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评价
(1)永安建制(1851年9月) (2)定都天京(1853年初)
东乡称王
天王 洪秀全
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东王
西王
南王
北王
翼王
杨秀清 萧朝贵
冯云山
韦昌辉
石达开
永安建制——
(1)主要内容: ①严肃军纪 说明了这个
决定由东王 节制诸王。
封号 人名
新生的农民 ②清除奸细 政权一开始 就依照旧的 ③封王建制 封建制进行 东王 西王 内政建设→ 南王 北王 翼王 个体的小生 杨秀清 萧朝贵 产者之局限 冯云山 韦昌辉 石达开
(2)意义: 正式建立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 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杨秀清(1821~1856)
太平天国统帅。桂平人。出身贫苦,烧炭为业,经冯 云山动员加入拜上帝会。后杨以代天父传言,并取得 了教主的地位。金田起义时,任左辅正军师。因富谋 略,怀将才,组织能力强,在永安受封东王,九千岁, 诸王受他节制。义军北上至两湖,力主东下,建都天 京。主持朝政后,制订了一系列对内对外政策,遣兵 北伐,西征,破江南、江北大营,解天京之围。杨居 功自傲,逼封万岁,1856年9月2日死于内讧。1861年, 洪秀全恢复杨秀清的爵位,1862年又定九月二日为东 升节——“东王升天节”。
(二)陈玉成、李秀成力挽危局
主要战役:
(1)破江北大营: (1858年,陈、李) (2)三河大捷: (陈、李) (3)破江南大营: (陈、李合力) 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 解安庆之围 解除天京南面的威胁
(4)上海战役: (李秀成军队)
(5)安庆保卫战: (陈玉成)
太平军损失很大, 退回苏州 安庆陷落
北伐虽然失败,但北伐军浴血 奋战两年,转战苏、皖、豫、晋、 冀、鲁6省,深入清朝统治中心地区, 打乱了敌人围攻天京的计划,震动 了清朝的统治;为东征和西征创造 北 了有利战场条件。 伐 西征与东征取得重大胜利,太 东 征 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太平天 西 征 国运动的前期军事斗争发展到最高 潮。
导入——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社会性质的变化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着变化, 新的矛盾又使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 侵略。近代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开始 受到西方各种思想的影响,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民 间相结合,凝聚了下层民众的力量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救人民于水火的宗旨,符 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 其宗教语言的运 用符合了中国农民相信正义和命运的天性,保证了革 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 时期的迅猛发展。今天这节课我就来和大家一起走近 太平天国。
天京变乱
干王:洪仁轩 燕王:秦日纲 英王:陈秀成 忠王李玉成
1859
1864.1
《资政新篇》
天京陷落
二、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 爆发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③自然灾害严重 ——直接 ④西方基督教思想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三、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一)天京事变——转折点 (二)陈玉成、李秀成力挽危局
(三)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一)天京事变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1、原因: 洪杨矛盾——杨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 (直接原因)
2、概况:
逼
洪
疑 杀
石达开(1831年-1863年)
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太平天国 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初封“左军 主将翼王”,天京事变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军民尊 为“义王”(本人谦辞不受)。石达开十六岁那年,正在广西以 传播基督教为名筹备反清起义的洪秀全、冯云山慕名来访,邀其 共图大计,石达开慨然允诺,三年后毁家纾难,率四千余人参加 金田起义,被封为左军主将。1851年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建 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意为“羽翼天朝”。石达开是 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 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有关他 的民间传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 各地民众爱戴。
洪秀全简介
1847年8月赴广西桂平紫荆山会冯云山,组 织力量,开展政治斗争。1851年1月11日在金 田营盘岭聚集2万多会众举行反清武装起义,建 立太平天国;3日在武宣“登极”,称“天王”; 12月在永安(今蒙山)分封诸王。翌年攻桂林, 克全州,占领两湖,再从武昌沿江东下,攻占 南京。1853年定都南京,改称天京。颁布《天 朝田亩制度》,再分兵北伐、西征,结果北伐 失利而西征胜利。入主天王府后,深居简出, 生活奢靡,大权交由杨秀清掌握。
萧朝贵(约1820—1852)
