从事临床实践的卫生法律、行业管理规章制度知识,在执业活动中严格遵守。

3.能力要求(1)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较好的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及对较复杂问题的系统认识能力。

(3)具有采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选择并判读常用辅助检查结果的能力。

(4)能够进行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5)能够熟练运用临床思维方法和诊断基本原则对患者病情进行正确的分析。

(6)具有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能力。

(7)具有对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能力。

(8)具有开展社区保健、传染病预防、康复治疗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医疗机构管理和临床科研能力。

(11)具有较强的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持续学习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一)课程设置1.课程结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基本结构由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公共选修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四大部分组成。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

所有课程均以16或18学时为1学分计算所需的总课时;独立设置的各类学习、实训、毕业设计每周计1学分;毕业实习每周总计0.5分。

本专业对学分要求如下:(1)完成学业规定学分:(2)实践教学:必须完成规定实习要求。

课程设置总学时:院内教学2258学时,毕业实习1600学时,总计3858学时。

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如下:(二)公共基础课程(三)专业(技能)课程(四)主要课程要求1.诊断学诊断学是一门关于诊断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检查方法的课程。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也是学习各门临床课的入门和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检查、医学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和其他检查等。

通过《诊断学》学习使学者掌握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提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为临床防治和进一步学习各科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诊断学》的教学方式与基础课程有很大区别。

除课堂、实验室之外,大量教学活动需要在医院中进行,学生必须面向病人。

在这种情况下,除过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教育学生同情病人,关心病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思想。

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世纪教学改革提供了重大契机。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革新。

2.内科学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原则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课。

主要内容包括内科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防治原则。

通过学习这一门课,要求学生掌握内科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够应用内科程序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内科理论对病人进行整体内科。

本课程设计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

理论知识内容选取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并融合了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实践教学在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实训基地及相关科室进行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3.外科学外科学是研究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疾病诊断、预防、治疗知识和技能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主要内容包括无菌技术、休克、损伤、感染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颅脑、颈、胸、腹、泌尿生殖和运动等系统的常见病诊治原则和技能。

4.儿科学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和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医学科学,属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包括儿科学基础和儿科各系统常见疾病、儿科急症等内容。

其总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儿科学基础理论知识,认识儿科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

5.妇产科学妇产科学是研究妇女在妊娠和非妊娠时解剖、生理变化和生殖器官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保健的一门学科,属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生理产科、病理产科及妇科常见疾病。

6.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其预防措施。

7.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与健康、常见疾病防制、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和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和方法。

8.五官科学五官科学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了解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眼、耳鼻咽喉、口腔科常用器械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

9.中医学中医学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

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人体结构和功能、发病原理和致病因素、诊察方法和辨证纲领、防治原则、中药、方剂、辨证施治和针灸等。

10.皮肤科学皮肤科学是研究皮肤病的病理表现、皮肤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皮肤病的诊断治疗的学科,学习重点应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确定教学内容。

11. 医学遗传学使学生能初步掌握一般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会做临时装片标本,运用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绘制系谱,进行家系分析。

12.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

它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医学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

医学伦理学的概念、基本理论,医学伦理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除讲授理论外,采用专题讨论、案例讨论、“床边见习”等方式。

13.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含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

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前者按运动系、内脏学、内分泌系、脉管系、感觉器和神经系顺序叙述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等内容;后者按头面部、颈部、胸部、上下肢等。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它是以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为基本方法的。

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和生长及其发育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形成、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14.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

15.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属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及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功能调节。

16.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并阐明疾病本质的科学,属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疾病的一些共同性病理变化(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及其演变规律。

其总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疾病过程一般的共同规律以及各系统主要常见病和脏器功能衰竭的基本病理知识,加深对人、环境、健康、疾病四者相互关系的理解,为认识和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17.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的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重点阐述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和抗感染的机制,遗传变异的原理和消毒灭菌的基本知识及应用,对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从对比的角度,阐述各自的特性与区别。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主要内容包括免疫学发展简史、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免疫病理)和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18.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药理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应);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