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2.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民主性。

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

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

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3.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婚姻关系、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亲子关系。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1.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1)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

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或互补的角色关系。

(2)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①3岁左右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②4岁左右的儿童,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③5岁以后的儿童,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④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在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2.影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1)外表。

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与长相穿戴漂亮、干净整齐的孩子玩,漂亮在对于女孩的同伴接纳中比对于男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2)社交能力。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接纳程度的重要原因;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能力是影响同伴接纳性的主要因素。

3.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存在交往困难的儿童分两种:被忽视型幼儿、被排斥型幼儿。

帮助在幼儿期交往困难的儿童要做到: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怎样与他人友好相处。

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三、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一)性别差异1.身体、动作和感觉的发展方面女孩出生时身体和神经方面较发达,较早学会行走和达到青春期。

男孩出生时肌肉发展较成熟,肺和心脏较大,对痛的敏感性较低。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需要力量和大动作技能的活动中占据优势。

2.认知发展方面幼儿期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势,这种优势在中学阶段显著增长,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和言语创造性。

3.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方面男孩更多地成为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特别是身体上的攻击,即使在早期社会性游戏中也是这样。

4.特殊发展方面男孩容易出现学习问题、阅读困难、言语缺陷和情绪问题。

(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三)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幼儿期已经表现出一些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明显体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四)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1)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和大脑功能分化的影响。

(2)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作用。

(五)男女双性化与教育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

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亲社会行为的形成移情,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

作用表现在:①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导致亲社会行为;②移情可以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影响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因素:①家庭教育因素,早期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移情能力形成至关重要;②同伴交往,同伴交往中的认知冲突对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如对他人的困境表示或做出哭泣反应。

关于早期分享的研究发现,将玩具出示或递给不同的成人(母亲、父亲或陌生人),在1岁半的儿童中是很常见的行为。

并且,这种分享活动不要求鼓励、引导和奖赏。

1岁半左右的孩子,不仅接近有困难的人,而且提供特定的帮助。

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4~5岁时分享观念增强,表现为从不会均分到会均分;5~6岁时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

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这种现象也很明显。

(三)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儿童具体生活环境来起作用,因为孩子是生活在具体的家庭和同伴环境中,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以及电视媒介等的影响。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1)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一方面是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

(2)同伴的相互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移情无论是社会生活环境,还是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儿童的移情而起作用。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五、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1.攻击性行为的种类幼儿攻击性行为分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和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主动型攻击行为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2.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

3.强化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等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成功运用了攻击性策略控制同伴,会增加和加强他以后的攻击性。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同时,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二)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任性、依赖性强、自私、不合群、胆小等问题,这给幼儿教育及其他阶段教育带来很大挑战。

(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独生子女家庭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

(四)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1.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几个方面:(1)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培养独立性。

(2)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创造性。

(3)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

(4)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具有适宜的情绪情感,培养与同伴、成人交往的社会技能。

2.幼儿园集体教育幼儿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因此,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会性教育工作。

幼儿园也是从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以及注重个性教育人手进行教育,家园结合,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主题