客家人。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金田起 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 官封西王、八千岁。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 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1852年,太平军陷 桂林,克兴安,攻全州,北进湖南,萧朝贵统帅前军进 入湖南后,“ 所攻必克”,节节胜利,直抵长沙城下。 8月,萧朝贵率部诱敌作战,强攻湖南长沙,连破清军营 盘多座;击溃清军在长沙城外的防线。萧朝贵指挥天兵 猛攻南门,弹片横飞,火光冲天。12月,萧朝贵亲临前 线,在南门外妙高峰执旗督战,指挥炮兵轰击,不幸被 敌军炮弹击中胸部,回营后伤势太重,虽经多方医救, 仍未能治愈,逝世,年仅32岁。
洪秀全简介
1856年,太平军先后击破清军江北、江南大 营,杨秀清居功自傲,逼封万岁。遂密诏韦昌 辉、秦日纲,诛杀杨秀清及其家人、部属2万多。 1857年石达开带20万精兵出走后,只得重用陈 玉成、李秀成等,以扭转局势。1859年命洪仁 玕总理朝政。清廷勾结帝国主义加紧镇压太平 天国,安庆、苏州、杭州等相继陷入敌手,天 京被围。1864年天京陷落前病死。
冯云山(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又名乙龙, 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 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自幼 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 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是拜上帝会的 始创人之一。在永安受封时受封南王,七千岁。 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 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 南王,七千岁。
太平天国运动运动的过程 时间 史实(历史事件)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前 开始 期 发展 建立对峙政权 革命纲领 全盛 后 转折 期 重建领导核心
革命纲领 失败
1851.1
1851.9 1853.3
1853.12 北伐、东征、天京突围(西征) 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 1856.8 1856
韦昌辉(1823年-1856年)
太平天国起义军领袖。出身地主家庭。曾招人诬陷入狱,深感人 世不平。 1848 年接受冯云山的劝导,加入拜上帝会。在拜上帝 会准备起义时,他家是秘密打制武器的场所,1850年6月团营令 发出后,又成为指挥起义的总机关。金田起义后,领右军主将。 在永安封为北王,六千岁。定都天京后,协助东王杨秀清处理军 政大事,对独揽大权、专横跋扈的杨秀清表面逢迎,实则伺机夺 权。 1856 年洪秀全、杨秀清矛盾激化。在接到洪秀全的除杨密 诏后,即率 3000 精兵,于 9 月 2 日袭杀杨秀清及其部属几千人。 后又要杀害指责其滥杀行为的石达开,未成,转手杀石的家属, 并且派兵包围天王府。在历时两个多月的天京事变中,先后杀害 太平军将士及家属 2万余人,给太平天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最后,被洪秀全诛杀。
定都天京——
(1)时间:1853年3月 (2)意义: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 革命政权。
太平军进入天京不久,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 营和江北大营,构成了对天京的南北夹击之势。太平天 国为解除被围之势,先后进行了三大军事行动:北伐、 西征、东征。
北伐、西征和天京保卫战
——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杨
杀
韦
责
石
走
3、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影响
(1)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出 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 (2)造成在战场上的全面失力,清军大举反攻;
(3)政治上巩固了洪秀全的地位,加剧了政权腐 败,事变后,人心涣散,离心离德,一盘散沙; (4)从胜利发展滑向失败灭亡、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
第二讲
洪 秀全与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一、洪秀全简介
秀全拆开:禾(吾)乃人王
洪秀全,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后来自改名秀全。自13岁起四次 参加科举考试,均落弟,1836年在广州得到一本书《劝世良言》, 1843年在落第后极苦闷下读了此书,决心拜上帝,并说服洪仁玕 (族弟)与冯云山同拜上帝。他们的举动引起家乡人的不满,洪 冯因而失去塾师的职业,1844年,他们开始传教,先到广西贵县, 后冯又进入桂平紫荆山区。洪则回到花县,写了《原道救世歌》 《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百正歌》等宣传教义。
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这三大军事行动的 目的各是什么?各有何意义?北伐因何失败?
北伐:推翻清政府统治,分散清军兵力,减轻天京的军事压力。 因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没有援军,军事指挥上的失 误及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而失败。但它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 牵制了敌人的兵力,为太平天国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 件。 西征:夺取长江中上游地区,巩固天京大本营。最终西征军攻入 江西,迅速占领了大片土地,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东征:其目的是占领富庶的江浙地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 自己的经济力量。东征军先后攻破江北和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 之围,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